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性论

更新时间:2023-11-05 00:09:17 阅读: 评论:0

财务管理培训机构-桂花蜜总攻

中国古代人性论
2023年11月5日发(作者: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

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我们便有了一个会思维的

发达的大脑,于是就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从而做出一个结论性的解

释。一些先哲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了自己和同类,于是提出了“我是什么?人

是什么?”的问题,先哲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于是纷

纷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人和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古典人

性观,这些人性观的一些观点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人性的存在是以道德的存在为前提的,善恶这两个范畴是与人的伦理道德联

中本来所固有的先验的道德属性的萌芽,即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看来,

这些“善端”是人天生就有的,因而亦在人性之列。孟子引用《诗经》天生育的

众民,每一事物都有其规律,百姓把握了这些规律,就喜好优良的道德,在孟子

看来,这个规律对于人本说就是向善,孟子以心善言性善,在他那里性在心中、

心性为一。他认为人心中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属性的萌芽,即善的动机,它们能

够发展成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在孟子看来,因为人性中固有善的动机,所以人

性是善的,显然,他是在动机论的意义上说明人性本善的。

中国古代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荀子(荀况),荀子

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出于自身本能的需要会去牺牲别人的

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发展,《荀子·性恶》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

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

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

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翻译过来就是说,现在人的本性中,生来就贪图名利,有恶的念头,有耳目

之欲、喜好声色;如果对于人的本性不去克制,随其所欲,那么就会导致争乱不

止,忠信之士死于小人的谗言,个人生活淫靡而礼义廉耻都会被丢掉。

完全随心所欲没有约束的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混乱而不得治理的社会状况,这

就证明了人性——是恶的。

“性恶论”对于当前官僚主义严重、腐败横生,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滑的

社会现状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治理当前的

学术腐败、道德滑坡和政治腐败,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理性而非本性作为

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

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世硕则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这

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他虽然认为

人生来就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养。

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断增长。后世赞

成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董仲舒、扬雄、王充,唐代的韩愈等。王充

在《论衡》一书中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

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

慎重的近义词是什么-陆家嘴物业

中国古代人性论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00:09: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1141572064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古代人性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古代人性论.pdf

标签:道德滑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