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激荡四十年: 改革开放之后的上海电影
作者:黄望莉
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18年第03期
上海电影作为中国电影重要的生产基地,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发展潮流也对这个区域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978年到2018年,作为正在进行时的上海电影,也依然可以看到正在不
断创新、不断前进。
1978年起,上海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的总体思想引导下,从废墟走向复苏。经过40年激荡,今天的上海电影,正在不断创
新、不断前进。
从调整到发展:上海电影之春(1978-1992)
1978年以后,中国电影的创作在“解放思想”的时代强音下开始恢复生产,而邓小平《在中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的发表,为整个中国文艺界送来了“春天”。这一
年,国家的具体政策的引导主要确立在“恢复”的思路上,例如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
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决定恢复“文革”前的管理办法,并通过调整发行
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的生产基金。尽管随后在具体的放映的单价与电影制片厂
的结算比例上有所调节,但是,在当时的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电影生产也只能在恢复
和重建的过程中开展。
首先,在体制上,上海电影管理机构也开始恢复。1978年,上海电影系统产生新的领导
班子:孟波、张骏祥先后出任电影局局长;徐桑楚、特伟、洪林、李资清等分别担任上影、美
影、科影、译影厂厂长。在艺术创作的指导上,上影恢复以汤晓丹、傅超武、桑弧、刘琼、鲁
韧为首的5个创作集体;成立以张瑞芳为团长的上影演员剧团;重建文学部。
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恢复电影生产之初就体现出非凡的创作实力。例如,1977年的《祖国
啊,母亲》《大刀记》和《平鹰坟》等3部故事片。其中,《祖国啊,母亲》热情讴歌民族团
结和祖国统一,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部受到观众欢迎的影片。1978年出品的“伤痕”电影《于
无声处》、宣传计划生育的喜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以及歌剧舞台艺术片《江姐》等。
此后,“三代”导演同台竞技,上海电影在新时期之初就形成了一个高峰。
1978到1986年间,上海电影的创作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在文化意识和社会批判上都体现
其先锋性。其作品量和“影人”群体在全国的总体创作版图中还是处于先锋的行列。这一时期上
海电影在文化和思想意识的批判上与时代的风潮非常贴近,例如在“伤痕”电影、具有现代悲剧
意识的政治“反思”影片的创作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和《小街》都
是对“文革”的控诉,然而其形式探索各异其趣,体现了导演的才华。同样,吴永刚、吴贻弓共
同导演的《巴山夜雨》则以诗一般的电影语言做了一个群像式的时代概括,折射出艰难岁月中
本文发布于:2023-11-04 17:2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0900362061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激荡四十年: 改革开放之后的上海电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激荡四十年: 改革开放之后的上海电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