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一 阅读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
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
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
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 〕有比较翔实的文
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 〕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
〔 〕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
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
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
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
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
..
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
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
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
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
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
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
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
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
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
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
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
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
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
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
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
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
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
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
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2分)
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C )。(2分)
A.通常 大多 都 B.大多 通常 都
C.都 通常 大多 D.通常 都 大多
3.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认真阅读。(2分)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3分)
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5.联系上下文,对第⑦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A.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
B.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
C.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
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6.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 (4分)
优秀的文献综述提供了该领域的学术谱系图,为该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
是提高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
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
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
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萆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
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
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
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R,r削良,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
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⑾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⑿“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
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
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⒀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⒁“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⒂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
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
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
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⒃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⒄“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⒅“谁?”
⒆“骆驼呀!”
⒇妈妈回答不上未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
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
我的心头。
7.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
的好奇和天真。(2分)
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3分)
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
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
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C ) ( F ) (6分)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⑩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3分)
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
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1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
加以分析。(4分)
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 (最后三段)以
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4分)
“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
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三) 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2)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苟子《劝学》)
(3)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4)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七则》)
(5)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6)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7)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8)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杨万里《竹枝歌》)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①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津亭”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D )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
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
交融。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
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
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 ”使者曰:“苟,子欲何?”
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
.
“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
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
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
..
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闻 使……知道 (2)布衣草履而牧羊 穿着布衣
...
(3)岁余,羊肥息 繁殖 (4)上过其羊所,善之 认为……好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子何欲?
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
情”。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 (2分)
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
情”。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一26题。(11分)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柳宗元
①弘农公刺潭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
①
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
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
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
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
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
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
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
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1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
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分)
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 (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
的美德。
二 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白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
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参考译文五】
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
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
官。”使者说:“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
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
啊!” 使者说:“如果是这样,想要什麽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
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弘说:“这
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
了。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
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出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河南上报富
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
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做了郎
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
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不要让他败坏整个群体。”
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相。
【参考译文六】
弘农公杨凭任潭州刺史三年,以东泉为源头建造成东池,方圆有九里。池岸高突而伸进池中的
地方,在水的环绕下就像是开了缺口的玉环。池中美好的景物以这个地方最为突出。杨先生说:“要
不是超脱世俗而乐守圣贤之道的人,不应该享受这里的景物。”最后把它授予宾客中最优秀的人,
即谯郡的戴简,为他建造了一座房子让他居住。戴氏堂建成以后,景致就更加奇异了,从远处眺望
戴氏堂,好像船舰连在一起,随池中波浪的起伏而上下浮动。走进戴氏堂,俯视池面,岸上的所有
景物都倒映在池中,上下映衬使人感到更加空旷迷茫而隐约不清。在东池旁种植松柏杉槠各种树木,
在池水当中种上菱芡荷花,树木繁茂,林荫遍地,菱芡荷花绽开鲜艳的花朵。凡是观赏漫游的美好
景致,都集中在戴氏堂了。
戴先生曾经因为他的文章德行而多次被观察使举荐给朝廷,可是他的志向却不愿意做官。他与
人交往,总是采取退让的态度,受到观察使的尊宠,也不因此而自高自大,他难道是超脱了这个世
界吗?他喜欢孔子的著作,也涉猎《庄子》、《文子》。以道家所说的虚静精神状态为最高境界,
本文发布于:2023-11-02 08:40: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8856272039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