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更新时间:2023-11-03 22:42:33 阅读: 评论:0

大学学习总结-青春的选择

高中数学_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23年11月3日发(作者:斧头英语)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大(小)值问题。

2.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探究不等式的代数证明,加深对基本不

等式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

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基本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教材分析

最新版教材之所以把“基本不等式”前置是经过了学习的重要性与可

能性两方面的综合考量。相比旧教材,“基本不等式”的教材地位与

教学要求都发生的变化,由于“基本不等式”本身内涵非常丰富,其

学习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反复认知,螺旋上升”才是课堂教学的

有效策略。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年级学生,知识上,刚系统学完了不等式性质,

一元二次不等式,在初中阶段,也了解了数学家赵爽“弦图”推出勾

股定理,圆的垂径定理,算数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方法上,能够运

用数形结合和化归的思想提炼基本不等式,阐述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

义。能力上,运用作差法,综合法能从数量关系上进行逻辑推理验证

基本不等式。

五、教学方法

1、借助“折纸游戏”,从特殊到一般的猜想,发现基本不等式(数学

抽象、直观想象)

2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作差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

证明基本不等式(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直观想象)

3、从不同角度理解基本不等式(直观想象)

4感知与基本不等式相近一些不等式的证明(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赵爽的弦图中推导出重要不

等式,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通过比较四个直角三角形和其

拼接而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我们获得了结论:任意a,b由简单

22

R,有,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除了这种

ab2ab

问题引入,通

几何的证明方式,我们能否从代数的角度给出证明呢,哪位同

过数学知识

学来说一下?

学生:比较法,做差得到大小关系。

的内部提出

问题。培养学

教师:非常好请坐。那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用

生自主学习

a,b代替式子中的ab,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

ab2ab

教师:那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又有哪些要求呢,下面

让我们通过一个折纸游戏来探究一下。

【探索新知】

教师:请同学们看我手中的两个正方形,面积分别是a

b,沿对角线对折后,得到两个三角形,则这个大三角形的面

能力,灵活运

用已学知识,

体会证明的

答题过程。

积是?

学生齐答:a/2

教师:小三角形的面积是?

学生齐答:b/2 用折纸

教师:三角形的腰分别是? 游戏、代数

学生齐答:根号a和根号b 法、几何法分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互助动手尝试,看如何拼接翻折别得到基本

得到一个长是根号a宽是根号b的矩形。 不等式的证

(学生上台演示) 明过程,分析

教师:让我们对比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与矩形的面并理解。培养

积,能得到什么不等关系? 学生分析问

ab

ab

学生:

2

题的能力,感

受发现问题

和推导过程

让学生

主动观察、思

考、讨论的氛

教师:历史上,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一些数学结论,

后经数学家们的严格证明得到了数学公式和定理,你能否利用

代数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

学生:比较法,做差得到大小关系。

教师:很好,那么我们得到的这个不等关系就称作基本不

等式(板书)

基本不等式文字语言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

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究,能否利用几何的方法证

明基本不等式。观察这个以直径为一边、圆内接的一个三角形。

如何用a,b表示OD

学生:

OD

ab

2

如何用a,b表示CD .在教师的

学生:

DCab

观察ODDC,他们有什么不等关系?

指导下,一方

面让学生经

历从特殊到

ab

ab

学生:ODDC,显然,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

2

合,即当a=b时,上述不等式的等号成立.

一般,从已知

到未知,步步

教师:圆的半径长不小于半弦长,这就是基本不等式的几

深入的过程。

何意义。

培养学生分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类比重要不等式,我们从

析问题的能

代数和几何两个方法证明了基本不等式.在我们应用它之前,

力,感受发现

ab

ab

问题和推导

2

再对着黑板认识一遍:首先.a,b大于0得到...注意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例题应用】

1

x

下面我们学以致用看一下例题1:已知的最小

x0

x

过程。

.

教师:类比基本不等式,这道题中的a

学生:x

教师:b

1

学生:

x

x

1

x

大于等于 教师:那么

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

1

2x·

学生:

x

教师:我们发现结果x刚好

学生:消去了 能力,灵活运

教师:得到定值 用已学知识,

学生:2 体会证明的

教师:当且仅当 答题过程

学生:时等号成立

x

1

x

教师:这时我们得到的是

学生:最小值2

教师:好的,我们类比这道例题完成三个变式,这里请三

位同学上来板书

变式1:已知,求的最小值.

x0

变式2:已知,求的最大值.

x0

变式3:已知,求的最小值.

x1

2x

1

x

x

1

x

1

x1

x

教师:我们看变式3,如果时,最值还是这个答案吗

x4

学生:不是

教师:原因是什么

学生:当且仅当的相等

教师:所以我们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可以总结为

学生:一正、二定、三相等

教师:观察我们例1和变式,我们发现在利用基本不等式

后两正数之积为定值,这时我们能求出两正数之和的最小值,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到结论:

让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

证明:x0,y0,xy

xy

2

(1)当积xy等于定值P时,即xyP

xy

P,

2

xy2P,

当且仅当xy时,上式等号成立,

xy时,和xy有最小值2P

这里我们得到了第一个模型:

学生:积确定和有最小值

教师:那么当和确定时我们能获得什么结论呢?

学生:积最小

教师:那让我们类比第一问,证明第二问

(1) 如果积xy等于定值P,那么当xy,xy有最小值2P;

1

(2)如果和xy等于定值S,那么当xy,xy有最大值S.

2

4

(学生答案投影并讲解)

教师:这里我们得到了第二个模型

学生:和确定积有最大值

教师:让我们利用两个模型完成练习,并总结出两个结论

1)已知a0,b0,ab10,__________时,和ab取得最小值__________;

2)已知a0,b0,ab9,___________时,积ab取得最大值__________

【归纳总结】

学生对本节课小结,教师作补充。

本节课通过重要不等式类比学习了基本不等式,通过代

数、几何两种方法证明。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基本不等式的两个模型: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形少数时难入微,数缺形时

少直观”

【课堂小测】

学生三分钟限时小测,学生对答案,解决问题。

1.判断对错:

(1) x,yR,xy2xy. ( )

1

的最小值为2a. ( )(2)a0时,a

2

a

1

(3)x2,x的最小值是2. ( )

x

1

(4)x0,x的最大值是-2. ( )

x

3

(5)对任意abRa2b22ab均成立.( )

ab

2

. ( ) (6)a>0b>0,则ab

2

1

2.如果a>0,那么a2的最小值是( )

a

A2 B22 C3 D4

【作业布置】

A层:课本461.2.3481.2

B层:课本464(尝试一题多解)485

《基本不等式》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年级学生,知识上,刚系统学完了不等式性

质,一元二次不等式,在初中阶段,也了解了数学家赵爽“弦图”推

出勾股定理,圆的垂径定理,算数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方法上,能

够运用数形结合和化归的思想提炼基本不等式,阐述基本不等式的几

何意义。能力上,运用作差法,综合法能从数量关系上进行逻辑推理

验证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效果分析

基本不等式”虽然表现出很多“基本”的属性,但实际上基本不

等式蕴含了丰富背景与内涵,需要深入挖掘;在运用其解决最值问题

时也并非只要抓住“一正二定三等”就可以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变

形化简的技巧,需要花时间去掌握。因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

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面对数学一些核心概念、重要的定理与公式,

一般需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在已有

理解基础上扩展、深化的反复认知过程。正是基于这个基本认知规律

的考量,新教材对“基本不等式”采用了“螺旋上升”的设计策略,

整块内容被分为两节,前后知识内容虽然有适当的重复,但在学习要

求上逐步提高,并使后面的内容成为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从而使

教材体现出一个“因袭与扩张”相融合的学习进程。

《基本不等式》教材分析

最新版教材之所以把“基本不等式”前置是经过了学习的重要性

与可能性两方面的综合考量。相比旧教材,“基本不等式”的教材地

位与教学要求都发生的变化,由于“基本不等式”本身内涵非常丰富,

其学习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反复认知,螺旋上升”才是课堂教学

的有效策略。

本节在前面研究不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一种具体的不

等式——基本不等式的研究。研究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几何解释、证

明方法与应用。基本不等式与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乘法公式有类似的作

用,乘法公式能够简化某些特殊形式的代数式的恒等变形,而基本不

等式使解决满足一定条件的代数式的最值问题有路可循。

基本不等式可以通过许多有趣的方式建立起来,本节从重要不等

式、(上一节由第24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中抽象得出)说起,

取这个不等式的特殊形式,完成推导过程。教学中可以借助上一节的

会标图形,帮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ab是否相等与不等式a2b²

2ab取什么符号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教科书阐述了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解释,这不仅有利于加

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而且与学生已有的平均数概念建立了联

系,便于学生记忆这个不等式。

此外,教科书在本课时的练习和习题安排了利用基本不等式求代

数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变式练习,如第46"练习"的第4题,习

2.2的第1 题的第(1)小题,是通过变形构造两个正数的和为定

值或积为定值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给定代数式的形式,结合基本

不等式的使用条件,引导学生对代数式进行变形。对于这类问题,教

科书有意控制了这种变式问题的难度,设置的问题都是通过简单变形

就符合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的问题。教学中也要注意本部分内容的教

学重点是"能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1是用基本不等式求代数式最小值问题中的最简情形.教科书

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解释了求代数式最小值的含义,在本例之后,还

强调了代数式的最小值必须是代数式能取到的值.本例的解答则从所

求代数式与基本不等式在形式上的联系入手,教学中可以用"一正、

二定、三相等"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应用基本

不等式解决问题的特点。

2让学生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两类最值问题。教科书设置例2

目的,一是在例1的基础上再给出一道直接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数学

问题的例题;二是借此题的题干给出了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的两

个数学模型,根据这两个数学模型可知,有两类最值问题可以用基本

不等式解决,即"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当这两个数取什么值时,它

们的和有最小值""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当这两个数取什么值时,

它们的积有最大值",这就为第二课时解决例3,例4埋下了伏笔。

《基本不等式》课后反思

基本不等式虽然表现出很多“基本”的属性,但实际上蕴含了丰

富背景与内涵,需要深入挖掘,结合学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类

比重要不等式证明的两个方法,让学生经历了概念概括的过程,从具

体到一般的推广过程,发展了学生理性的思维能力,树立了敢于批判

质疑的意识,形成勇于探究思考的习惯。在运用其解决最值问题时也

并非只要抓住“一正二定三等”就可以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变形化

简的技巧,需要花时间去掌握。因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不是

一蹴而就的,尤其是面对数学一些核心概念、重要的定理与公式,一

般需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在已有理

解基础上扩展、深化的反复认知过程。正是基于这个基本认知规律的

考量,新教材对“基本不等式”采用了“螺旋上升”的设计策略,整

块内容被分为两节,前后知识内容虽然有适当的重复,但在学习要求

上逐步提高,并使后面的内容成为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从而使教

材体现出一个“因袭与扩张”相融合的学习进程。

在本次赛课的准备阶段经过一次次的琢磨、改正、调整,我在专

业上得到了进步,不仅对本节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加强

了我的教学基本功。在今后的授课当中,也要本着“整合、精简、建

构,提高”的方向去努力,提高我的教学能力。

《基本不等式》评测练习

【例1】已知,求的最小值.

x0

x

1

x

变式1:已知,求的最小值.

x0

变式2:已知,求的最大值.

x0

变式3:已知,求的最小值.

x1

2x

1

x

x

1

x

1

x1

x

【例2】已知xy都是正数,求证:

(1) 如果积xy等于定值P,那么当xy,xy有最小值2P;

1

(2)如果和xy等于定值S,那么当xy,xy有最大值S.

2

4

练习:

1)已知a0,b0,ab10,__________时,和ab取得最小值__________;

2)已知a0,b0,ab9,___________时,积ab取得最大值__________

当堂检测

1. 判断对错:

(1) x,yR,xy2xy. ( )

1

(2)a0时,a的最小值为2a. ( )

2

a

1

(3)x2,x的最小值是2. ( )

x

1

(4)x0,x的最大值是-2. ( )

x

3

(5)对任意abRa2b22ab均成立.( )

ab

2

. ( ) (6)a>0b>0,则ab

2

1

2.如果a>0,那么a2的最小值是( )

a

A2 B22 C3 D4

作业布置

A层:课本461.2.3481.2

B层:课本464(尝试一题多解)485

《基本不等式》课标分析

六、教学目标

4.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大(小)值问题。

5.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探究不等式的代数证明,加深对基本不

等式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七、教学重难点

3. 教学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

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基本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教学难点: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打雪仗英文-舍不得放手

高中数学_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本文发布于:2023-11-03 22:42: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022553807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数学_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数学_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