一年级课文春节童谣原文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儿歌《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
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把《春节童谣》放在这一册课本的最后,是有它的道理的,那就是随着这一
学期学习的结束,寒假就要到了。而寒假几乎与春节同步:通常说来,小学寒假
开始的日子,差不多就是腊月二十三前后。腊月二十三,那可是灶王爷的生日,
按照习俗,这一天是祭灶日——即老百姓送别灶王爷的日子。而为了让将要升天
向玉皇大帝禀报他在人间所看到的主家生活状况与善恶行为的时候,灶王爷能够
“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我们会用又粘又甜的糖瓜粘住他的嘴。
“二十三,糖瓜粘”的习俗,我们长江入海口北岸的如皋并没有。说没有,
不是说世世代代从没有这个做法,而是说我从小到老,从开始记事的三、四岁到
眼下六十多岁近六十年,我没见过:我小时候,也不只是二十三没有糖瓜粘,就
是大年三十,父母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每人一份“年货”,糖块也没几颗;除糖
块而外,也就三五块麻饼、麻切,一小把花生蚕豆而已。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
因为那年代粮食需要计划供应,食糖、猪肉乃至青菜萝卜也需计划供应,并且绝
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十分有限,购买力严重不足。那么,腊八粥我们能够喝上
吗?有些年份能够喝上,但不是年年都能。同时腊八粥里的“内容”也有些单薄:
除去糯米,可能还有屈指可数的几粒花生米、枣子,至于莲子、黑米、桂圆之类
就有些奢侈了——或者说,在我从前喝过的腊八粥里,从来没有它们的身影。
“二十四,扫房子”是我们家以及很多邻居家的传统。小时候每年的这个日
子,我们都会在我父亲的带领下“掸尘”——即对院子,尤其是屋里上上下下、
里里外外进行大扫除。我父亲一边干,还会一边跟我们念叨:“中国人过年的一
些习俗是恶俗,有封建迷信色彩,可掸尘绝对是个好习惯,可以让大家更好地讲
究卫生,提高健康水平。”
“二十五,磨豆腐”则是跟城里人是基本不搭界的,我们的做法是买豆腐—
—凭一人一份的“豆腐条”可以到豆制品商店买两块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那可是家家户户少不了的。但是,一般家庭过年可能也
就买它三五斤猪肉而已。我迄今还记得50多年前的一年过年,我父亲买了三四
斤猪肉三四斤茨菇做成白水肉,用一只铁皮罐子装上,一天挖出一小碗,哩哩啦
啦吃了近一个星期,算是过年了。给我的感觉是,“到嘴不到肚”,真的很不解馋。
此外不能不说的是,过年我们家从没有宰过公鸡,而且似乎那年代普通人家过年
很少宰公鸡的——不是不想宰,是因为条件跟不上。通常说来,只有坐月子的或
者重病需要加强营养的,才会宰鸡——通常是老母鸡,因为据说老母鸡大补。
至于“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那样的习俗在我们这里农村确
实是存在的,并且有些人家蒸的馒头还不少。为什么?也不是说家里粮囤高高满
满,可以潇洒一些,过年了便可以敞开肚皮,而是因为图个吉祥——“发财”、
“发家”与“蒸蒸日上”,那不是无数老百姓的心愿吗?当然,这当儿属于农闲,
多做一些馒头,切成片晒成为馒头干,收藏在家,日后农忙之时可以方便地
“即食”——其特点类似于眼下的方便面之类,也是原因之一。
你注意到了没有,整个腊月,人们围绕春节进行的各项活动的中心议题几乎
就一个:吃。为什么?“民以食为天”当然是很好的解释,可另一方面我以为或
许也还与腊月正值冬闲,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是“冬令
进补”的最佳时机有关。除此而外,还有没有其它因素?有的,那就是至少在我
看来,跟过去年代——也未必只限于过去的一个、半个世纪,而是更长时间里,
甚至于可以说除去某些特殊时段,过去两千多年中国人没有很好地解决温饱一类
的问题,因而让人们对于“吃”特别在意有关。而“缺什么”便“求什么”、“要
什么”,是不是人类社会规律性的东西?因为这些,所以,当我跟孙女一起读《春
节童谣》的时候,浮想联翩,非常动情,只是我孙女未必能够看得出来,因为她
太小,就是我跟她说了这些陈年往事,她也未必能够理解。与此同时,我也不愿
在她面前刻意强调这些东西,因为我觉得,她应该拥有远比我们幸福的童年,她
的记忆中也应该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04:33: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1300182066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一年级课文春节童谣原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一年级课文春节童谣原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