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草原》
1、 《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被称
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我们曾
经学过他写的《猫》、《母鸡》。
2、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
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
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3、草原的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
4、理解句子: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
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
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是全文的
中心句。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是第一自然段的中
心句,写出了草原
辽阔、碧绿的特点。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
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
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
1 / 14
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
种
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
力。
《白杨》
1、本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
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2 理解句子:
1〉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
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
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 这句话借物喻人,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a(高大挺秀)直,b
生命力强,c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
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3〉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
的心。
表白:解释说明。 这是一个设问句。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
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
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
来。 “高大的白杨树”指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
指边疆建设者的孩子们。这句话的含义:爸爸已扎根边疆,献身边
2 / 14
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
之才。
《古诗词三首》
1、《牧童》诗意:
放眼望去,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还没见归来的牧童,
却听见悠扬动听的笛声时断时续地随风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
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
息了。
2、《舟过安仁》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
竹篙,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
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3、《清平乐·村居》词意: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屋里
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
一对白发夫妻。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
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
《小池》、《宿新市徐公店》
6、《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词,又叫长短句。作者是宋代诗人
辛弃疾。(他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代表作《稼轩长短
句》。)
《冬阳·童年·骆驼队》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
音。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窃读记》。
2、课文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四个生活片断:学骆驼咀嚼,关于驼铃的
想象,看骆驼脱毛,想
念骆驼队。
3、为什么骆驼要系着铃铛?爸爸的解释是为了防狼,“我”的想法
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长
途路程的寂寞,增加行路的情趣你的猜想是 。
《童年的发现》
1、本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过程大
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梦中飞行;思考为什么会在梦中飞
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产生人究竟是怎么
来的的疑问并对此进行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2、费奥多罗夫是个有求知欲望、探究精神,敢于大胆想象的孩子。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
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又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
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
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
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杨氏之子》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
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2、全文意思: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
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
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
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
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理解句子:
1〉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
用。
2〉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说话婉转,礼貌,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晏子使楚》
1、《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
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
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
结果,首尾照应。
2、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人。
《再见了,亲人》
1、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写作方法的共同点: 以谈话的口气叙述,以
请求的语句开头,反问句结尾,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
2、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
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句子理解:
1〉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用反复呼唤的方式来
表达。“再见了”说明“依依惜别”,“亲人”表现“关系亲
密”;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这里的呼唤简
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
的感情。
2〉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
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列车已经开动,志愿
军战士请求“列车慢一点儿开”,以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
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
用鲜血凝成的。
3〉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
6 / 14
们: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
厚情谊。
《桥》
1、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他有无私无畏、不徇
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
含?
是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
的血肉之躯筑起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座桥梁正是我们党以老支
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3、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
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加强了故事的悲
壮色彩。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句子理解。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
一座山。
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
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
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
塌埋下了伏笔。
《将相和》
1、 本篇课文时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 本文写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其中, “完璧归赵”是事件的起因,“渑池之
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负荆请罪”是这件事的结果。
3、 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
局、识大体的人,廉颇是一个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 将相 “不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
颇之上,实质原因是廉颇的错误认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
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原
因是: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草船借箭》
1、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
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
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超过自己。
2、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
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
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
周瑜自叹弗如。
3、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照应。
4、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
1〉 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
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
2〉 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3〉 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
开,两面受箭;
4〉 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
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
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
营;
5〉 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
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
经过。
5、人物特点: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胆有识,心胸宽广,顾全
大局;周瑜:自负,嫉贤妒能,智谋过人,心胸狭窄;鲁肃:忠
①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
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
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
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
准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
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
的计划。
②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
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
一边大声呐喊。
a选择“大雾漫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
象,预测准确。
b曹操不敢“轻易出动”,所以只叫弓弩手射箭。c把船只
“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
免走散,又使受箭面积大。
d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
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可见,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A、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
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诸葛亮为什么笑着说? 因为诸葛
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B、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
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
敢逼近曹操受箭,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
如指掌。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不仅有丰富的天文知识,还
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7、《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它三部
作品分别是《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
《人物描写一组》
1、《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
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
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是
清代小说家
2、《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
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
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这个片断侧
重了对小嘎子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
的守财奴的形象。
4、《“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个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
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见面的经过。通过对王熙
凤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她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
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形象。
5、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以及对王熙
凤的肖像描写和王熙凤对林黛玉说的一席话,是对王熙凤的正面描
写。林黛玉的思索、纳闷与贾母对王熙凤的戏谑谈笑的评价,是对
王熙凤的侧面描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 本文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我们曾学过与他相关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 理解句子:
1〉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
的。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
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
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
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
人为我”的结果。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学生轮
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
2〉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并没有改
变”指: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民那“人人
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没有改变。 《威尼斯的小艇》
3、 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
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
光。
4、 “操纵自如”课文中指船夫驾驶小船熟练灵活,得心应手。
是从 (1)小艇速度极快。(2)在非常狭窄非常拥挤的地方,小艇
也能平稳穿过,还能急转弯。表现出来的。
5、 小艇与人们生活密切关系:白天,小艇一出动,城市就喧闹和
充满生机活力;夜晚,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沉寂,静寂,入
睡了。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对比,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
重要作用──艇停城静,艇动城闹,威尼斯古城的热闹与静寂是
与小艇的动与静密切相关的,小艇是小城重要的交通工具。
6、 本课的写作特点是:把人的活动与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
7、 本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我们还学过他写的《金钱
的魔力》
8、 理解句子:
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
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大街”指河道,“汽
车”指小艇。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
13 / 14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
沟里的水蛇。 本段用了三个比喻,把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独
木舟;把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新月;把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比
作水蛇。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1、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更新、改进信息传递的方式。在
27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
人利用烽火传递信息。公元前490年,希腊人菲迪皮茨用跑步的方
式传送信息。1943年,哥伦布用漂流瓶传递他写给西班牙女皇的
信。
2、古时候,人们大多要依靠驿差给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近代,
人们依靠邮政系统传递信息。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
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使信息传输比以前更方便、根快捷
了。1984年,第一台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诞生,1993年,美国政府提
出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如今,计算机网络把世界连成一
家。
3、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问题的提出;2〉调查方法;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4〉结
论。
其中,重点是结论部分。
14 / 14
本文发布于:2023-11-02 08:4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885835269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五年级下按课文内容填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五年级下按课文内容填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