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20. 广东医学2011年11月第32卷第21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Nov.2011,Vo1.32,No.21
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在
消化道隆起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术
黄润全,黄植强,谢克亮,杨育如,戚艮有,夏羿,梁善玲
广东省东莞市黄江医院消化内科(523750)
【摘要】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联合放大内镜(ME)、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消化道隆起病变诊
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先应用普通内镜对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观察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形态。
再应用ME加NBI方法对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进行病变表层观察、如为胃肠道病变进行黏膜腺管开口(Pit)类
型观察分类,再观察表面微血管形态(CP)分型;如为食管病变,可观察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环(IPCL)形态并进行
分型,之后应用水浸泡法、接触法和体位变换法用微探头超声内镜对上述检查后发现的隆起病变再进行超声扫
描。最后对隆起病变进行选择活检或内镜下切除(摘除)病变,或择期手术切除病变作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作
为诊断金标准,将上述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1)应用上述3种内镜技术联合检查上下消化道206例患者中发
现271个隆起病变,有病理结果者246个病变。上消化道隆起病变110例,下消化道隆起病变96例。其中病变位
于食管贲门43例,胃47例,十二指肠20例,回肠末段5例,结肠50例,直肠肛管41例。上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
果相符的有246个病变,总病变诊断准确检出率98.4%(246/250)。结论NBI结合ME技术能对消化道隆起病
灶表面Pit和微血管形态(cP、IPCL)显示清晰,可判断隆起病变的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再联合MPS更能清楚显示
消化道壁的层次与结构,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治疗
具有明确的临床指导价值。
【关键词】微探头超声内镜;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临床工作中时常发现消化道隆起病变,但对这类
病变性质的明确判断往往不容易,尤其是黏膜深层及
黏膜以下病变。对这些隆起病变的全面明确的诊断具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区分这些病变是来源于消化道本
例,年龄18~76岁,平均(48.3±9.3)岁。
1.2器材OLYMPUS CV一260SL NBI内镜主机及光
源,ME(OLYMPUS GIF—Q240z、CF—Q240z),OLYM—
PUS EU—M2000内镜超声图像处理中心,OLYMPUS
MAJ一935超声探头驱动器,UM—DP12—25R及UM—
DV20—25R内镜超声小探头。
1.3 方法
身,或是邻近组织器官病变对消化道的挤压、浸润,区
分来源于消化道本身组织的层次结构,以及侵犯范围
程度,尤其是对来源于消化道本身的早期隆起病变的
明确诊断,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及病变组织
性质,为以后防治措施的选择施行具有直接重大的指 mg山莨菪碱肌肉注射。常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术前
1.3.1 术前准备除禁忌证外,所有患者进境前予10
空腹8 h,常规肠镜检查前清洁肠道准备。
1.3.2操作检查方法常规观察模式下进镜,肠镜进
镜至回肠末段,上消化道内镜进镜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际情况,我们将消化内镜技术中的微探头超声内镜
发现隆起病变后,按序进行:(1)普通内镜观察记录病 (miniprobe sonography,MPS)技术、放大内镜(ME)技术
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形态。(2)切换成放大内镜结
导价值。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各种新技术的开展应
用,为解决上述疑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条件。结合实
和窄带成像(narrow—banding imaging,NBI)技术联合
起来,开展了对消化道隆起病变的检查诊断,希望能对
这些病变作出较全面的明确诊断,为临床对这些病变
的防治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作用。 体形态。(3)在隆起病变处注入脱气水,顺内镜活检
1资料与方法
合NBI观察模式,观察腺管开口(Pit)类型,观察表面
微血管形态并进行评价分型,评价是否肿瘤并记录大
钳通道插入微探头应用水浸泡法、接触法和体位变换
法行超声内镜检查和记录。一般胃窦部、十二指肠球
部降段病变采平卧位或右侧卧位水浸法能较好充分满
意地完成检查,其他部位病变采取上述多种方法灵活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8月至2010年l2月,由同
一
位有经验的内镜医师用放大胃肠镜及NBI系统、
MPS对206例有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了上述3
项内镜技术的联合检查。本组患者中男90例,女116
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医疗卫生类科研项目(编号
200910515000146)
结合应用才能完成检查任务。(4)最后对隆起病变进
行活检或内镜下切除(摘除)病变,或择期手术切除病
变作病理检查。
1.3.3病理学检查以显微镜下诊断和(或)行免疫
广东医学2011年11月第32卷第21期 GuangdongMedical Journ ̄Nov.2011,Vo1.32,No.21 .2821.
组化染色做最后诊断。
1.3.4 胃小凹Pit形态分型标准 参照伊藤ENDO
等 的分型标准,分为6种类型:A型,圆点状小凹;B
型,短棒状小凹;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小凹;D型,
斑块状小凹;E型,绒毛状小凹;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
病变病理结果250个病变。全部病例中,其中正常邻
居器官组织外压肿物8例,邻近组织病变外压侵犯肿
物3例,异位胰腺2例,间质瘤8例,共21个病变未作
活检或手术进行病理检查,原因是正常器官组织无需
活检或手术,或病变未侵及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难以活
检到病变组织。
2.2 MPS联合ME、NBI技术诊断及活检、手术病理检
清,排列紊乱,极度不规则或呈小的小凹,可见异常血
管。A、B型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及黏膜慢性炎,B~E
型可见肠上皮化生,C~F型主要见于异型增生,F型 查结果比较见表1。
多见于胃癌。
肠道息肉腺瘤Pit分型标准,采用工藤进英的分型
方法(Kudo分类),I型呈圆形,正常黏膜;Ⅱ型呈星状
或乳头状,为增生性病变;ⅢS型呈管状或圆形(较正
常小),为凹陷性肿瘤;II1L型呈管状或圆形(较正常
大),为隆起性肿瘤;IV型呈沟状、分支或脑回状,为绒
毛状腺瘤;V型:VI为不规则型,Vn为无结构型,为
结肠癌。Pit I、Ⅱ型定义为非肿瘤性病变,PitⅢ~V
型定义为肿瘤性病变。
1.3.5腺瘤表面微细血管形态(CP)分型标准参考
佐野宁Sano分类方法 ,I型:黏膜表面结构为规整
的蜂巢样,血管网可见;II型:黏膜表面结构为蜂巢样、
圆形、周围见到规整的血管网,血管管径:均匀,为腺瘤
的特征性表现;11I型:围绕腺管开口周围的血管不规
整、分支、中断、血管粗细不均为高级别瘤变及结肠癌
的表现。CP I型定义为非肿瘤性病变,CPⅡ及CPⅢ
型定义为肿瘤性病变。
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形态(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分型参考彭贵勇等 分型
标准。IPCL分为3型:IPCL—Type I型:IPCL短细,分
布稀,多见于正常食管上段;II型:IPCL长粗,分布较
上段密集,多见于正常食管中段;HI型:IPCL末梢分
叉、扩张,分布密集、均匀,多见于正常食管下段。异常
病灶食管IPCL为Ⅳ型:分为4种不同表现,IPCL—
TypeIV一1型:IPCL分叉、扩张,口径不等、形态不一,
分布不均;IPCL—Type1V一2型:TypeIV一1型的IPCL
延长;IPCL—Type1V一3型:IPCL破坏、斜:,亍血管延长;
IPCL—TypeIV一4型:IPCL消失,出现形态不一、走行
紊乱的新生肿瘤血管。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x
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组206例患者中,上消化道隆起病
变110例,其中位于食管贲门43例,胃47例,十二指
肠20例,病变数125个,上消化道病变数平均数每例 处。(3)微探头顶端没有水囊,避免压迫在病变表层
1.14个;下消化道隆起病变96例,其中回肠末段5例,
结肠50例,直肠肛管4l例,病变数146个,下消化道 的金属硬段,减少了操作不慎引起的静脉曲张出血的
病变数平均数每例1.52个。共有271个病变,其中有
表1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方法比较符合情况
病种 MPS联合ME内镜、NBI活检、手术病理
2.3病理检查结果250个病变中,病理结果符合
246例,准确率为98.4%(246/250),与普通内镜准确
率(58.0%,145/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4例3种内镜联合技术与病理结果不同
的情况是:2例诊断为间质瘤者病理为平滑肌瘤,1例
诊断为平滑肌瘤者病理为间质瘤,1例诊断为息肉考
病理为腺瘤。
3讨论
临床中消化道隆起病变较常见,单靠常规内镜观
察及病理活检时常不能明确隆起病变的性质和病变层
次范围,以及与临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如何在对患者
进行无创伤或少创伤情况下对上述病情作出明确的诊
断,无疑会对患者以后的随访或选择治疗措施具有非
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与常规超声内镜相比,MPS的优点是:(1)经胃镜
活检钳通道插入微小探头能在直视下显示病灶,有利
于超声判断。(2)对超声内镜操作较为困难的区域显
示亦较为清楚,如胃贲门前区、胃底、胃角、幽门等拐角
所致的影像干扰。(4)由于没有常规超声内镜先端部
可能性,特殊患者的耐受性也大大提高。(5)对于胃
・
2822・ 广东医学2011年11月第32卷第21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Nov.2011,Vo1.32,No.21
肠道因病变狭窄致内镜不能通过,但微探头能够插入
通过的狭窄病变部位,微探头是必然的选择。(6)仪
器的价格相对便宜。MPS的缺点是:(1)对较大病灶
的边界及回声显示较差,对于大于3 cm的病变及其周
围淋巴结转移和邻近器官受累情况常常难以显示。
(2)微探头顶端没有水囊,与病变之间往往没有水液
等介质浸泡,常造成扫描检查不理想,而要花费较长时
间联合多种方法才能得到较满意的扫描图像,增加了
检查的难度和不稳定性。因此MPS对病灶来源层次
能较好地显示出来,但对于显示大病灶的范围、边界和
毗邻结构的关系有些不足。
MPS是经内镜活检通道插入微探头进行扫描检查
病变的,因此对超声内镜操作者能否正确及时可靠地
对病变扫描有更高的技术要求,要比常规的超声胃镜
操作复杂、难度要高。要充分把握捕捉微探头对病变
的超声扫描图像信息,一旦发现可疑病变图像,就应及
时固定该图像,或充分利用连续记录图像回放功能,从
中查找异常的典型的病变图像作为正确诊断的可靠依
据。由于MPS配备的都是高频率(12~30 MHz)的微
探头,能对病变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辩率,从而对各种不
同病变组织显示不同的声像改变,区分不同的组织性
质特性。MPS能够清楚显示肿物的边界、大小及包膜,
对了解病变的起源、性质,鉴别良恶性,正确区分消化
道腔内外的病变有重要临床价值。对于某些超声图像
有特征性表现的隆起性病变,如异位胰腺、囊肿、静脉
瘤等几乎可以100%确诊 。
消化道外正常邻近器官组织外压肿物常见为胆
囊、脾、肝、胰、膀胱、子宫等,邻近组织病变外压侵犯为
胰腺癌、胆管癌、膀胱癌、肝癌等。间质瘤在消化道隆
起病变中最常见,根据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间质瘤扫描
显示特点,可进行间质瘤不同侵袭危险性分级,诊断正
确率达82.86%及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程度的诊
断敏感性可达80%~100% 。
胃肠道表层主要是由血管和黏膜组成,且胃肠道
的黏膜有分层的结构,评价毛细血管形态是诊断表浅
肿瘤的标准。在NBI模式下,黏膜表层的毛细血管在
屏幕上显示为棕色,而黏膜下的小静脉显示为蓝绿色,
胃肠道黏膜的表面结构及血管网更加清晰可见,从而
提高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NBI下结肠息肉样
病变血管形态和隐窝腺管开口形态鉴别肿瘤性或非肿
瘤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显著高于常规内镜
(P<0.05) 。
NBI技术结合ME技术(NBI—ME),是增强黏膜
表面Pit周围茶褐色CP与白色腺窝开口之间形成鲜
明的色差改变,CP改变主要取决于微血管直径和密
度,肿瘤性病变表面微血管含量多,直径>11 Ixm,
NBI—ME观察较容易;非肿瘤性病变表面微血管含量
少,直径<10 Ixm,NBI—ME观察较困难。不但能对病
灶表面Pit形态进行清晰显示,也能对病变表面微血管
形态(CP、IPCL)显示,以判断区分病变的肿瘤性和非
肿瘤性 。同时可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早期癌变的
检出率。
在诊断错误的病例中,3种内镜联合技术对较小
的问质瘤与平滑肌瘤的区分不十分明确,I或Ⅱ型Pit
的腺瘤与增生性息肉鉴别亦不十分清晰,上述这些情
况与本身病变的性质、大小是有关系的,容易造成混淆
误诊。
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包括息肉、腺瘤等已有多量
应用NBI—ME技术或超声内镜技术进行诊断研究的
报道,但联合应用NBI、ME及MPS 3种内镜技术对消
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的研究少见报道,因此我们联合
上述3种NBI结合ME、MPS技术特点优势,先对消化
道隆起病灶表面Pit形态和微血管形态(CP、IPCL)进
行细致清晰的观察分型,以明确病变的范围边界,再予
MPS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来源层次,检查侵犯消化
道壁结构层次的改变,确定病变的深度层次,从而对消
化道隆起病变能清晰地判断隆起病变的肿瘤性与非肿
瘤性,并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
作用,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与病理诊断准确率达
98.4%,有极高的诊断正确性,对进一步治疗具有明确
的临床指导价值,值得具备条件的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ENDO T,AWAKAWA T,TAKAHASHI H,et a1.Classiifcation
of Barrett epithelium by magnifying endoscopy[J].Gastroentest
Endosc,2002,55(7):645—647.
[2]SANO Y,HORIMATSU T,FU K I,et a1.Magnifying observation
of microvascular architecture of colorectal lesions using narrow
band imaging system[J].Dig Endosc,2006,18(1):44—51
[3] 彭贵勇,冯晓峰,姜晓燕.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
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
(2):82—84.
[4] 杨晓钟,王琼,高成城,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隆起性
病变患者的l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6):
597—599.
[5] 余福兵,何夕昆,诸琦,等.超声内镜在胃问质瘤不同侵袭危
险性分级中的价值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
(1):32—34.
[6] 姜泊,潘新颜,张亚历,等.内镜窄带成像与染色技术诊断大
肠肿瘤的对比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6):
416—420.
[7]林香春,吴静,魏南,等.窄带成像结肠镜对结肠息肉样病变
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5):256—
258.
[8] 殷}平,黄傲霜,张仁岭,等.窄带成像放大内镜鉴别大肠肿瘤
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的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
(2):83—87.
(收稿日期:2011—04一叭编辑:王冰)
本文发布于:2023-11-02 23:39: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9395852044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在消化道隆起病变中的临床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在消化道隆起病变中的临床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