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电影产业政策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电影飞速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最
有影响力的文化形式之一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提供
者。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电影创作经历了复杂的发展阶段,既符
合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致脉络,又在不同阶段和不同体裁中发展出丰
富的个性,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一批优质的国产电影作品不仅
展现了电影创作思维的演变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
整个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文化变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创作者们不断更新升级创作理念,
持续丰富和深化着对电影本体特征和创作规律的认识。20世纪80
年代初期,中国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用较短的时间掀起了一个创作
高潮。《小花》《本命年》《黄土地》《红高粱》……他们的作品探
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在西方
文明碰撞影响之下,中国社会既遵循传统、又推崇创新的文化思潮
和集体心态。从这个角度看,这一时期的电影充分发挥了“时代之
眼”的作用。
紧接着,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20年间,第六代导
演和中国电影新力量先后加入到影视创作队伍。《可可西里》《南
京!南京!》《洗澡》等作品或聚焦百姓生活,或追求纪实风格,
或关注艺术探索,虽然形态各异、类型多元、风格迥异,但都以自
觉的美学追求和创新意识来指导创作。这种自觉,一方面来自于创
作者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下接受系统艺术教育,并接触大量
国外电影理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阅历,另一方面源于在经济体制转
观众心目中“国产大片局限于武侠题材”的刻板印象。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行。中国人对于改革开放的深
入探索体现在电影领域,就是电影人对电影产业属性的认识愈发清
晰深刻。中国电影行业到今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应主要归功
于电影产业化改革对电影产业属性的全面释放。
改革开放伊始,香港电影机构就在内地取景拍摄了杜琪峰导演
的处女作《碧水寒山夺命金》。随后,《白发魔女传》《少林寺》
《武当》《木棉袈裟》《大刀王五》《黄河大侠》以及进入90年代
之后的黄飞鸿系列等,这些美学风格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影片或者直
接由香港和内地电影机构合拍,或是内地电影人借鉴了香港电影的
创作手法,迅速成为了电影市场上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种类。香港
同行成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给内地电影人带来启示,双方优势互补,
不一而足。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互联网与电影之间开始深度交融之后,
IP转化成了广受瞩目的产业新现象。这种方式为资本提供了关于用
户需求和消费意向的直观指标,是电影发展、产业进步、行业外投
资增多等因素作用下的产物。站在知名IP的肩膀上创作,让电影新
人和跨界者有了敢于尝试的创作勇气和艺术基础。所以,IP热在某
种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电影创作群体的更新换代,使近年来青年导演
集中涌现,带着风格各异的作品抢滩大银幕。他们对青年观众口味
的理解和对当代电影媒介最新发展动向的追踪,反过来帮助电影行
业完成了自身内容形态的更替革新。
电影的发展不仅与创作、产业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也和社会文
等对时代楷模、先进人物事迹的热情讴歌,从《红河谷》《黄河绝
恋》《红樱桃》《云水谣》以小切口表现大主题的新颖形式,到
《集结号》《建国大业》系列的类型化、商业化探索,主旋律电影
在寻找角色定位的过程中摸索社会效益与文化职能之间的平衡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电影市场化改革的驱动下,如何创造一种
可以共享的美学体系和价值体系,才能既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又
能实现社会效益、发挥文化职能,成为创作的新课题。《智取威虎
山》《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近年出现的一系
列标杆之作票房都在5亿元以上,《战狼2》甚至创造了57亿元的
惊人纪录,占据市场的主流地位。同时,它们又鲜明地体现了爱国
生存和社会发展等话题。
本文发布于:2023-11-04 17:49: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0913482279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电影产业政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电影产业政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