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及答案 九年级总复习
济宁市二0一七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积累(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月牙泉是一个童话,可以(启发/启示)人的想象;月
牙泉是一处仙境,可以慰藉人的灵魂。我悄然走近它,但见泉水在阳
光下闪烁着蓝盈盈的光芒;泉边水草丛生,垂柳婆娑,水光树影,相
映成趣。月牙泉美得像一位思念情郎的多情少女,令人(琢磨/捉摸)
不透;月牙泉像夜空中坠落的星辰,在荒漠深处熠熠生辉。如果说敦
煌是某个帝王在途经茫茫戈壁时不慎遗失的皇冠,那月牙泉就是缀饰
在皇冠顶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一个缥缈的梦,一个永远让人猜不
透的谜。
1.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慰藉(jì)悄(qiǎo)然B.婆娑(suō)坠(zhuì)落
C.戈(gē)壁皇冠(guàn)D.缀(chuò)饰缥缈(miǎo)
【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的正确认读。解答此类题
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尤其要注意一些常见字、多
音字及生僻字的读音。A“慰藉”应读“jiè”;C“皇冠”应读“gu
ān”;“缀饰”应读“zhuì”。故选:B
2.文中划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相应成趣B.星辰C.熠熠生辉D.璀璨
【答案】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注意同音
字的区别和生僻字的写法,不要出现错别字。文中划线的词语,书写
错误的一项是A,“相应成趣”应写作“相映成趣”。
3.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启发琢磨B.启示捉摸C.启发捉摸D.启示琢磨
【答案】3.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启发:指开导指点
或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并有所领悟.句中指人的想象.应该用“启
发”;启示:看完某种事物后,又有了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从原
文来看,不符合语境。琢磨:字面意思是雕琢和打磨;捉摸:有猜测,
预料;揣测的意思。根据前文语境“令人”应该选用“捉摸”。故选:
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共享单车价格低廉,用途便捷,适合各种道路条件,方便了
市民与游客的出行。
B.路旁增设阅报栏,不但可以方便市民阅读,而且能够美化环
境,提升城市形象。
C.蔚蓝的天空下,迎着清新的风,徜徉地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
你会感觉非常惬意。
D.许多超市将个头大的西瓜切成小块出售,一块西瓜不超过5
块钱左右,非常划算。
【答案】4.B【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
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A.语意不明,不能“适合各种道路条件”;
B.正确;C.语义重复,“徜徉地漫步”应去掉一个;D.前后矛盾,
不超过和左右矛盾,应去掉一个。故选:B。
5.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城南旧事》的主人公英子是一个聪明、善良、敏感的小姑娘,
经历了许多成长的变故后,她带着深深的痛苦和悲哀告别童年。
B.老舍的《骆驼祥子》富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小说刻画了祥
子这一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平民形象。
C.《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香菱在学诗过程中得到了薛宝
钗的悉心指点,她学诗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要不耻下问,敢于质疑。
D.《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主人公简.爱虽然贫穷、
低微、不美、矮小,但一直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
【答案】5.D【解析】A: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
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
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故不正确;B:祥子最初是老实、坚韧、自
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最后却变成一个自甘堕落麻
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的市井无赖。故不正确;C:香菱在学诗
过程中得到了林黛玉的悉心指点,不是薛宝钗。故不正确;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
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
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
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
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
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
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①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
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注】久次:入学的先后顺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他一项是()(2分)
A.录毕,走送之走:跑B.先达德隆望尊望:声望
C.援疑质理质:质问D.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答案】6.C【解析】A句意: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走:
跑。B句意:前辈德高望重。望:声望C句意: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质:
询问。D句意: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至:周到。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
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7.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蒙辞以军中多务B.先帝不以臣卑鄙C.策之不以其道D.弗
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案】7.D【解析】例句: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以:
因为。A句意:吕蒙把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以:把B句
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以:因为C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
的)正确方法鞭打它.以:按照
D句意:不敢一个人独自享用,必定用来分(赏赐)给别人(旁
边的人).以:把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
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
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事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有事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C.从乙文来看,董仲舒年轻时就潜心研究《春秋》,后人将《春
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大学》合称“五经”。
D.董仲舒研究学问非常痴迷,三年都无心观赏花园里的风景,
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
【答案】8.A【解析】A.正确;B.有误,有事遇到前辈的训斥,
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C.有误,“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D.有
误,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
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故选:A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
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
【答案】等到他高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俟”“焉”各1
分)
【解析】重点词有:俟:等待;焉:兼词,于之,向他。
句意: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
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答案】10.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解析】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
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
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
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
考虑句子的结构。
1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4分)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①喧,风生浦帆乱。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分)
答:
【答案】11.(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腾,风起后,客船帆影
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描述场景1分,概括特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意的理解,“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意
思:酒喝完了很久了鼓声响起乐,风起扬帆要走了,心理乱如麻.这
是与朋友分别的场面。
(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请加以赏析。(2分)
答:
【答案】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
寞之情。(景1分,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赏析,本诗借景抒情,“夕阳
在沙岸”,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
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
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
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见话别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流露,
但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
诗人学古不泥古,营造的意境又自己的特色:茫远迷蒙、凄婉苍
凉.抒发的情感也带有时代的烙印:没有激昂慷慨的雄浑壮阔,也缺
少清雅俊逸的浪漫情怀。
12.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2)锦江春色来天地,。(杜甫《登楼》)
(3),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4)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后人常用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讴歌奉献精神。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两句与此有异曲同
工之妙。
【答案】12.(1)为人谋而不忠乎(2)玉垒浮云变古今(3)沙
鸥翔集(4)梦回吹角连营(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
现错字、漏字、添字,该句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连续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答题时要
注意题目提供的上下句,要做到字迹清楚,书写正确。易错的字有“垒、
鸥、作”。
三、语言运用(共5分)
13.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学校组织了“书籍点
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主题活动。你参与活动的宣传工作,请根据
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如图是该活动的宣传标志,请结合构图要素说明其寓意,
不超过60个字。(3分)
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答案】毛笔书写的“人”字像打开的书,三本打开的书形成
“众”字,刻有繁体“書”字的印章点缀其间,寓意人人读书,开卷
有益。
(抓住特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此题要把握题目要求,根据
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
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同时还要
仔细观察图画,并注意图画中的文字.此题中文字是“众”,是有三
个“人”字组成,呼吁我们要人人参与读书活动。
(2)下图的通知在格式、内容方面有两处错误,请提出修改意
见。(2分)
通知
本周五下午三点,特邀知名作家来我校作报告,与广大师生分享
读书心得。请全体师生准时参加报告会。
学校办公室4月19日
①式上:
【答案】①格式上:落款处的单位名称和日期应分两行写在右下
方。
②内容上:。
【答案】②内容上:正文应指出报告地点
【解析】本题考查应用文的写法,注意通知格式的把握.①通知
右下方的署名和时间不能在一行.应先署名,在下一行写时间.②内
容上缺少报告会的具体地点。
这两个小题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
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所以
学生应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把自己在活动中
的设计、体验和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10分)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
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
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
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
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
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
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
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
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
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
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
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
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
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
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
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
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
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
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
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
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
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
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
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
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
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
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
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
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
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
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
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17﹣04﹣18,有删改)
14.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答案】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
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只答第一段最后一句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学生明确论点
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作者的
主要观点是: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
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答:
【答案】
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
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
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每层次
1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章的论证思路,解答此类题型,需要结合
文章内容,分清楚层次结构,然后概括层次内容,最后用标志词组织
语言即可解答。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精炼的事例进行证明,
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
强大的结论。
16.指出第⑤段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
【答案】示例:(1)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
例,有力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2)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说明模仿自
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论证
方法1分,分析1分,作用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掌握常用
的论证方法,及其为论点服务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证明了待
在“舒适区”的危害。
②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说明模仿自己,
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的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文章由普通运动员和顶尖运动员喜欢训练的动作不同,这一现象,
引出了论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
能抵达更高的境界”,接着从“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
‘讨苦吃’”,从正面论证了论点.⑤⑥段从反面论证了论点,最后作
者指出人要有伟大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主旨。
第三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
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
行解答.因为没有具体语句,所以可以根据自己对论证方法的熟练程
度,选择能顺利分析的段落进行解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0题。(15分)
胡记面馆
马苏玥
(1)①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
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
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
没有不夸赞的。
(2)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
“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
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3)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
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
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
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
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这一步步说着简单,
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
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4)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
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5)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
成匀粗的长条,再压
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
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
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
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
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胡良
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6)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
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
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
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
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7)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8)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
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
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9)“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
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是花过心思的,这
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10)“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
胡良不服气。
(11)“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
生意?”
(12)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13)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
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14)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15)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
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
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16)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17)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
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
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
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
了。
(18)胡良回了老街。
(19)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
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20)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
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
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21)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
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
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要
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头。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
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22)“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23)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
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
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
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选自《齐鲁晚报》2017-03-02,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4分)
答:
【答案】承接上文表现胡记面馆口碑好,引出下文对胡记面馆工
艺精细的描写;
突出了老胡坚守规矩的形象特点;为后文写老胡反对破坏规矩做
铺垫。(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
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这段表现了胡记面馆的数量有限,老胡对
祖宗的规矩的遵守;从结构上看,引出下文胡良不遵守祖辈规矩的情
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8.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答:
【答案】18.示例:(1)运用一系列动词,详写拉面过程,表现
了胡良手艺高超,做面工艺精细。(2)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表现了
胡良动作干净利落,手艺精湛。
(指出分析角度1分,点明效果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可以从人物动作描写来
分析。句子主要描写了胡记面制作的过程,从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
面的制作复杂,也正因此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19.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4分)
答:
【答案】示例:
(1)胡良开分店前期生意红火,后来入不敷出,回归传统后生
意仍然红火,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也凸显了主题。
(2)胡良破坏规矩经营失败,老胡坚守优良传统生意兴隆,两
个人物形成对比,暗示了主题。
(举例2分,分析作用2分。分析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对比手法:是把具有
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文中的对比有:
老胡对祖训的遵守与胡良对祖训的弃之不顾;食客对老胡与胡良面的
夸赞;胡良在开分店前后的态度等,表现出做生意要厚道,要以真实
的手艺来博得顾客的赞誉。
20.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
答:
【答案】老胡对儿子的手艺感到欣慰;希望儿子守好底线做人,
脚踏实地做事。
(欣慰2分,希望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题目所给的句子正是全文点
明主旨的句子,从老胡对祖训的坚守,胡良生意的失败,可以知道这
句话的含义是做生意就得守本分,要诚信。
【分析】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介绍胡记面
馆的特色;第二部分(4~11),写胡良央求父亲每天多做些面,能挣
更多的钱,遭到老胡的拒绝;第三部分(12~20),写胡良
本文发布于:2023-11-02 08:44: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885861269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及答案 九年级总复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及答案 九年级总复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