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

更新时间:2023-11-02 22:11:47 阅读: 评论:0

值班制度-什么的小虾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
2023年11月2日发(作者:我和姐姐的故事)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

张抗;卢雪梅

【摘 要】本世纪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快速上升,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从能

/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份额的变化,以及处于工业化初

级阶段且人均耗油量很低的国情出发,文章认为我国有降低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

和大幅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空间,但存在着增加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刚性需求.十余

年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和金额的双攀升不但没能制约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促进其快

速增长的因素之一.预测近中期我国油气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仍将持续上升,且在

2015-2020年可能成为世界油气第一进口国.为此,应提高国内油气产量和使用效率,

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以广义多元化的方式保障油气进口.文章还认为,进口量

和进口依存度的大小与能源安全不存在简单的对等关系,建设足够的储备和参与国

际合作是最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措施.

【期刊名称】《国际石油经济》

【年(),期】2012(020)008

【总页数】9(P28-36)

【关键词】中国;石油;进出口;石油消费弹性;多元化;发展战略;能源安全

【作 者】张抗;卢雪梅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正文语种】

本世纪以来,中国的石油(包括原油和油品,下同)进口量和价格双双跃升,进口

依存度快速增加,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就影响石油进口量增加的因素、

进口量与价格双增对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影响,以及如何迎接未来中国石油和天

然气进口更大增长等问题进行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海关在进出口统计中将石油分为原油和油品(成品油)两类,

其中油品不包括液化石油气(LPG)和固态烃产品(例如石蜡、石油焦、石油沥

青);进口的油品中包括了大量燃料油,其中相当部分并不直接作锅炉燃料,而是

作为某些炼厂的原料用以生产汽、柴油等轻质油品;此外,当原油进口和原油加工

量不足时,就必须加大油品进口以保证国内供应。显然,对原油和油品必须分别进

行讨论和综合分析,才能反映出中国石油进出口的全貌。

一、中国原油进口是否增长过快?

按照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12011年,世界跨区原

油贸易量(在讨论增长状况时可视为全球原油进/出口量)年增长率仅为1.71%

同期中国原油净进口年增长率为13.99%;与之相应,在多种论述中经常出现中国

原油(表观)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28.2%上升到2011年的54.8%。进口量快

速增长、进口依存度的大幅提高给人以深刻印象,这样发展是否正常或合理?

1.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

判断能源或石油的消费增加是否合理,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其数量增长的快慢,而

要分析它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首先是消费弹性系数。能源/石油消费年增长率与

GDP年增长率的比值称为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一般来说,在经济增长的情况

下,消费弹性系数<0.5是能源/石油与经济都比较健康发展的表现,是在科技进

步条件下通过节能/节油实现经济的高效增长,是可持续的发展。但如果能源/石油

弹性系数达到1左右甚至更高,则表示能源/石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同步,甚至

能源/石油增长更快,经济发展是以浪费能源/石油为代价、低水平扩张方式实现的,

这对一个经济大国来说是难以持续的[12]

以年度计算消费弹性系数往往受短期因素的影响,而以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一

个时间段计算,则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二者的相关性。按GDP年增长率,可将

2001201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20012002年平均值为8.70%20032007

年为11.65%20082010年为9.73%。相应地,三段的能源弹性系数依次为

0.56%1.03%0.52%(见表1)。年均增长7.2%,意味着GDP十年实现翻番。

而在本世纪最初的十年,我国GDP年增长率达8%14.2%,可谓超高速增长,

这是造成该期间能源弹性系数偏高的基本动因。特别是20032007年,GDP

增长率皆大于10%,这直接导致当期能源弹性系数过高,达到大于1的明显不合

理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20032007年的五年间,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和石油

消费量年增长率分别为14.05%15.71%8.38%,能源中增长最快的是煤炭,

使得能源消费结构恶化。20082010年的三年间,GDP年增长率略高于2001

2002年,但前者的能源弹性系数反而低于后者,这应归因于节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总之,中国过高的GDP年增长率不仅导致过高的能源弹性系数,而且使能源消费

构成高碳化,是节能减排不能落实的根本原因之一。对此,笔者近期已有专文作了

讨论[3]

研究GDP增长率与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的关系可以发现:首先,与影响能源弹性系

数的因素一样,过高的GDP年增长率亦使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走高,但对具体年度

来说,二者的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的偏离,说明影响石油消费量(包括进口量)的因

素较复杂;其次,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相比,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的年度间起伏较大,

这受石油产量、进口量(受油价影响明显)、库存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笔者认为,

降低我国原油消费量的增速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2.石油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地位

煤炭和石油是一次能源构成的主体部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节能(降低能源强

度)和减排(污染物)两方面都要求降低煤炭份额,增加低碳、清洁能源的比例。

在非化石能源发展受限、天然气市场发展不充分时,首先要求增加石油的份额。从

全球看,1980年煤炭、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分别为32.8%30.1%

2000年该比例为24.4%38.7%。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下的中国却相反,2000

年煤炭、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分别为60.6%29.2%2010年分别为

70.1%18.1%20012010年,能源、煤炭、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依

次为11.58%13.21%6.37%。石油的增速不仅小于煤炭,也明显小于能源总

量的增速,这导致出现煤炭比例升高而石油比例下降的“反趋势”变化[3]。可持

续发展要求中国能源构成的变化应合乎趋势,即降低煤炭比例和提高石油比例,特

别是在新能源因技术成熟度不够而比例难以大幅提高的背景下。从这个角度看,石

油消费量的年增长率应等于或稍大于(而不是明显小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因

此,近十余年来,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增速似乎不是过高,而是偏低了。

3.原油进口与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

笔者强调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偏高受制于过高的GDP年增长率,但其根源却

在于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于经济相对落后且人口众多的发

展中大国中国来说,在强大的内外压力下,经济高速增长并使能源高消费成为被迫

选择。在工业化初期,欲使经济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完全均衡发展,特别

是期望第三产业比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是很难实现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突进必然加剧能源/石油费弹性系数走高的压力。此外,

应注意到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在出口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带出“物化”的能源

(据推算,这部分能源可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25%)。因此,在这种发展模

式下,能源/石油(甚至包括其他原材料)进口快速增长带有某种“表观性”。

1 2001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与一次能源和石油的消费弹性系数数据来源:

原始数据采自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笔者通过计算编表。类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GDP年增长率,% 8.3 9.1 10.0 10.1 11.3 12.7 14.2 9.6 9.2 10.4 8.70 11.65

9.7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0.40 0.66 1.43 1.60 0.93 0.76 0.59 0.41 0.57 0.58 0.56

1.03 0.52石油消费弹性系数 0.06 0.62 1.06 1.52 0.41 0.57 0.34 0.19 0.35 1.23

0.35 0.74 0.60

还必须看到,中国人均能源/石油耗量极低的客观现实。1980年,中国人均石油

消费量为0.09吨,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经合组织(国家)人均值、美国人均值石

油消费量的13.4%4.5%2.6%2010年,在节油的大趋势下,这三者的人均

值有不同幅度的降低(例如美国由人均3.47吨降到2.75吨),而中国的人均石油

消费量提高到0.32吨,分别为上述三者的54.2%18.7%11.6%。以中国达到

“小康”时人均耗油量分别为经合组织和美国的40%25%计,届时人均消费石

油约需0.7吨,为2010年的2.2倍。这种简单分析已经显示出中国石油消费量增

长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正处于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经济转型期,

与之相伴的是继续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都不可避免地

要求提高人均耗能/油量。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今后中国石油消费较快增长总

体上是不可避免的,使其增速明显降低有相当大的难度。

4.在原油生产增长缓慢的背景下,消费增长的压力转至进口

20002010年,中国原油生产增长缓慢,年增长率仅为2.13%,原油消费却以

7.28%的年增长率增加,缺口只能通过进口快速增长来弥补(见表2)。

针对“中国原油进口是否增长过快”的问题,以上讨论可以得到两方面的认识:1

我国原油消费弹性系数偏高反映出石油使用效率偏低,节油和油品替代等处于较低

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如果对GDP年增长率的过高速增速有一定限制(如

≤7%),同时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取得明显进展,就为节能节油(包

括油品替代)创造较宽松的条件。在“节流”同时,如果国内石油产量有所增加,

就可使原油消费和进口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减弱。2)即使GDP年增长率等于7%

仍属高速增长(十年接近翻番),考虑到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在近中

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石油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其间若国内石油产量只

能低速增长,势必出现对石油进口增长的刚性要求。

根据过去十年我原油净进口年增长率,假定2011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年增长

率为7%,到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将接近翻番,约为4.64亿吨;假定2020

2025年的进口年增长率进一步降至4%,到2025年进口量亦达5.65亿吨。假定

今后国内石油年产量以3%的速度增长(高于20072010年的2.13%),则

20202025年的产量分别为2.67亿吨和3.10亿吨。以此反推,20202025

的进口依存度分别为63.5%64.5%。从现有的条件看,以上预测是相当乐观的,

对进口依存度的估计偏低。

2 20002010年中国原油产量、消费量、进口量及期间增长率 单位:万吨数

据来源:原始数据采自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笔者通过计算编表。类

2000 2002 20002002 2007 20032007 2010 20082010

20002010年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原油产量 16300

16700 1.22 18546 2.12 20128 2.77 2.13原油消费量 21232 22541 3.03 34032

8.59 42875 8.00 7.28原油净进口量 5995.9 6174.1 1.47 15934.6 20.88

23626.9 14.03 14.70

二、石油进口(金)额大幅增长是否会制约经济发展?

当中国加入WTO时,不少人担心进口的放开会危及国内企业的生存;当国内原油

进口量大幅增加而国际油价飙升时,有人担心这不仅会影响中国石油工业,甚至会

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对此,需要从事实分析出发给予回答。为了讨论方便,下文引

入油品的进出口问题。

1.原油与油品在进出口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互补性

多数先进的原油进口国总是力图加大油品输出量,而一些落后的原油输出国却是油

品进口国。尽管后者也在大力发展炼化工业,减少油品进口,甚至谋求出口油品和

石化产品。中国是一个后发的石油进口大国,石油进口以原油为主、油品进口为辅,

同时加大油品出口,表现出向先进油品进口国发展的势头。

中国油品进口有一个突出的特点——燃料油占油品进口量的一半以上,而轻质馏

分油(汽油和轻柴油)所占比例较少。以20102011年两年的数据为例,燃料

油进口量均值占油品进口均值的64.2%,轻质馏分油只占5.5%。燃料油中相当一

部分不是直接用于锅炉燃烧,而是在有特殊设备和工艺的炼厂进行再生产,转化为

轻质油品,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原油的作用。20002010年中国油品进口可

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2年油品进口量迅速上升,突破2000万吨;2003

2007年进口量起伏较大,年均值为3355万吨;20082010年进口量持续高位,

年均值为3758万吨(见表3)。这种变化趋势与表1所反映的GDP年增长率、

2反映的原油进口量的升降趋势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出油品进口对原油进口

的补充作用。总体看,20002010年油品进口量呈明显升势,年增长率为

7.41%

3 20002011年中国原油和油品进出口、净进口量 单位:万吨数据来源:中

国海关总署。类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年进口量 7063 6026 6941 9113 12282

12682 14518 16318 17889 20379 23931 25378 出口量 1031 755 767

813 549 807 634 383 373 518 304 252净进口 6032 5271 6174 8300 11733

11875 13884 15935 17516 19861 23627 25126进口量 1805 2145 2035

2824 3787 3147 3639 3380 3887 3696 3690 4060 出口量 827 924

1071 1385 1145 1401 1238 1551 1703 2504 2690 2579净进口 978 1221

964 1439 2642 1746 2401 1829 2184 1192 1000 1481

中国油品出口量变化趋势较复杂,年度间起伏较大。出口中燃料油比例减少,轻质

油品份额加大,以20102011年的均值计,二者分别占油品出口量的42.3%

30.2%。油品出口也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2年逐步升到1000万吨,年均值

941万吨;20032007年出口量小于1600万吨,年均值为1344万吨;

20082010年的年均值达到3758万吨。总体看,20002010年油品出口年增

长率为12.52%,明显高于油品进口年增长率;同期的油品净进口量亦呈增长趋势,

但年增长率仅为0.22%

2011年,我国原油进口仍保持平稳增长,油品净进口量却出现异常升高,骤升

48.1%,其中原因值得深入分析,不是简单以“国内炼厂加工量增长落后于油品消

费”[4] 就能解释的。

2.原油与油品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例

20002010年,中国原油和油品进口量年增长率分别为12.98%7.41%,同期

二者进口额年增长率分别为24.72%20.93%。原油进口量增速虽然远远高于油

品增速,但二者进口额增速却大致相当。2010年,中国包括原油和油品在内的石

油进口额为2000年的8.5倍,年增长率为23.89%,但其占全国商品进口额的比

例仅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由8.23%升到11.18%(见表4)。这表明,即使在国

际油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石油进口量的快速提高对我国进口贸易构成并没有产生

显著影响。

虽然中国原油出口量迅速减少,年增长率为-11.50%,油品出口量却以12.51%

的年增长速度大幅增加,二者合计的石油出口额仍有大幅增长,2010年石油出口

额为2000年的4.4倍,但其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却降低了近0.5个百分点

(由1.70%降至1.21%)。显然,石油出口额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甚小,

其变化幅度也很小。

4 20002011年中国原油和油品进出口额及其在全国进出口额中的比例 单位:

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类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年原油 金额

148.61 116.72 127.61 198.24 339.13 478.61 663.98 796.84 1289.60 888.96

1353.07 1966.64比例,% 6.60 4.79 4.32 4.80 6.04 6.28 8.39 8.34 11.38 8.84

9.59 11.28 油品 金额 36.57 37.69 38.02 58.76 92.41 104.39 155.57 163.36

299.67 165.60 224.68 326.99 比例,% 1.62 1.55 1.29 1.42 1.65 1.37 1.97

1.71 2.64 1.65 1.59 1.88合计 金额 185.18 154.51 165.63 257.00 431.54

583.00 819.55 960.20 1589.27 1054.06 1577.75 2293.63比例,% 8.22 6.34

5.61 6.22 7.69 7.65 10.36 10.05 14.02 10.49 11.18 13.16原油 金额 21.19

13.85 12.32 16.61 13.25 26.96 27.37 16.54 27.49 22.17 16.45 19.07比例,%

0.85 0.52 0.38 0.47 0.22 0.41 0.28 0.14 0.19 0.18 0.11 0.10 油品 金额 21.07

21.35 23.87 37.17 39.56 64.07 70.66 91.49 136.60 125.46 170.28 207.66

比例,% 0.85 0.80 0.73 0.85 0.67 0.97 0.73 0.75 0.96 1.04 1.01 1.09合计 金额

42.26 35.20 36.19 53.78 52.81 91.03 98.03 108.03 164.09 147.63 186.73

226.73比例,% 1.70 1.37 1.11 1.32 0.89 1.38 1.01 0.89 1.15 1.22 1.21 1.19

从石油进口额变化的角度可以将近十年分为两个阶段,以便得到更加清晰的认识。

20012005年的五年间,原油和油品净进口量年增长率分别为12.29%

14.51%。其间油价起伏攀升,以迪拜原油年均价计,年均值为31.26美元/桶;同

期石油进口额年增长率为25.78%,占全国进口商品总额的比例却由8.22%下降到

7.65%,年均值为6.96%20062010年的五年间,原油净进口量年增长率为

14.75%,油品净进口量却大幅减少,年均增长率为-10.55%。其间油价直线攀升,

迪拜原油年均值为72.70美元/桶;同期石油进口额年增长率为22.03%,占全国

进口总额的比例跃升至10%以上,年均值为11.22%。对比这两个阶段可以发现:

前阶段在不算很高的油价背景下,石油进口量虽然大幅上升,但并未影响到其在全

国商品进口额构成中的比例,进口额的增加基本被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消化了。

但在后期高油价的背景下,石油进口量的持续上升造成其占全国商品进口总额的比

例增加。这时的油品虽然仍为净进口,但净进口量却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

减了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上升的势头。显然,在过高油价背景下,进口量持续大增

的影响很难被经济发展完全消化,但加大油品出口(减少油品净进口)不失为减少

其影响的措施之一。

20002010年的石油出口情况看,原油出口量降低了70.5%,出口额降低了

22.%,造成其占全国出口额的比例由0.85%降到0.11%;油品出口量增加了2.25

倍,出口额增加了8.08倍,也仅导致其占全国出口额的比例仅由0.85%升到

1.01%。二者合计的石油出口额虽然增加了3.42倍,但其占全国出口额的比例由

1.70%下降到1.21%。总之,石油(原油和油品)不是我国主要的出口货物,其

变化对全国出口的影响甚微[5]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我国石油进口情况有较大的变化。原油进口量增加了

6.05%,进口额增加了45.35%;油品进口量增加了10.03%,进口额增加了

45.54%。联系到“十二五”开局第一年若干指标完成不够理想的情况[3],值得追

踪研究。

三、迎接油气更大规模进口的对策

1.石油天然气进口量双双居世界第一位的前景

总体上,我国石油消费的快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今后使其增速明显降低亦有相当

大的难度。以下就中国石油进口前景做具体分析。

根据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美国、中国、日本三国

的原油进口量分别为4.45亿吨、2.53亿吨、1.77亿吨,依次占全球(大国和大区

间)进口总量的23.5%13.3%9.4%,中国已经居世界原油进口的第二位。前

文从设定进口和生产量年增率角度对20202025年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进行了

预测,下面从消费角度提出另一预测方案。

根据政府人士的发言,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0亿吨标煤[6],以石油

20%(仅比2010年的18.1%略有增长)计,则需要消费石油7亿吨。以国内

产量基本稳定、产油2亿吨计,届时需要进口原油5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71%

以国内产量持续增长、年增长率2.31%(表220002010年增长率为2.13%

计,2020年国内产油2.5亿吨,届时需要进口石油4.5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

64.3%。后一组的数字与前面的预测结果(2020年进口量4.64亿吨)基本吻合,

皆超过美国2011年的原油进口量。美国专家根据其非常规油气产量快速增长、替

代能源和节能的发展,推测美国石油进口量将持续下降[7]。仅以页岩油开始规模

开发的20082011年计,原油进口年增长率为-2.97%,考虑到此势头还会加

大,笔者以年增长率-3%预测,2020年美国原油进口量为3.38亿吨。由此可见,

20152020年间中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这将使中国的原

油供应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

同样根据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日本、美国、德国、

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量分别为1070亿立方米、981亿立方米、840亿立方米和309

亿立方米。前三者居世界进口量排名前三位,中国尚未被列入重要天然气进口国。

由于非常规气特别是页岩气的快速发展,美国在2015年后可实现液化天然气出口,

并将逐年降低天然气净进口量。按“十二五”规划的要求,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

费将达到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3%,届时进口量可能达到900亿~1000亿立方

米。笔者[8]和国际能源署(IEA20125月)分别预测的2020年中国天然气

消费量皆为4000亿立方米,届时进口量为1500亿~1600亿立方米。考虑到

20062011年间日本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年递减率为1.97%,即使日本停止核电,

而且一半需以增加LNG进口来弥补,其2020年的进口量也不过1200亿立方米

左右。这样,中国在20152020年间可能成为天然气第一进口国。

显然,为保障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少在近中期还需要加大油气进口量,并相应

提高进口依存度。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样认识它以及采取怎样的应对政策。

2.提高油气产量和使用效率,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

1)把节能放在能源战略首位

降低能源/原油进口的增长速度首先要对能源消费增长进行控制,即在保障经济增

长、人民生活改善所必需的刚性增长前提下,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是

能源战略的首要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根据IEA 2010年的数据,以

衡量能源节约的最重要参数——能源强度(吨油当量/千美元)计,世界均值为

0.31,中国为0.77,中国为世界均值的2.48倍;中国的能源强度不仅明显高于发

达国家(如日本为0.10、美国为0.19、德国为0.16),也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

(如巴西为0.28、墨西哥为0.22)。以单位GDP耗油量(吨/千美元)计,中国

0.13,高于世界均值(0.10),明显高于以节油著称的日本(0.04),也高于

车轮上的国家美国(0.07)。显然,如果中国能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发挥后发优势,节能节油的潜力是巨大的。

2)增加国内能源产量

增加国内的生产供应量是减少能源进口的另一侧面。这里强调的是:1)要解放思

想、大力推进油气生产的战术和战略接替。老区的挖潜、增储上产可保障其稳产或

大大降低减产幅度,而新区新领域的开拓又不断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特别是非

常规油气的发展,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展现良好的增产前景[9]2)注意以国产

能源代替进口能源。长远看,要发展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近期看,要发展以气代

油,从技术储备上支持煤化工、第二代生物能源(主要利用纤维素等非食物原料制

油气)等。

3)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世界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有些国家以进口原材料为主,有些国家则反

之。对于先进的油气进口国来说,依靠先进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油品和油气化工产

品,并尽量加大其出口比例,能以出口收入部分弥补甚至超过进口支出,有利于石

油工业本身的进出口平衡。显然,某些产品进口量很大并不一定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是能否以此产生更高的价值。2010年,美国、荷兰油品进口量分别为

184.41万桶/日、167.15万桶/日,出口依次为206.29万桶/日、210.64万桶/日;

油品进口多为价低的燃料油,出口却主要为价高的轻中质油品甚至更高价的化工产

品。新加坡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大量原油和低价油品的进口以及高价油品、

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获得很大的收益。近年来,我国油品出口量持续大幅增加,使

得油品净进口量从2004年的2642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1000万吨,也减少了

油品进出口间的差额。

应注意到,由于中东和美国依托其廉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发展炼油和油气化工有

相当大的优势,使东亚各国的炼油和化工业受到很大威胁。我国的炼油和油气化工

须及早规划,进行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大力发展高端油气化工。

4)转变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为提高国内油气工业活力创造条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国节能减排落实难、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偏高的问题

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3]。或者说,在出口导向、投

资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下,片面追求GDP超高速增长,某些规划所拟定的

节能减排指标是很难实现的。为此,须以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使之

形成适应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经济结构[10];适当降低过高的GDP年增长率、增

加第三产业份额。这将从根本上为降低油气进口增速创造较宽松的条件。当然,经

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相应的能源结构调整和进口增速的降低也需

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3.以广义多元化的方式保障油气进口

既然油气进口依存度至少在近中期仍将不断加大,就迫使我们更多地关注进口如何

获得。进口的多元化是一个重要的思路,对此己经有许多论述[1112],笔者结

合本文的讨论着重指出以下几点。

1)强化在国际市场上的运作能力

目前,以风险勘探开发和承包作业直接获得油气分成的合同越来越少。即使有此合

同,也多就近销售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能源外交只能给油气贸易搭建平台、创造条

件,具体的运作还要依靠公司按市场规则经营,“贷款换石油”就是其例。既然进

口油气主要是从国际市场上“买”来的,那就必须强化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运作能

力、提高经营水平。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丧失了创建石油交易所的良机。目前刚

刚恢复的交易所涉及的品种、经营规模都不够理想,与我国即将成为第一油气进口

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交易所的油气运作和金融运作将是我们常说的“话语权”的主

要表现方式。在油气获得上,我们既要依托长期合同,也要重现短期的现货买卖,

近期更须大力提高现货的经营能力。

2)继续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

中国在“进口来源国多元化”方面是做的较好的,不及美国却优于日本、韩国、印

度,与欧盟比各有所长[13],且近年来变化不大。以中东所占比例计,从2000

2001年的53.6%56.2%降到20062007年的45.2%44.6%,但2011年回

升到51.5%[14]。以国家集中度计亦不算太高,2006G3(沙特阿拉伯、安哥

拉、伊朗)占44.2%G5(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俄罗斯、阿曼)占

64.2%2011G3G5的国家和顺序无变化,其占比例分别为43.0%57.9%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欧盟,特别是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减少,中东对中国的石油

出口量将日趋加大。同时,从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巴西进口量的持续增加也有

助于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的多元化。

3)进口方式的多元化

油气进口可分为管道和船运两种主要方式。今后在陆海并重的前提下,我们应更重

视船运,尤其是对于天然气而言。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国造船业的优势和全球

造船业低迷、造价降低的现状,大力发展远洋油轮和LNG运输船,并适当关注配

套的内河和陆上运输设施建设。

四、对与油气进口有关认识问题的探讨

1.油气进口与能源安全

“二战”后,应对石油短缺被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在冷战背景下,大肆宣

扬的“为石油而战”似乎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的信条。但是在“后冷战”时代,日趋

成熟的国际市场和能源安全应对措施使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认识也有更新

的必要。这里仅结合进出口资料探讨几个问题。

1)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的大小与能源安全不存在简单的对等关系

上世纪后期,经济发达国家几乎都依赖大量的进口石油,当时石油进口量越大,受

石油短缺所造成的危害越大。于是,有研究者提出石油进口依存度50%为安全警

戒线,进而有人“发挥”为进口依存度达60%就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明显制约。这

种理论其实仍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夸大了外部因素对能源安全的威胁,把能源进口

与能源安全问题简单并列。不幸的是,这些却被不少人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结

论,并不计条件的加以引用。细而究之,当时提出的上述数字和设想都没有经过严

格论证,当然也经不起以往和现今众多事实的考验。按照以上逻辑,那些不产油的

小国应该是最不安全而无法生存的了。因此,这一理论不但对有准备的发达国家无

效,对大国无效,即使对发展中的小国也无甚意义。

2)建设足够的储备、参与国际集体应对是最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措施

了保障石油/能源安全的现代盾牌[2]。反过来看,许多经济基础薄弱、内部矛盾尖

锐的石油出口国,能经受得住石油出口中断2个月以上吗?换言之,石油输出国

人为的以禁运为“石油武器”,已不能对有充分储备的进口国产生多大影响,反而

会伤及“自己柔软的下腹”。进一步看,作为集体应对措施,国际能源署(IEA

不但规定了各成员国的储备下限,而且完善了可能出现短缺时的集体应对措施,

20多年来成功地应对了局部战争、自然灾害等多次可能造成石油供应短缺的事件。

我国的战略储备已达近1个月,要求在“十二五”末达到2个月并完善相应的法

规和安全预警体系,石油战术(商业)储备己达1个月。足够的储备不仅使我国

有了应对意外事件的物质基础,也为参加或建立与经合组织(OECD)国家间的石

油集体安全合作创造了条件。在当今世界上,离开国际合作很难“独善其身”(单

独保障本国能源安全),储备加国际合作如同为石油安全安上了“双保险”。

3)与石油输出国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上世纪后半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OECD的对立是旧宗主国与(半)殖

民地、两大阵营间尖锐斗争的表现,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在“地球村”的经济一体

化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今天,已经有可能在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建立某种合作共存

的关系。主动实行“合理价格带”的价格政策,在供应量下降时主动增加产量等就

是这种新关系的具体表现。中国已经把互利共赢、建立和谐世界作为宗旨,与输出

国间就更有可能发展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从而增强对石油安全的保障。

2.大量进口短缺能源可以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

在资源分布和发展程度不平衡的“地球村”里,不会再有人坚持什么“自给自足”,

那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必要的。中国的国情是处于工业化初期,且人口众多、资源

短缺,能源“缺油少气”(至少常规油气是如此),就算是“富煤”也分布不均

(南方少煤)且短缺焦煤等煤种。总之,在不能满足需求时,大量进口是顺理成章

的事。换个角度看,作为资金相对充足的“世界工厂”,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这在近年的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利用世界资源是世界

分工合作的一个体现,也是促进世界繁荣、特别是经济欠发达且资源丰富的国家发

展的重要方式和必要举措。

囿于闭关自给思维的影响,一些人总怕进口多花钱多,会失去了自主性而“受制于

人”,会制约经济并危及安全,对进口依存度加大产生畏惧,就像加入WTO之前

不少人怕“引狼入室”一样。大量事实说明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进口油气能源

不是进口奢侈品,作为原料它能生产大量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作为动力它会推动

更多企业开足马力,推动交通和物流,使社会加速发展,创造数倍于其自身的财富。

总之,一方面我们应大力节能、发展生产,尽力减少对国外能源的进口;另一方面,

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我国油气资源进口的持续增加,积极发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推动作用,同时化解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献】

[1] 张抗, 梅新. 我国能源及油气弹性系数分析[J]. 中国能源,1992(11)25-29.

[2]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1-954.

[3] 张抗. 近年我国能源消费变化分析及其对能源发展战略的启示[J]. 中外能源,2012,17(7): 513-

520.

[4] 田春荣. 2011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J]. 国际石油经济,2012,20(3):56-66.

[5] 张抗. 石油进口大幅度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 中外能源,2009, 14(8):11-14.

[6] 李跃群. 2020年我能源消费量增43.7%[N]. 中国石化报, 2012-06-12(5).

[7] 朱凯. 美国能源独立的构想与努力及其启示[J]. 国际石油经济, 2011, 19(11):34-47.

[8] 张抗. 2015年天然气供需预测和对策[J].天然气技术经济, 2011, 5(1):1-8.

[9] 张抗. 中国油气战略接替形势和展望[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5):628-639.

[10] 刘晓逸. 基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能源消费模式改进研究[J]. 中外能源,2012,17(5):5-11.

[11] 徐小杰. 石油啊,石油——全球油气竞赛和中国的选择[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63-184.

[12] 陈新华. 以国际视野看能源安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7):25-28.

[13] 张抗. 2000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来源构成分析[J]. 当代石油石化,2009, 17(6):17-21.

[14] 马俊睿. 2011年中国原因进出口贸易回顾[J]. 当代石油石化, 2012, 20(3):11-15.

关于雨的诗歌-天倪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

本文发布于:2023-11-02 22:11: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934307204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