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我们该怎么读
神话故事,我们该怎么读
笔者曾做过一个关于“学生最喜欢的课文体裁”的访谈,发现神话故事占据
首位。为什么?因为学生觉得神话故事给人一种很神奇的感觉。神奇在何处?大
多数学生回答不上来。由此可见,学生虽然喜欢读神话故事,但并不会读这类课
文。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去读这类课文呢?以苏教版第七册课文《开天辟地》为
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解读神话故事类文本:
一、 品神奇的语言,呈现诗意画面
读神话类故事文本,首先要品读它的语言,而它的语言与其他类课文有所不
同,既通俗易懂,又回味无穷,充满想象的张力,能让读者产生神奇的感觉,带
来诗意的享受。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品读这类教材的语言时,必须着力于读出
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画面,寻找那一份诗意。例如《开天辟地》这篇教材的第二自
然段出现了十五个“一”,通过对比品析,我们会发现,这些“一”除了语调不
同外,语势、语意、语境也各不相同,这些变异了的“一”整合在一起,不仅产
生了不同的画面,更呈现出韵律美,读起来抑扬顿挫,回味无穷。这一段还有这
样一句话:“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
变成了地。”这句话连用了四组反义词和一组近义词,这些词语意思很直白,但
内涵却很丰富,其中“冉冉”和“渐渐”不仅表示天地形成时间与速度之长,而
且隐含了许许多多盘古开天辟地中艰辛的过程性画面。再如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
句话:“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初读这句
话,觉得通俗易懂,没有什么可回味的,再读,又发现其中韵味无穷,极高,究
竟怎样高?极厚,究竟怎样厚?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产生丰富的画面。同时,全
文运用了对仗、排比、夸张、比喻、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虽然这些知识不必要
求掌握,但我们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相关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特点,感受其中
的美与诗意。
二、 读神奇的故事,理清行文结构
神话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课文体裁,它之所以吸引学生,主要是因为故事
情节的神奇性吸引着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个神奇性不仅表现在故事的内容上,还
1
体现在它的行文结构上,而行文结构的神奇性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我们重点指导。
《开天辟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
化生万物的故事。初读课文就能理解这个故事内容,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这个
故事的行文结构就像放电影一样,按照背景—人物—事件—结局的顺序展现盘古
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三个场景,而这三个场景又是主要描写了盘古的
五看一行。五看为:睁眼一看,周围一片黑暗,感到很难受,于是翻身坐起来;
借着光线侧身一看,有一把板斧和凿子,于是猛劈猛凿,大为快活;劈后上下看,
轻而清的东西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变成了地,十分欣慰;天地分开后细看,
天地每天都在变化,于是头顶天,脚踏地,撑在天地之间,随天地变化而变化,
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倒下时远看,天地不再合拢,于是含笑倒下,死而无憾。一
行为:临死时,他用自己的身躯化生万物。如果学生理清了这些特点,对故事的
阅读就会更有深度。
三、 看神奇的人物,领悟英雄形象
儿童对神话有一种天然的渴望,他们崇拜英雄,向往神奇,神话故事中的主
人公大多为具有神奇本领的英雄,学生读神话故事,常常被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
所吸引,为主人公的神奇行为所折服,但对主人公形象的把握却不够准确,因此,
解读人物形象应该是这类课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开天辟地》中的盘古这个人物
无论是生还是死,无论是睡着还是醒了都十分神奇,这样一个神奇人物从一万八
千年的昏睡中醒来后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一个神勇无比的英雄形象。课文主要通过
盘古醒后三个方面的行为来表现这个形象:第一,从开辟天地的行为描写中呈现
他的勇:盘古与天地同生,一坐宇宙就裂了一条缝,可见他力大无穷;看见身边
有斧子和凿子,立刻就猛劈猛凿,“大鸡蛋”也破碎了,可见他敢作敢为,卓有
成效,完全是一个勇士。第二,从撑天地的过程想象里闪现他的忍:天地分开后,
为了不让天地合拢,盘古头顶天脚踏地撑在天地之间,一撑就是几千万年,他不
累吗?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可能会经历怎样的苦难?炎炎夏日,烈日当头,他
会怎么撑?寒冬腊月里,风雪皑皑,他又会怎么撑?漫漫长夜,一片黑暗,他还
会怎么撑?面对这么多的苦难,他会怎么想?通过这一系列的发问,学生很容易
走进他意志坚定、矢志不移、坚韧不拔的内心世界,看到一位忍者的形象。第三,
从死后化生万物的行为中凸显他的壮: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
2
下了,面对生命的终结,他是如此坦然,视死如归,用自己的身躯从容化生出世
间万物,造就一个美丽的世界,充分展现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四、 学神奇的文化,放飞美好心灵
神话故事之所以会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故事性,更重要的是因为它
是一扇通向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窗户。我们在研读神话故事时,要着力打开这
扇窗,关注文化的因素,注意思考故事蕴含的精神,给孩子一份心灵的震撼。我
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第一,从人物行为的观察中寻找文化的踪迹。盘
古透过一丝微光,发现身边的斧子和凿子,于是拿起斧头和凿子就猛劈猛凿。盘
古这一举动,很自然地让孩子感受到想干就干,而且要大刀阔斧地干,从而受到
雷厉风行的做事文化的熏陶。第二,从人物行为的发问中发掘文化的因素。盘古
头顶天,脚踏地,一个人孤独地撑了几千万年,他不累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快要倒下了,却为什么还含笑?通过这三个发问,学生就很容易发现盘古为了
战胜自然,创造新天地,不畏艰辛的创造精神和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不怕牺牲、
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第三,从人物踪迹的寻找中感受文化的魅力。盘古倒下了,
它是神,是不死的神,它在哪里呢?在辽阔的大地上,在奔腾不息的江河里,在
我们的生活中。盘古就是天地,天地就是盘古,盘古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盘古永
远活在我们心中。这不仅是人虽死而精神不死的美好愿望,更是天人合一经典文
化的传承。
小学神话故事应该是儿童的故事,它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言语智慧和言语
生命,更是一种文化精神,解读这类故事应该从儿童的视野出发,让孩子在愉悦
的心境中自然明白文本的情和意,使语言与精神共生,创造出阅读教学的神话。
3
本文发布于:2023-11-04 18:0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0923422062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神话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神话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