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05 03:50:08 阅读: 评论:0

优秀记事作文-科幻故事作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3年11月5日发(作者:亲子诵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

题号 总分

得分

1部分 积累与运用(41)

一、看拼音,写词语。(7)

吃完là bā zhōu( ),人们还来不及回味,新年就来临了。吃jiǎo

zi( )rán fàng( )鞭炮,守岁的人们tōng xiāo( )不睡觉,

zhǎ yǎn( )地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bǐ cǐ( )zhù hè( )着新

春快乐。

二、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14)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蜜饯(jiàn) (cān) (zhēng) (luó)

B. (mèn) 火炽(chì) (chuō) 机杼(zhū)

C. (qióng) (fěi) 王妃(fēi) (liáo)

D. 道观(guān) (xián) (qī) 脱缰(jiāng)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

阅读《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搅和”的解释,给下列句中加点的“搅和”选

择正确的解释。

1 / 10

(1)这件事情让他们一搅和,全乱套了。 ( )

..

(2)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 )

..

4.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我们又怎么会在外面风餐露宿呢?

....

B. 张勇不但聪明,而且有着两面三刀的性格,遇事能灵活变通,同学们都很佩

....

服他。

C. 春天来了,祖国大地万象更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D. 他做事随心所欲,从不考虑后果。

....

5.

下列这些习俗和寓意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宵节吃汤圆——阖家团圆

B. 建筑上雕刻蝙蝠——福气盈门

C. 中秋节吃月饼——年年有余

D.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

6.

下列诗词句按节日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④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 ①④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①④③② D. ④③①②

7.

将下列内容依次填在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民俗________________。在文字出现以前,民俗靠话语口口相传,有了

2 / 10

________,便有了________。文艺张扬民俗,民俗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变革中得

到重塑和创新。这样看来,________是一个问题,________更是一个问题。

①是地域文化的沉积

②探讨文艺话语保护和传承民俗

③文字记载和文艺话语载体

④承载着博大深远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⑤寻找文艺介入民俗的有效切入点

⑥生动鲜活、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A. ①④⑤⑥②③ B. ④①⑥③②⑤

C. ①④③⑥②⑤ D. ④①②⑤⑥③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6)

1.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

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照样子

写写你喜爱的一种食物)(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体会例句中加点部分的表达特点,再按要求完成练习。(3)

例: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

.....

的,有的都是纱灯。(在下面句子中填入和“万众一心”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

词语)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医护人

____________,无私奉献;部队官兵____________,勇挑重担;社区居民

____________,顾全大局……

3 / 10

四、根据课文内容和积累填空。(14)

1.

本单元,我们欣赏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

来到了老北京,这里的春节真是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天中的民俗活动,给人的印象颇深。我们跟随沈

从文先生来到了八儿家,通过八儿________粥、________粥的过程,我们感受

到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藏戏更具特色,它的开山鼻祖是

____________

2.

中秋之夜,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我不禁吟诵起唐代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

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好好学习,虚度光阴,你用《长歌行》中的两句

诗来劝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一诗中,描绘出“走马传烛图”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部分 阅读与欣赏(24)

五、课内阅读。(12)

【文段一】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

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

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

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

览会。

【文段二】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

4 / 10

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

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

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1.

这两个文段都是写腊八粥的,文段一侧重介绍了腊八粥的( )文段二侧重

渲染了腊八粥的( )(2)

A. 受欢迎程度 B. 食材和功能 C. 熬煮过程

2.

根据文段内容填空。(5)

(1)“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一句从视

觉和__________两方面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段一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了老北京俗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文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2

)

(1)从这两个文段对腊八粥食材的列举中,可以知道腊八粥的食材是固定的八

种。 ( )

(2)文段二中,作者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代表不同年龄段的人,表现

了老老少少都喜欢腊八粥。 ( )

六、课外阅读。(12)

5 / 10

童年的春节(节选)

①童年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堂后面的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

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也有热闹

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春节。

②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和长辈拜年,

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都请母亲替我收起来。

③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

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

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簇拥着许多小孩子。他们边走边唱,

有乐器伴奏,歌曲大多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这个村的“花会”刚走,

那个村的又来了,真是热闹极了。

④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从腊月二十三起,大

家就忙着扫房,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忙着写春联,贴在门上。

⑤新年里,我们得到许多好东西,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

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这些

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里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

“三英战吕布”。我一只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只手就拉着一盏

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

⑥我家所住的那条街,本是个灯市,那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店里

兼卖各种灯,元宵节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

满街!

⑦元宵节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

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

6 / 10

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

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有删改)

1.

根据短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 本文描写了作者童年时在烟台和福州过年的景象。

B. 短文开头写作者在烟台时住得很冷僻,是为了和下文过春节的景象形成对

比,突出春节的热闹。

C. 从第④自然段作者介绍在福州过年时说“又热闹多了”,可以看出作者喜欢

在福州过年,不喜欢在烟台过年。

2.

体会文章的写法,完成练习。(4)

(1)短文描写过年的习俗时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请把下面

表格所缺的内容补充完整。(2)

地点 详写 略写

烟台 耍“花会” a.

福州 b. 扫房、准备食物、写春联、贴春联、赏灯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

3.

作者在第⑥自然段写元宵节之夜赏灯时,引用了“花市灯如昼”这句词,

样写有什么好处?(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说“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部分 表达与交流(35)

七、主题交流。(5)

旅游过春节似乎成了一种新时尚,节日里的传统习俗却逐渐被人们淡忘。假

如老师请你上台发言,表达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你会怎么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习作展示。(30)

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在你的印象中,你的家乡最具特色的风俗是什么?

请结合自己的观察,并通过调查、访问进行深入了解,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450字左右。

8 / 10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腊八粥 饺子 燃放 通宵 眨眼 彼此祝贺

二、1. C 2. C 3. (1) (2) 4. B 5. C 6. D 7. C

三、示例:1. 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忙于学业的大孩子,牙齿脱落的老孩子,想起糖葫

芦,谁不是嘴里就立刻分泌出口水呢。

2. 齐心协力 众志成城 同舟共济

四、1.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唐东杰布

2.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3.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4.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五、1. B A

2. (1)腊八粥 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粥食材丰富的特点

(2)嗅觉 腊八粥对人们的吸引力大

3. 这样写富有民俗色彩,表现了北京的地方特色,并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春节的序

幕是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拉开的。

4. (1)× (2)√

六、1. C

2. (1)a. 穿新衣新鞋、拜祖宗、拜年、领压岁钱 b. 送灯

(2)使文章显得主次分明,作者通过详细描写自己印象深刻的春节活动,突出春

节的热闹气氛和自己欢乐的心情

3. 这样写既形象地写出了灯市上的灯多且亮的特点,又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4. 因为孩子们对过年时热闹、欢乐的气氛恋恋不舍,为光彩辉煌的日子的完结感

到惆怅寂寞,所以觉得“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9 / 10

七、示例:我认为旅游过春节的方式很好。利用假期和家人一起旅游可以放松身心,

开阔眼界,增长见闻,而且能增进亲人间的感情,相较于待在家里的传统过节方

式,更有创意。

八、思路点拨:①选取家乡最具特色的一个风俗来写。②结合这一风俗的主要特点进

行介绍,注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重点介绍清楚一两个特点即可。③可引用与

这一风俗相关的传说、故事或文史资料,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例文略。

10 / 10

唐诗100首-7900日元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03:50: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1274082066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