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化与金融危机传染

更新时间:2023-11-02 21:49:48 阅读: 评论:0

产品开发流程-制作网

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化与金融危机传染
2023年11月2日发(作者:我后悔了作文)

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化与金融危

机传染

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外贸易大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不断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

系,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同时,也多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和冲击。研究贸易渠道

在外部金融危机向国内传染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深入认识和有效预防金融危机传染风险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中国外贸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推动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

展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全球贸易网络中,中国的地位日渐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贸发展使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体系,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也

成为外部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

中国外贸规模扩张与全球排名提升

中国对外贸易在经历快速增长期后转为平稳发展。1978年,中国外贸总额仅206.4亿美

元,其中出口97.5亿美元,进口108.9亿美元。到2016年,外贸总额达到36855.7亿美

元,其中出口20981.5亿美元,进口15874.2亿美元。与1978年相比,外贸总额增长了

178倍,出口增长了214倍,进口增长了145倍,超过了同期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增速。

分阶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至加入WTO前的2001年,为稳

步上升期。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资源禀赋优势,不断扩

大对外开放,吸收外商投资、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开放型产业,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工

厂”,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5%。第二个阶段是加入WTO后的20022011年,为高速增

长期。中国抓住世界经济进入“大缓和”、大繁荣的机遇,以加入WTO为契机,深入扩大市

场准入,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形成规模庞大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对外贸易年均增

21.7%。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以后,为平稳发展期。世界经济由金融危机前的繁荣期转

入低速增长的“新平庸”期,加上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减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

亚、南亚等新兴经济体迁移,中国外贸明显减速。20122016年,中国外贸年均仅增长

0.2%,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速最低的5年,其中2015年、2016年还分别下降8%

6.8%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78年,中国在全球货

物贸易中排名仅为第32位,其中出口排名第34位,进口排名第29位。2001年,中国在全

球货物贸易中排名上升到第6位,出口、进口均排名第6位。到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

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国,并连续3年保持这一位置,其中出口、进口分列第1位、第2位。

直到2016年,中国在进出口总规模上被美国反超,但仍保持全球第一货物出口国的地位

(见表7-1)。根据WTO的不完全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是全球19个国家/地区的最大出口

市场,是38个国家/地区的最大进口来源地。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构建的2014年全

球贸易网络,153个国家/地区中有117个对中国出口占比超过1%,中国对23个国家/地区

出口占比超过1%

7-1 1978年以来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排名情况

年份

比重(%位次比重(%位次

19780.8340.829

19790.8320.924

19800.9261.022

19811.1191.121

19821.2171.022

19831.2171.119

19841.4181.417

19851.4172.110

19861.5162.011

19871.6161.714

19881.7161.914

19891.7141.914

19901.8151.517

19912.0131.815

19922.3112.113

19932.5112.811

19942.9112.811

19953.0112.512

19962.9112.612

19973.4102.512

出口进口

19983.492.511

19993.692.811

20003.973.48

20014.363.86

20025.044.46

20035.845.33

20046.535.93

20057.336.13

20068.036.43

20078.826.73

20088.926.93

20099.617.92

201010.419.12

201110.419.52

201211.119.82

201311.7110.32

201412.3110.32

201513.8110.12

201613.219.82

资料来源:WTO统计数据库。

7-1 1978年以来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排名情况

中国外贸结构变化

中国外贸规模的增长伴随着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的出口中

初级产品占比高达53.5%,工业制成品占比为46.5%。到加入WTO前夕的2001年,初级产品

在出口中的占比下降到9.9%,首次低于10%,工业制成品的占比超过90%2012年,初级产

品在出口中的占比降至4.9%,此后各年份一直维持在5%以下,相应地工业制成品占比保持

95%以上。进一步分析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改革开放之初,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

集型产品和资源性加工产品是工业品出口的主力,这与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密切相关。1980

年,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产品及其制品和杂项制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合计达到

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比逐渐上升。到2001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占

比降至56%,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达到27%,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比达到17%2016年,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占比进一步下降至45%,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上升至33%,资本密集型产品占

比上升至22%。在主要大类商品中,机电产品的发展最为迅速。1992年,机电产品在中国出

口中的占比为23%2001年,这一比重提高至44.6%;到2016年,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至

57.6%

加工贸易在中国外贸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加工贸易是从境

外进口原材料、中间品、半成品加工后复出口的贸易方式,这是日本、韩国等出口导向型经

济体在经济起飞时期普遍采用的做法。与日本、韩国不同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

资本严重短缺的国家,仅仅依靠自身资本积累难以大规模发展加工贸易,只能借助于吸引外

资。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一开始就是和外商直接投资联系在一起的,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

出口中一直占据80%以上的份额。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5年,中国制造业合同外资金额

累计达到18859亿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金额的51.5%。这些投资推动了加工贸易大发展。

1981年,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进口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5.1%6.8%2001年,加工贸易

在中国出口、进口总额中的占比分别高达55.4%35.6%2006年后,加工贸易在出口、进

口总额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但2016年仍达到34.1%25%

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出口、进口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市场是

美国、欧洲,而原材料、中间品、半成品主要来自周边的日本、韩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这

种贸易流向导致中国很大一部分出口市场份额从亚洲转向北美、欧洲,而进口市场则更加集

中于周边的亚洲国家(见图7-1)。出口方面,1983年亚洲市场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占比高

68%2016年下降至50%。同一时间段,欧洲市场占比从17%上升至19%,北美市场占比

9%上升至20%,非洲、拉美、大洋洲市场的占比也有小幅提高。与出口不同的是,中国的

进口来源地进一步向亚洲集中。1983年,亚洲在中国进口来源地中的占比为41%2016

上升至57%,非洲、大洋洲的占比也小幅上升。而欧洲占比从25%降至18%,北美洲占比从

21%降至10%。具体考察贸易伙伴,以单个国家/地区计,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始终居于中

国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的前三位。

7-1 1983年和2016年中国出口市场/进口来源地对比

外贸发展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

外贸是各国经济对外联系的最重要渠道之一。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动中国经济从相对封闭走向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使得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不断

增强。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较直接地体现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金融

体系完善等方面。

中国经济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明显提高。出口的发展使得外部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

重要性上升,国民收入越来越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外需的波动更容易引发国内产出的波

动。与此同时,进口规模的扩大导致国际市场商品供求状况和价格变化更多地向国内传导,

影响国内市场供求平衡和通胀走势。两方面的效应叠加,导致世界经济增速对中国经济增速

的影响增大。为简单定量刻画这种影响,本章计算了1961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和世界经

济增速的相关性。将这56年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611978年的18年间,为改

革开放前时期;第二个阶段为19792001年的23年间,为改革开放后加入WTO前时期;第

三个阶段为20022016年的15年间,为加入WTO后时期。计算得到第一阶段中国经济增速

与世界经济相关系数为0.039,第二阶段为0.139,第三阶段为0.398。中国经济增长与世

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显著提高,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贸发展强化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

联系。

从产业层面来看,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许多产业的产能是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建立

的,国际市场需求的冷暖变化直接影响许多产业的兴衰。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出口交货

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曾高达19.5%2016年仍达到10.5%。考虑到工业销售产值在国内

工业的上下游之间存在大量重复计算,中国工业对国际市场的实际依赖程度远高于这一数

据。即使如此,一些产业的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仍达到很高的水平,如2014

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出口交货值占比高达54.1%。出口创造了大量的就

业岗位,在这方面有许多实证研究。如张志明等(2016)基于产业层面数据,席艳乐、于江

曼(2016)基于企业微观数据,均发现出口对就业创造有显著效应。

外贸发展与金融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最突出的是对外汇流入的影响。贸易顺差是获取外汇

最主要的手段,1994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连续23年顺差,累计顺差金额36332亿美

元。在顺差的推动下,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升至全球第一,此后一直保持这一位

置。2014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一度达到3993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此后,受美联储加

息、美元升值导致的资本外流和非美元资产价格重估影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有所缩小,但

截至2016年底仍达到30105亿美元。从有利的一面看,高额外汇储备提升了中国应对国际

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不利的一面看,由于外汇

储备规模庞大,贸易顺差和外汇流入的变化情况成为影响中国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在特定

条件下可能对金融系统的稳健形成压力。如在顺差大幅增加时,中央银行被动购入外汇、投

放流动性,2006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二季度,中央银行外汇占款连续26个季度超过基

础货币余额,成为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二节 中国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迁

中国外贸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全球贸易网

络。在网络分析中,一般用中心性指标来衡量节点重要性。本节采用通行的节点重要性指

标,考察中国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迁。

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重要性

基于第四章构建的全球贸易网络模型,本章研究了中国在网络中的地位变迁。由于构建的各

年份全球贸易网络规模大小不一,造成相应的中心性指标数值无法直接比较。鉴于这一情

况,本章对各年份的主要中心性指标进行排名,通过排名的变化来考察相对地位的变化。计

算过程中发现,全连接贸易网络中连接过于密集,大多数中心性指标存在过多并列排名,且

不同排名之间的差距往往极小,难以真实反映各国/地区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为此,

本章仅研究1%比重阈值下的贸易网络,即仅对占出口方出口总额超过1%的贸易流建立连

接,以剔除不重要的贸易流。

首先来看声望指标,这一指标反映节点在入度方面的丰富程度,即各国/地区是多少个国家/

地区的重要出口市场。各年份排名前20位的国家/地区如表7-2所示。从1992年到2008

年,除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波动外,中国内地的全球排名一直处于第7位。

尽管2003年中国进口占全球份额排名已升至全球第4位,2008年进一步升至全球第3位,

但并未对声望指标排名产生影响。而到2014年,中国内地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声望排名则

飙升至第2位。这一趋势反映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进口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

重要性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把中国当作主要出口市场之一。

7-2 全球贸易网络节点声望排名

19921997200320082014

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

1美国1美国1美国1美国1美国

2德国2德国2英国2英国2

3日本2英国3德国3荷兰3英国

4荷兰4荷兰4法国4德国4荷兰

5西班牙5法国5荷兰5法国5德国

6瑞士6意大利6意大利6意大利6意大利

7中国内7比利时7中国内7中国内7法国

国家/国家/国家/国家/国家/

中国内

8加拿大8日本8比利时8西班牙8比利时

9英国9西班牙8西班牙9比利时8西班牙

10法国10瑞士10日本10日本10印度

11韩国11加拿大1111印度11日本

11瑞典12俄罗斯12瑞士12瑞士12土耳其

13意大利13韩国13印度13俄罗斯13瑞士

14新加坡1414加拿大14波兰14俄罗斯

中国台

中国内

中国香

新加坡16葡萄牙1617新加坡17韩国17新加坡

泰国18泰国1818埃及18加拿大18加拿大

瑞典19土耳其191918新加坡19波兰

坦桑尼

15希腊1515俄罗斯14阿联酋15阿联酋

16比利时1616韩国16土耳其16韩国

沙特阿中国香中国香

拉伯

中国香

阿联酋2020土耳其202020

7-2 全球贸易网络节点声望排名

接下来考虑另一个节点重要性度量指标——接近度中心性(cloness centrality)。在有

向网络中,某节点的入向接近度中心性与网络中所有其他节点到该节点的平均路径长度相

关,平均路径长度越小,节点的入向接近度中心性越大,即该节点在网络中就越重要。该指

标各年份的排名如表7-3所示。可以看出,接近度中心性的排名与声望指标排名高度重合,

其中各年份前10名的排名完全一致。中国内地各年份的接近度中心性排名也与声望指标排

名相同。

7-3 全球贸易网络节点入向接近度中心性排名

19921997200320082014

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

1美国1美国1美国1美国1美国

2德国2德国2英国2英国2

3日本2英国3德国3荷兰3英国

4荷兰4荷兰4法国4德国4荷兰

5西班牙5法国5荷兰5法国5德国

6瑞士6意大利6意大利6意大利6意大利

77比利时777法国

8加拿大8日本8比利时8西班牙8比利时

9英国9西班牙8西班牙9比利时8西班牙

10法国10瑞士10日本10日本10印度

11韩国11加拿大11瑞士11印度11日本

12意大利12韩国12印度13瑞士12瑞士

13新加坡1313加拿大13俄罗斯12土耳其

13瑞典13俄罗斯14韩国14阿联酋14俄罗斯

15比利时1515新加坡15韩国15阿联酋

国家/国家/国家/国家/国家/

中国内中国内中国内

中国台

中国内

中国香中国香

新加坡俄罗斯17葡萄牙161716波兰17新加坡

泰国阿联酋18181818新加坡18加拿大

中国台

澳大利中国香中国香

中国内

16希腊161616加拿大16韩国

沙特阿

拉伯

泰国1919瑞典1918土耳其19波兰

20土耳其20土耳其202020

7-3 全球贸易网络节点入向接近度中心性排名

最后观察特征向量声望指标。与前两个指标不同的是,这一指标不仅考虑节点自身与其他节

点联系的丰富程度,还考虑其邻居对外联系的丰富程度。各年份贸易网络中特征向量声望排

名如表7-4所示,由于考虑了更多因素,这一排名与前两个指标排名存在一定差异。但相同

的是,中国内地的排名也出现了明显上升趋势。1992年,中国内地的特征向量声望排名仅

为全球第12位。2014年,中国的排名上升至第2位。

7-4 全球贸易网络节点特征向量声望排名

19921997200320082014

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

1美国1美国1美国1美国1美国

2德国2德国2英国2英国2

3日本3英国3德国3荷兰3英国

4荷兰4荷兰4意大利4德国4德国

5西班牙5法国5法国5意大利5荷兰

6英国6意大利6荷兰6法国6意大利

7法国7日本777法国

8意大利8比利时8日本8比利时8比利时

9瑞士9西班牙9比利时9西班牙9西班牙

10韩国10瑞士10西班牙10俄罗斯10印度

11新加坡11俄罗斯11瑞士11日本11俄罗斯

1212韩国12俄罗斯12印度12日本

国家/国家/国家/国家/国家/

中国内

瑞典131313印度13瑞士13土耳其

泰国瑞典141414韩国14波兰14瑞士

比利时151515瑞典15土耳其15韩国

中国内

中国香

中国内中国内

中国内

16希腊16土耳其16土耳其16韩国16波兰

17土耳其17新加坡1717新加坡17新加坡

澳大利

印度1919印度1919泰国19巴西

马来西中国台中国香

中国香

奥地利1818泰国1818瑞典18阿联酋

澳大利

新加坡2020202020越南

7-4 全球贸易网络节点特征向量声望排名

中国在亚洲贸易网络中的重要性

按照与研究全球贸易网络同样的方法,研究中国在亚洲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迁。这里沿用第

四章构建的各年份亚洲贸易网络,区域范围按照WTO对亚洲区域的界定,包括东亚区域、东

南亚区域、南亚区域和大洋洲区域,不包括中亚和中东地区。表7-5的声望指标排名显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中国内地在亚洲贸易网络中的声望排名时高时低,并未呈现明显

趋势。直到2014年,中国内地在亚洲贸易网络中的声望排名才升至第1位,成为亚洲贸易

网络的核心。

7-5 亚洲贸易网络节点声望排名

19921997200320082014

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

国家/国家/国家/国家/国家/

日本日本日本日本11111

中国香中国香中国香

中国台中国内中国内

新加坡泰国32344印度

印度日本32332

澳大利中国香

中国内

2新加坡22新加坡22

5554韩国5

中国香中国内澳大利澳大利

澳大利中国内

韩国新加坡677泰国65新加坡

马来西澳大利印度尼

西亚

中国台马来西中国台中国台

印度尼印度尼中国台印度尼马来西

西亚西亚西亚

韩国韩国韩国65665

马来西

泰国98999

8886泰国8泰国

1010101010

7-5 亚洲贸易网络节点声望排名

亚洲贸易网络的入向接近度中心性指标排名与声望排名相似度同样极高,中国内地的这一排

名也与声望排名情况基本一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有所波动,到2014年已升至首位。

7-6 亚洲贸易网络节点入向接近度中心性排名

19921997200320082014

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

国家/国家/国家/国家/国家/

日本日本日本日本11111

中国香中国香中国香

中国台中国内中国内

新加坡泰国3234韩国4印度

中国内中国香澳大利中国内澳大利

印度日本32332

中国内

2新加坡22新加坡22

中国香

55555

65韩国6韩国5新加坡5韩国

澳大利

韩国677泰国5泰国5新加坡

马来西澳大利印度尼澳大利

西亚

中国台马来西印度尼中国台

西亚

印度尼印度尼中国台中国台马来西

西亚西亚

马来西

泰国98999

88888泰国

101010910

7-6 亚洲贸易网络节点入向接近度中心性排名

特征向量声望的排名则出现了重大差异。对中国内地而言,差异主要有两点。第一,1992

2003年中国内地在亚洲贸易网络中的特征向量声望排名稳定在第9位、第10位,2003年后

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第二,直到2014年,中国内地的特征向量声望排名仍落后于日本,居

于第2位,表明在亚洲贸易网络中,日本与其他重要经济体的联系比中国更丰富、更紧密。

7-7 亚洲贸易网络节点特征向量声望排名

19921997200320082014

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

1新加坡1新加坡1新加坡1日本1日本

2日本2日本2韩国2韩国2

国家/国家/国家/国家/国家/

澳大利澳大利

马来西澳大利

韩国泰国55555韩国

泰国中国台马来西中国内66666中国台

韩国4444新加坡4泰国

马来西中国台

中国内

新加坡333日本3泰国3

77777越南

中国台印度尼中国台印度尼

西亚西亚

印度尼印度尼马来西马来西

西亚西亚

中国内中国香中国内澳大利澳大利

中国香中国内中国香中国香印度尼

西亚

泰国88888

99999

1010101010

7-7 亚洲贸易网络节点特征向量声望排名

中国在G20贸易网络中的重要性

G20是包括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机制,集合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剔除欧盟

这一地区组织后,G2019个主权国家成员。在这些国家组成的贸易网络中,中国的地位

同样经历了重大变迁。2003年,中国在G20贸易网络中的声望排名就上升至第2位,2014

年进一步上升至首位,表现明显好于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表现。这一态势反映出,中国

市场对主要经济体而言更为重要。

7-8 G20贸易网络节点声望排名

19921997200320082014

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

1美国1美国1美国1美国1中国

2德国2英国2中国2中国2美国

2日本3德国3德国2英国3日本

2英国3日本3意大利4德国3英国

5法国5法国3日本5日本5德国

5意大利5意大利3英国6法国6韩国

7韩国7中国7法国6意大利7意大利

8中国8韩国8韩国8俄罗斯8印度

8沙特阿9澳大利9加拿大8印度9俄罗斯

国家/国家/国家/国家/国家/

拉伯

109加拿大10印度10韩国9

澳大利沙特阿

拉伯

加拿大巴西1011巴西111111

澳大利澳大利

印度尼

西亚

俄罗斯13墨西哥13土耳其1212墨西哥13

巴西12俄罗斯11俄罗斯121211法国

澳大利

加拿大141414土耳其1213

印度尼印度尼沙特阿

西亚西亚拉伯

印度加拿大151415墨西哥1513墨西哥

沙特阿

拉伯

印度16阿根廷16161513土耳其

印度尼沙特阿

西亚拉伯

南非南非16巴西17墨西哥161717

土耳其巴西阿根廷18南非18南非181718

阿根廷阿根廷南非18土耳其19阿根廷191918

印度尼

西亚

7-8 G20贸易网络节点声望排名

与全球贸易网络和亚洲贸易网络不同的是,G20贸易网络中的入向接近度中心性指标排名与

声望排名差异较大。但中国的排名仍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到2014年,中国在G20贸易

网络的入向接近度中心性指标排名同样升至首位。

7-9 G20贸易网络节点入向接近度中心性排名

19921997200320082014

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

国家/国家/国家/国家/国家/

英国美国美国中国11111

沙特阿

拉伯

2法国2英国2中国2美国2美国

2意大利3德国3德国3中国3日本

4俄罗斯3日本3意大利3英国3英国

5美国5法国3日本5德国5德国

6德国5意大利3英国6日本6韩国

6日本7中国7法国7法国7意大利

8韩国8韩国8韩国7意大利8印度

9中国99加拿大9俄罗斯9俄罗斯

沙特阿澳大利沙特阿

拉伯拉伯

阿根廷巴西印度巴西11111011韩国11

澳大利澳大利

加拿大巴西1113131313

墨西哥土耳其墨西哥加拿大墨西哥1413141313

印度尼印度尼

西亚西亚

巴西墨西哥161516巴西1616

澳大利

加拿大99109印度9

俄罗斯俄罗斯法国1112121211

沙特阿印度尼澳大利

拉伯西亚

土耳其墨西哥加拿大1515141513

印度尼印度尼

西亚西亚

土耳其南非17印度17印度171716

南非土耳其南非18南非18阿根廷181818

阿根廷阿根廷阿根廷18土耳其19南非191919

沙特阿

拉伯

7-9 G20贸易网络节点入向接近度中心性排名

G20贸易网络的特征向量声望指标排名显示,中国自2003年开始一直排名第1。这是中国在

本章所考察的所有贸易网络排名中的最好成绩。由于特征向量声望指标综合考虑了节点自身

7-10 G20贸易网络节点特征向量声望排名

19921997200320082014

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

1美国1美国1中国1中国1中国

2日本2英国2美国2美国2美国

3韩国3德国3日本3英国3英国

4德国4日本4英国4日本4日本

55中国5意大利5德国5韩国

6中国6意大利6德国6印度6德国

77法国7法国7法国7印度

国家/国家/国家/国家/国家/

澳大利

印度尼

西亚

加拿大88韩国88俄罗斯8意大利

巴西韩国99巴西99韩国9巴西

英国印度10101010意大利10法国

澳大利

印度尼

西亚

俄罗斯12印度12俄罗斯121212土耳其

澳大利

印度11意大利111111巴西11俄罗斯

澳大利

印度尼沙特阿印度尼

西亚拉伯西亚

南非14墨西哥1414加拿大1414

印度尼澳大利

西亚

土耳其阿根廷151515南非15土耳其15

加拿大加拿大土耳其161616土耳其16阿根廷16

南非沙特阿南非171717沙特阿17加拿大17

13法国1313巴西1313

沙特阿

拉伯

拉伯拉伯

18俄罗斯18阿根廷18阿根廷18墨西哥18墨西哥

19阿根廷19墨西哥19墨西哥1919南非

沙特阿

拉伯

7-10 G20贸易网络节点特征向量声望排名

纵览本节所研究的各类贸易网络中心性指标排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在全球层面还

是在区域层面,中国在贸易网络中的重要性都在显著提升。这推动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

融合,也为国内外金融风险的相互影响、相互传染提供了更便利的渠道。

第三节 对外贸易在金融危机向中国传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是中国经历的3

场重大外部危机。这3场金融危机都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了重大冲击,进而对中国宏观经济

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中国对外贸易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正值中国加工贸易大发展、“世界工厂”刚刚起步的阶段。亚洲金融

危机使得东南亚各国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货币大幅贬值,这些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

急剧萎缩。同时,由于当时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把美国当作主要出口市场,东南亚国家货币

贬值导致其商品在美国市场替代中国商品。总体而言,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不可

忽视。危机最严重的1998年,中国出口仅增长0.5%,增速较1997年大幅回落20.5个百分

点,是15年来的最低增速;进口下降1.5%,是8年来首次下降。图7-2显示,1998年大多

数月份,中国对东盟、日本出口均为负增长,直到1999年下半年才逐渐复苏,对美国出口

也在199810月份出现了单月负增长。

7-2 19961999年中国对各市场出口月度同比增速

外贸减速意味着国内工业面临的外部需求降温。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供给短缺的卖

方市场向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转型时期,需求不足成为常态。内部经济结构变化叠加外部金

融危机冲击,一度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1998年和1999年,中国GDP分别仅增长

7.8%7.7%,工业增加值分别仅增长8.9%8.6%,均创下1991年以来最低水平。与国内

外市场需求低迷相伴随的是,产能过剩首次成为中国经济的突出问题。实体经济的困难向金

融体系传导,导致银行坏账大幅上升。1998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33%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政府首次大规模采取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措施,实施了一系列增

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自1998年初开始,中国政府把增加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

的重要手段,下半年进一步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1000亿元长期国债,加大基础设

施建设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年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增长19.5%,在各类所有制投资

中增长最快。同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对纺织、煤炭、石油和石化、冶金等行

业以及国防工业进行调整和改组,并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全年共有600多万下岗职工

实现了再就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中国对外贸易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二战以来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一场危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面

临的最大外部冲击。这场危机发源于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重创了全球经济和贸易。中国面

临外部市场需求大幅下滑、竞争对手货币普遍大幅贬值的严峻形势,对外贸易出现前所未有

的困难局面。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中国出口下降16%,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降幅;进口

下降11.2%,截至当时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二大降幅。从图7-3的月度走势来看,自2008

11月份开始,中国出口就已经开始下降,直到200912月才转为正增长,连续下降长达

13个月,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长的连续下跌纪录,对美出口也连跌13个月。

7-3 20072010年中国对各市场出口月度同比增速

与亚洲金融危机不同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20032007年连续5GDP增长10%以上,其中2007年增速高达14.2%,与1992年并列为

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速。但此时中国经济已高度依赖外部市场,2007年出口依存度(出

/GDP)高达34.6%,接近1996年水平(17.5%)的两倍。国际市场的急剧萎缩对中国经济

产生了全方位的重大冲击。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GDP增速由第三季度的9.5%猛降至

7.1%2009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6.2%,创1992年开始统计以来最低值。工业增速下滑

更为猛烈,200810月同比增速由前9个月累计的15.2%降至8.2%11月、12月进一步

降至5.4%5.7%,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更是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负增长。与工业下滑相伴随的是失业特别是农民工失业快速增加。20092

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估计,在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农

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占总量的15.3%

欧洲债务危机期间的中国对外贸易

与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同的是,欧洲债务危机并非“急性发作”型,而

是在长达四五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时而危机四伏,时而风平浪静。在这场危机中,中国外

贸的发展也呈现与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明显不同的特征。在欧洲债务危机

爆发之初的2010年和2011年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外贸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还保持着快速增

长,对欧盟贸易也与总体趋势高度一致。到了2011年第三季度后,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才逐渐显现,但也主要体现在对欧盟贸易上。20122013年的24个月中,有14个月中国

对欧盟出口同比负增长,最长的一段连续下降期为6个月。而同期,中国对其他市场出口则

并未出现明显的大幅下滑趋势。受对欧盟出口下滑拖累,中国的总体出口在2012年和2013

年曾出现月度出口小幅下滑趋势,但没有出现过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

那样连续多月深度下滑的局面。图7-4展现了这一态势。原因可能是上一章曾提出的,欧洲

债务危机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其蔓延、传染主要集中于欧盟范围内,对其他国家/地区

影响相对有限。

7-4 20102013年中国对各市场出口月度同比增速

总的来看,相较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较

小。2010年和2011年,中国GDP分别实现了10.6%9.5%的较快增长。2012年后,中国

GDP增速降至8%以下,但这更多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工业产能过剩等经济自身结构性

问题凸显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全球经济下滑有关,而与欧洲债务危机直接关系并不

大。

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向中国传染的作用机制

学术界对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的传染,一般着眼于宏观层面,主要考虑贸易通过收入渠道

向宏观经济的传染。实际上,除了宏观层面的传染机制,微观层面的传染机制也不可忽视。

综合来看,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向中国传染主要存在以下机制。

国民收入机制。本书第三章已经提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过程中,贸易通过竞争力效应

和收入效应加剧危机传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出口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

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与东南亚国家的出口结构相似

度较高,在发达市场存在明显的直接竞争关系,受到竞争力效应的冲击比较明显。2008

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期间,发达市场实际收入水平下降、进口需求大幅萎

缩,产生的收入效应抑制了中国对其出口。由于这两个效应的作用,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

渠道冲击中国的国民收入增长,从而形成向中国的传染。

资产负债表机制。中国出口企业大多对国外采购商给予某种形式的信用,有估计认为80%

出口企业采用放账方式。因此,应收账款往往是出口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在国际性金融

危机期间,出口企业对危机国采购商的应收账款往往面临很高的风险,2008年有新闻报道

称当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23倍。应收账款形成坏账,导致出口企业资产受

损,其偿还债务的能力明显下降,导致向其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受损、坏账率上

升,或者收缩资产规模。如2008年,中国信保公司受理的美国买家报损1.56亿美元,同比

增长150%;欧洲买家报损1.7亿美元,增长206%。当时的深圳发展银行年报显示,外向型

经济发达、出口企业客户较多的华南地区贸易融资业务下降8%,而华北、东北及西南地区

贸易融资业务增长25%以上。

货币投放机制。前文已经论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央行购买外汇形成外汇储

备,是中国基础货币重要的投放渠道。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中国出口大幅下降,顺差增

长放缓甚至大幅下跌,央行购汇需求减少,传统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失效,导致市场流动性

紧张。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仅增长12.8%,增速远低于2006年的74%2007年的

48.9%2009年更是转为下降34.4%。相应地,2008年第二季度末,中国基础货币余额同比

增速达到40%,随后连续4个季度逐步下降,到2009年第二季度末降至7.4%,截至当时为

2003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金融市场

利率大幅上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隔夜利率由2%以下攀升至3%左右,表明市场恐慌情绪

明显上升。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实践

历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举措。这些措施多是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

政策的组合,着眼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由于贸易是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国政

府也出台了不少精准调控政策。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在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权衡利弊,

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仅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且稳定了市场信心和预期,对维护中

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金融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1997年,人民币实

际有效汇率升值7.7%1998年进一步升值5.9%1999年略有回落,但仍高于1997年的水

平。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对外贸易。一是在加强购汇真实性审查、

严厉打击逃套外汇行为的同时,对企业正常出口业务给予便利,放宽外汇结算账户限制,实

行出口收汇差额核销制度,取消出口收汇核销单的使用期限,保障正常进出口的外汇需要。

二是调整出口退税制度,19987月和19991月两次提高出口商品退税率,综合退税率

提高至15%,最高退税率达到17%,与征税率一致,实现出口商品零税率。三是加强财政金

融支持,1999年设立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允许商业银行对暂时亏损但有订单、还款有保证的外贸企业发放封闭贷款,开展出口退税账

户托管贷款业务。总体来看,这些措施取得了预期成效。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的情况

下,1999年中国出口增速回升至6.1%,进口增速回升至18.2%2000年出口增速和进口增

速更进一步分别提高至27.8%35.8%,在较短时期内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严峻形势面前,中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其中财政刺激措

施最引人注目。200811月,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重点是基

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

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地震灾

区灾后重建等,此外还包括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初步计算

其中的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这就是著名的四万亿刺激计划。根据IMF

的数据,2007年中国财政尚存在盈余,2008年转为赤字,赤字率为0.03%,到2009年大幅

上升至1.8%。除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外,中国还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12

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速由11月底的14.8%提高至17.8%,金融机构人民币

贷款余额同比增速由16%提高至18.8%2009年底,M2余额同比增长27.7%,创1996年以

来最高纪录;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7%,创198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在史

无前例的宏观经济政策大力刺激下,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反弹。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GDP

增速回升至8%,第三季度进一步提高至10.4%,并连续4个季度保持在10%以上。

除宏观经济政策外,外贸政策也是一揽子应对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12月,国务院

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主要内容包

括:①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适

当扩大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规模;②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

类目录,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以及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从禁止类目录中剔除,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高、环保节能的产品从限制类目

录中剔除,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③改善进出口金融服务,适当扩大政策性银行出口

买方信贷,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扩大保单融资规模,对广东和长

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④扩大国内

有需求的产品进口;⑤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

服务业,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⑦加强和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

积极化解国际贸易摩擦。2009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稳定外需的6项政策

措施,主要包括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完善出口税收政策、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

题、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

出口。随着政策的落实,中国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取消或降低90种产品出口关税,

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扩大,还设立了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

排。这些措施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外贸发展,推动中国外贸在国际市场复苏时迅速止跌回升。

2010年,中国出口增长31.3%,进口增长38.8%,重新走上了快速增长轨道。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初,中国仍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通胀苗头

显现,热钱流入增多,宏观政策开始强调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

理通胀预期的关系。2012年后,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

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宏观政策在稳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调结构。总的看,

这段时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并未把应对欧洲债务危机当作核心议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虽

然中国在国内经济领域直接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措施不多,但中国对欧盟应对债务危机给予

了诸多支持。中国通过购入欧盟成员国的主权债券,以及购买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发行

的债券等方式参与解决欧洲债务问题。2012年,法国Natixis银行估计,中国持有约7%

欧洲公债,金额约为6300亿欧元。20126月,中国政府提出向IMF危机应对基金注资

430亿美元,以提升IMF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还鼓励企业扩大对欧洲

实体经济和金融业的投资。据普华永道公司调查,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在欧洲开展

32宗并购,同期欧洲企业在中国开展了26宗并购,中国企业对欧洲企业的并购首次实现

反超。

欧洲债务危机期间,人民币总体处于升值通道。面对汇率升值和欧洲市场需求下滑影响出口

的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20129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①做好出口退税和金融服务,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扩大贸易融资规

模,降低贸易融资成本,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②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通关效

率,改革外汇管理制度,调减法定检验检疫目录,规范和减少进出口环节收费;③改善贸易

环境,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深化多双边关系;④优化贸易结构。20137月,国务院发布

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措施,增加了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

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等内容。这些措施实施后,在一段时期内推动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

出现企稳态势,但由于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不足,随后几年中国外贸进入下行

通道。

-全文完-

小学生实验-哈巴狗是什么品种

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化与金融危机传染

本文发布于:2023-11-02 21:49: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9329882043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化与金融危机传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化与金融危机传染.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