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献礼片:从1959到2009
作者:乔晓英
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23期
[摘要]献礼片作为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民族化的历史性影像书写,无论对普通受众还是
中国电影整体发展都是不能忽视的影片类型。《建国大业》、《天安门》、《风声》等建国六
十周年的献礼片呈现出新时代主旋律宣教电影的全新气质:在主旋律与多样化、导向性与观赏
性、先进性与典型性、激情轩昂与沉静反思、宣教诉求与市场收益、艺术虚构与历史现实中建
构属于中国电影自身特质的民族影视美学。
[关键词] 献礼片 主旋律电影 民族化 影像叙事
一、献礼片的界定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举行会议,主要讨论
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当时工、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正是这次会议,周恩来总理提
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由周恩来、邓小平主持,组织文化部拍摄一批优秀影片作为国
庆献礼片。这是“献礼片”概念的首次提出。至此之后。献礼片就作为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成为几次推动国产电影创作高峰的历史契机。
纵观献礼影片的最初提出,到2009年值逢建国六十年国庆大典而引发的新的献礼片创作
高潮,献礼片概念一直未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无论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电影从业人员、电
影研究者或电影受众,似乎都约定俗成地认同这个界定模糊但又广泛存在的影片类型。对于影
片受众来说,对献礼片的认识是泛泛而论还是确切认知,并不重要。但是对于电影从业者与研
究者来说,这种不言而喻的含糊不清却是一种惯例性的疏忽与失职。
总结献礼片的内涵与外延,其概念界定应当具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献礼片指的是
中国电影文艺工作者,为了庆贺、纪念、标志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发生的具有重大转折性意
义的里程碑式历史事件,而拍摄的具有明确指称意义的宣传性影片。这些历史性事件包括建国
周年庆典(例如1989年拍摄的《开国大典》)、建党周年纪念(例如为了庆祝建党80周年而拍摄
的影片《毛泽东在1925》)、党的代表大会(例如为迎接党十六大召开而拍摄的影片《邓小
平》)、建军周年纪念(例如为了纪念建军70周年而拍摄的纪录影片《背负民族的希望》)、具
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战役(例如为了纪念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而拍摄的三部影片《三
大战役》)、具有标志性历史事件(例如为了纪念香港回归而拍摄的影片《鸦片战争》)等等。狭
义的献礼片则专门特指为了庆祝新中国建国周年纪念而拍摄的影片。一般来说,相比广义献礼
片,为建国周年纪念而拍摄的献礼片具有更大的艺术创作成就和影响力。本文将主要以狭义的
本文发布于:2023-11-04 17:58: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091935815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献礼片从1959到2009.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献礼片从1959到2009.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