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规则意识研究
摘要:近年来社会上发生很多道德滑坡事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规则的
约束和规范。中国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关于规则的思考蕴含在其传统文化中。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规则及相关的理论和思想主张的梳理,解读其丰
富的文化内涵,以期为我国中小学实施规则教育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规则意识;规则教育
在古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对规则意识的思考。先从老子说起,他认为万物皆起源
于“道”,万物的存在状态和演变的过程皆离不开“道”,自然的发展和天地的运行,无论是自
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道”生万物,然后存在于天地万物中,并支配万物
的发展方向。他还认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天道公平,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强
调了规则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用来约束人们行为举止的重要性。孟子在《离娄章句上》中说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比喻说话做事都要遵循特定的规则,按规则办事,不能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
孔子深刻阐释了规则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关于“礼”的内涵
和阐述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规则意识的根本和基础。最初的“礼”体
现为给先祖拜神祈福的仪式,对祖先表示自己的崇拜并求得保佑。“礼”贯穿于先民生活的方
方面面,他们对“礼”充满了虔诚和敬畏,因此当时的“礼”维护社会秩序、统治社会成员的精
神领域、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礼”是可以用来协调
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或他人与环境的关系的。他认为殷商和西周之所以国运兴隆,长治
不衰是因为当政者推行“礼”的统治。在西周创立之初,周公制礼作乐,从礼仪到道德规范再
到国家的规章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仪规章制度,建立了以道德为核心的基本规则。周
朝重视礼乐教化,重视伦理道德,重视人伦纲常,这在后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周朝开始以
一种制度化的形式突出了道德规则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位置,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孕
育了先秦的儒家思想。到春秋晚期,周朝逐渐没落,战争接连不断。孔子认为最根本的原因
就是“礼崩乐坏”。于是孔子开始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礼”的思想和主张,希
望各国恢复周礼,君主们实行仁政,实现对社会成员的礼仪教化,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最
终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
在《论语》中多处强调了“礼”的思想。“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会礼仪,就难以
在社会上立足。这里的“礼”,指的就是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遵守“礼”是待人接
物的基本要求。“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的意思是君子
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强调了懂得礼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孔子告诉学生,如果只是恭敬谨慎而不懂礼仪,
内心会感到困倦疲惫;如果做事过于小心谨慎,就会变得胆小怕事;如果做事一味冒失莽撞
而不懂礼仪,就会招来横祸;如果说话直接而不加思考,就容易伤害到别人。由此可见,只
有接受礼法教化和约束,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保持融洽、其乐融融的关系,与他人建立起
真挚深厚的感情,促进健康良好社会的形成。
《论语》中说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同样也是充满着对“礼”的渗透,强调要通过规则
来约束与规范人们的行为。其实,古代的“礼法”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规则,
尽管由于时代特点不同,内容会出现一些偏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汉语大词典》对“礼
法”的解释是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先民通过对礼法的学习
和理解,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与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将“礼”内化为信念,外化为
行动。规则亦是如此。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很明显,这和“礼法”
的内涵是不谋而合的。当然,“礼”并不只是单纯的规则这么简单。我们可以规定一个人尊敬
师长、团结同学,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要端正坐姿,不跟别人交头接耳,吃饭要等长辈开
动才能动筷子,红灯停绿灯行等,即使这些规则他都做到了,我们还无法就确定他是一个真
正懂礼的人。比起外在的规则,真正内化于心的“礼”更重要,这也是“礼法”想要达到的最高
境界,即要克己复礼,既能自觉遵守规则甚至到习以为常的自觉程度,还能享受精神世界的
自由。孔子一生致力于宣传自己的理想信念,他身体力行自觉遵守规则,不断丰富规则的内
涵,不仅为“礼”的具体落实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了当今社会中小学规则教育的理论基础
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源泉。
《礼记》也认为,“礼”是人类社会有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礼”的规
则来为人处事。韩非子认为不论是对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应该一视同仁,强调了执行
规则的一致性。不得不说,从儒家的“礼”,到道家的“道”,再到法家韩非子的“法”,都涵盖
着珍贵的关于规则的思想理论,这些思想对维护政治秩序、巩固阶级统治、协调社会关系起
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董仲舒认为“天人合一”、“道之大源”、“受命于天”,他觉得君王的权力来自于天,君主
是按照老天的意志来来统治社会的。而且君臣、父子、夫妻的关系也是天赋予的。臣必须要
顺从君的命令,孩子必须要顺从父亲的命令,妻子也必须顺从丈夫的意思,不得忤逆。君要
对臣负责,以身作则,做出榜样;父亲要为孩子负责,做出表率;丈夫也要为妻子负责,作
为一家之主,做好丈夫的楷模。这就是法家所说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否则,“臣不奉君,虽善以判”,“子不奉夫命,则有伯讨之罪”,“妻不奉夫之命,则绝”。
“五常”则要求人们在生活中遵守“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规则。“三纲五常”阐
释了上下级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则,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来往的道德标准。
其深刻内涵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则核心。虽然这些思想的局限性被后世诟病,但它
们在当时社会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封建阶级统治的作用。当时汉武帝感到自己的权威
受到了挑战,各地的诸侯出现了藐视王权的现象,为了改变现状,巩固自己的王权统治,汉
武帝采用了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理念,用其作为一种道德规则、规范,构成一套完整的
政治伦理道德体系。
此外,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提出的“自省”、“慎独”、“力行”等个人道德修养的方式也透
露出规则及规则教育的意味。“自省”即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也就是
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慎独”来源于《中庸》的“君子慎其独”,是指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
时候,更要谨慎行事,约束、注意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则。“力行”即知行统一,
努力实践,亲身体验,竭力而行。
总而言之,通过梳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规则意识因素对于研究规则教育具有一定的
价值和意义。我国公民的规则教育要扎根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传统的智慧精髓与现代的要求
有力结合起来,规则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文显. 规则·原则·概念——论法的模式[J]. 现代法学,1989.
[2]王弼注.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 中华书局,2008.
[3]孔子. 论语译注.2版[M]. 中华书局,1980.
[4]王政燃. 孟子圣人观思想研究[D]. 河北大学,2010.
[5]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J]. 1992.
[6]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M]. 中华书局,1983.
[7]冯友兰,涂又光.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00:52: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116747818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规则意识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规则意识研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