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区别与联系
摘 要: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人性理论的
思想家。与此对立的是荀子所建立的“性恶论”两大理论的
究竟有何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我在分析的基础上,从对人性
理解、内涵、理论根据、道德实践与现实意义五方面写下对
他们的理解。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论;性恶论;仁;善
一、对人性的理解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对于什么是人性,各有不同的理解。孟子处
在战国早期,奴隶制刚刚结束,孟子反对商鞅等人主张的改
革,法制等,故宣扬性善论为接下来的仁政打下基础。而荀
子处于战国后期,单纯仁政已经不能维护统治,需要加强法
制,宣扬了性恶论。
孟子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
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
这四心同时是孟子主张性善论的叙述起点。并认为这四心又
可为人的四个善端,发展起来可以培养仁义礼智这四德。
而荀子以为的人性,是在现实人性已发的层面上提出的,
指的是潜在自然材质状态的人性在与外物交接的过程中,如
果缺少人为的干预,“顺是”,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好利争夺、
偏险悖乱。
即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道德性;而荀子所指的人性仅
指天赋予人的自然属性,其中只含有恶的因素,而人的道德
性在于后天的人为培养。
二、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内涵的比较
孟子性善论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均有向善之心。人性善就如流水就下一样自然,
是人们求善的前提。然后说人性善实,指人生而皆有“恻隐、
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再此基础上,又论述,这四心
就是人的四个善端,并宣称这四端,不是外在因素强加于人
本身,而是人本来就有的成份。向善的四心和四端是人先天
具有的,这是孟子性善论内涵的前提。
第二、人们都有为善的能力。孟子在讲了人都有善心后,
又论证了人们同时还具有为善之能力。他认为仁义礼智这四
果人未能完善自我,成为圣贤,是能力没有得到发挥,而不
是他没有这种能力。
第三、孟子在论证人天生具有良知和良能之后,加强道
德修养,培养善。并说明四心极易放失,要重视加强道德自
律,坚定求善的信念,以免丧失善心。在这里体现人性要从
善,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而荀子的性恶论则主张:
第一:恶是人性之自然,而善是对人性的改造。人性生
义的行为。最后,由前面两点可知改造这个过程因为人自身
能动性的发挥和社会礼法制度的约束,从而使得人知恶、知
善、行善成为可能。
三、性善论与性恶论理论根据的比较
他们对于人性为什么是善?以及人既然生来就恶的,道德
又起源于何处?各有自己不同的回答。
性善论的理论根据在于同类意识,包含了二层含义:第
一,人与禽兽相别。强调人与兽区别的本质,在于人的道德
性。孟子将人的“性”分为两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口
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的性是自然属性,
这是人与动物都具有的属性;仁义礼智等社会属性,是人所
特有的。第二,人与人相同。因为同类意识,人与人相同。
他所指的人与人相同不仅指人的自然属性相同,并在此基础
上类推“人心”的相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相同
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推己及人的实施提供了保证。由此进一
步论证,基于同类意识,人们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共通之处,
并由此推已及人,再通过一定的道德的约束来保证人的善心
及其向善行发展。
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荀子认为道德之所以成
为需要,有两个方面的论证:“即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
组织而生活和人要有道德是因为人们人应当具备它而区别
孟、荀基于各自不同理论主张,但同属儒家,都强调礼
与仁的重要性。性善论主张,修善的核心是“扩而充之”(之
指人性中的四心),找回失去的善端。而性恶论主张,修善
的核心是改造人性中的恶端,化性起伪。从二者对于道德修
养的过程来看,是完全逆向而行的。孟子认为修养的目的是
主要要求人们将善心找回,而荀子认为修养的目的是要求人
们将恶性不断改造,建立善性。可见,孟子主张道德修养要
顺着扩充,而荀子则主张道德修养要逆着改造。
五、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现代意义
需要则要建立在对他人的强烈道德责任感之上。而孟子提出
的道德自律的建设则为这种可能提供了保证。因为“这种精
神自律并不是依靠对某种道德原则的恪守,而是源于自身的
需要和感觉出发而产生的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由于其出发
是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因而更真实,更可靠。”并且这种基
于同类基础的道德自律更易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
总之,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均认为
人的德性培养在于人本身,而且人本身是有这种力量的。性
善论以同类意识为起点,以道德自律的方式,将善行溶入人
们的日常生活,实现善;性恶论则以人性为恶,善是人为培
养的,以他律为主、结合自律的方式,鼓励人们改造人性,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00:54: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1168832064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读书笔记 人文景点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分析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读书笔记 人文景点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分析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