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3-11-05 04:13:29 阅读: 评论:0

关于阅读的手抄报-关于树的作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2023年11月5日发(作者:看日出的唯美句子)

1课《北京的春节》

知识点

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

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

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

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

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

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

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

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

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

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

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

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

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我会写:

醋:陈醋 米醋 醋酸醋罐子

饺:水饺 饺子 蒸饺煎饺

拌:搅拌 拌和 凉拌拌嘴 杂拌儿

擦:摩擦 擦眼 擦洗擦黑 擦肩而过

眨:眨眼 眨巴

宵:元宵 通宵 宵禁春宵 通宵达旦

旦:元旦 旦暮 旦夕枕戈待旦

燃:燃烧 燃料 自燃燃灯 燃放

戚:亲戚 戚谊 戚友哀戚 休戚相关

贩:贩卖 小贩 摊贩商贩 贩夫

摊:摆摊 摊主 摊子摊牌 摊放 摊点

轿:轿子 花轿 抬轿轿车 轿夫

骆:骆驼

驼:骆驼 驼背 驼绒驼峰

浒:水浒 《水浒传》

形近字:

醋(陈醋)酸(酸味) 饺(饺子)校(学校)

拌(搅拌)伴(陪伴) 眨(眨眼)泛(泛舟)

宵(元宵)霄(云霄) 贩(贩卖)贬(贬低)

摊(摆摊)滩(沙滩) 轿(轿车)桥(大桥)

驼(骆驼)鸵(鸵鸟)

多音字:

铺:pù店铺 pū铺张

看:kàn看见 kān看守

近义词:

规矩——规则 预备——准备

充足——充裕 热闹——喧闹

娴熟——熟练 各形各色——各式各样

照常——照旧 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反义词:

充足——短缺 热闹——冷清

间断——连续 娴熟——生疏

高潮——低谷 淘气——乖巧

理解词语:

【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万象,宇宙

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

天。

【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元旦】本文中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

举行。

【娴熟】熟练。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残灯,快要熄灭的灯。末

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各形各色 各种各样 各式各样

各色各样 各行各业 各家各户

“有~~”式:

有声有光 有声有色 有模有样 有胆有识

有勇有谋 有说有笑 有钱有势 有棱有角

有理有据 有条有理 有血有肉 有情有义

有头有脑 有始有终

课内词语:

腊月 展览 风筝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轿车 骆驼 元宵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句子解析:

1、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

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

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

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

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

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

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

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

“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

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

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

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

容上的匠心独运。

3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

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

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

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

第一部分(1~6):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了从腊八到除夕

之前人们的活动和习俗。

第二部分(7~12):写过年时热闹的情景。

第三部分(13):写热闹欢乐的新年眨眼之间就过去了,人

们又投入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

问题归纳:

1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答: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

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从“味、色、声”

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

不得已” 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

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

是怎样过春节的。

答: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小孩过春节要做的基建大事,过年

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孩子们可以尽

情地吃,尽情地玩儿,作者把这些事情说成是“大事”,写

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欢喜和对春节的期盼。

课文主题:

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

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

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

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的认同和喜爱。

课后习题答案:

1、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

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

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

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

画。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闲在:清闲自在。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

的心愿。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

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

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

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

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

旧,忙围炉的年饭。重点描述一家人在这一天的忙碌,字里

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课外拓展:

与“春节”有关的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图文讲解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首营-童年趣事的结尾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04:13: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1288092066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