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
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
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
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
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
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 。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 到 顺序写的。
2、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4、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5 文中有2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分别是 和 。我还从课外积累了2个,
分别是 和
6、一碧千里的意思是:碧”是 。“千里”指 。“一”是
的意思。“一碧千里”是说 。
7、《草原》是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按 的顺序,描绘了: 、
、 ,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 美、 和 美,
最后以 的诗句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7、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8、在这段话中,采用了 的写法,在写草原的“天底下”时,从
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写出草原 的特点,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
个特点 。
9、简要说说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0、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叹( ) 柔美( ) 奇丽( )
11、读读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无边的绿毯”指的是 ,“白色的大花”指的 , “中国画”指的是 ,
这样写,让人感觉到
1 1
12、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13、文中“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中的“绣”字用得真好,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
14、这段主要写
15、“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
16、“渲”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 ) 部。
17、文中“翠色欲流”的“欲”字在字典里有四个解释: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在这里应该
是第( )种解释。(2分)
18、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答:
19、作者把草原和草原上的羊群分别比作 和 。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
还可以比作什么?
20、“一”有一下解释:A、相同 B、数量词 C、专一 D、满,全
“一碧千里”的“一” 应取 解释;“一模一样”的“一” 应取 解释;“高歌一曲”的“一”
应取 解释。
阅读选段(二),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
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
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
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
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
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从文中为下面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2 2
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 )
衣襟和绸带迎风飘舞。 ( )
2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 )——( )
3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仿写一句。
4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从哪看出?请用“ ”画出句子。
“洒脱”这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词?
5、“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
6 、你从“忽然,像被一阵 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
马 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 飞来”中体会到什么呢?
答:
7、请发挥想象,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会跟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呢?
8、“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两句话说明草原很
9、“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10、“疾”的意思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中的“疾”的意思是( );
“疾风知劲草”中“疾”的意思是( )。
11、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白杨》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
3 3
直。(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遇到
风沙还是雨雪,( )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 )
动摇。”
1. 这段话选自课文( )。
2、在文中空格内填上适当的词语
3.这段话中写了 这样几种自然灾害,相信你还能写出至少两
种来: 。
4 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1) (2) (3)
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6、这段话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
特点: ;另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
。借赞美白杨树赞美了
7、造句: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说几句话。
8、“不管……不管……总是……”这一组关联词强调了白杨树的什么?
答:
10、根据文中划线的句子,展开想象,补充下面的句子。
爸爸妈妈他们这样的祖国建设者,也像白杨树一样,遥远的边疆需要他们,就 来工作;
需要他们,就到 来工作; 需要他们,就到 来
工作; 需要他们,就到 来工作。
1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大戈壁 ( )的大戈壁 ( )的大戈壁
( )的白杨树 ( )的白杨树 ( )的白杨树
( )的新疆 ( )的新疆 ( )的新疆
1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补充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 ;他们只
知道爸爸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
13.“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一个 句,
表白是 的意思,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既说 也说 。联系全文回
答:爸爸在借白杨树表白什么?
4 4
14、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高大的白杨树”指 ;“几棵小树”指 。“迎
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 “浮起一丝微笑”意思是
“迎着风沙成长起
来”暗指 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句析):
《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在内容上描写的都是 ,分别描写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古代儿童的形象。
我最喜欢__________朝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中______(谁),因为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诗句,细品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前一个“一叶渔船”让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一个“一叶舟”,让我仿佛
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牧童》是( )代诗人( )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 )( )牧童归来休息的情景.诗的前两
句先写( )和( ),从( )觉和( )觉给我们传达了一种轻松舒适的意境;后两句写( )
的情景,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展现了他( )的心境.
4 《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 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
的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
5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 。清平乐是 ,村居是 。作者是 代词人
。(他是 词人,字 ,号 ,代表作
《冬阳 童年 骆驼 》
阅读(一)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
长的牙,那样安 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 白沫子
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
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1骆驼咀嚼的样子是怎样的?
5 5
2为什么“我的牙齿也动起来“?
说明“我” 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
3、文中画“ ”的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4 从这一段的描述中
你觉得小作者喜欢骆驼吗?
阅读(二)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
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 北京 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
下来把。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
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作者的《城南旧事》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说明
。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是说
3、“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4、课文按_ 顺序,描写了 , ,
, 这四个童年片段,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5 本文是小说 的序言,作者 ,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
《童年的发现》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
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
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6 6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
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出去……”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只有这时候我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
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再现( ) 情不自禁( ) 安慰( )
驱逐( )
2、联系上下文,请写出“我”和同学们笑的不同原因。
3、“清清楚楚”一词说
明了什么?(55页)
4、仿写句子。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 我清清楚楚地看见
。
5、“驱逐”指 。“迫害”指的是 。
6、句中的破折号在这里起 的作用。
7、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师为什么会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句析)
8、“我明白了──世
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句析)
9、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
10、“窘”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
11、从文中为下列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形容为难;感到难办。(困窘) 形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 情不自禁 )
12 作者的发现是胚胎发育规律。
《杨氏之子》
7 7
1、 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 )
2、 熟读课文,再填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 ),父不在,( )呼儿出。为(wéi wè
i)设果,果有( )。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yīng yìng)声答
曰:“( )。”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 )看出来的。反应很敏捷是从( )看出来的,说话委婉有礼貌是从( )
看出来的
。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起总起全文的作用。
《晏子使楚》
一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
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
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
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
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
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
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1.把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
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概括成三个成语。
举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zhǒng)
2、这三个成语的意思都表示人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表示人多的成语吗?请写出几个。
人山人海 、人声鼎沸、络绎不绝
3、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根据76页编)(嘲笑齐国没有人才,居然派这样一个
矮子来。)
4、 “楚王瞅了他一眼”这句话中“瞅”的意思是:(很快地、不屑一顾的看了一眼 )。
你能读出什么吗?(76页)(从瞅字看出了楚王的不屑和无理。)
5.晏子楚王的这一次斗智,采用的方法是( B )
A.贬低对方——抬高自己
B.贬低自己——贬低对方
C.举例说明——贬低对方
二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
8 8
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
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
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
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
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
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囚”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Q),音节(qiú),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2)画。
2、在文中括号内用“√”选择恰当的词语。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沾沾自喜( 得意扬扬 ) 笑眯眯( 笑嘻嘻 )
嘲笑( 取笑 ) 神情自若( 面不改色 )
4把“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成反问句、
从这以后,楚王难道还敢不尊重晏子吗?。
5、用“~~”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并说说这些话妙在何处?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
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
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妙在他的话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
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盗贼。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6、经过晏子的反驳,楚王对晏子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楚王两次想侮辱晏子都没得逞,反被晏子回击得颜面尽失。第三次想侮辱晏子时,楚王的霸气没了,
由第二次的“冷笑”变成了“笑嘻嘻”。这最后一次侮辱也被晏子反击得无地自容时,不得不彻底认输,“只
好赔不是说......”.“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7 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课文中心)
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不辱使命,大义凌然的人。
8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你还记得每次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吗?请简单地写下来;
第一次: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第二次:笑齐国没有人。第三次: 笑齐国人怎
么这样没出息。
9、第三次晏子采用了水土不同结的果实不同 的方法来驳倒楚王。他说的话中,第一个“水土不同”我
认为是自然环境和气候不同的意思,第二个“水土不同”我认为是社会风气不同的意思。
10、课文最后一句是 双重否定句,我会把它改成另一种说法而意思不变: 从此 以后,楚王尊重晏子了。
12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
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的故事。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
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
9 9
《再见了,亲人》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
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
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次阻击战。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
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
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您说,这比山还
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在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
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
住了,关在一座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的靠近了关
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趁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
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们伤心的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
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
1、把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雪中送炭”通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划线句子中用“○”圈出反映大娘爱志愿军伤员胜过爱小孙孙的词语 丢下 背进 失去
4、语段追忆了朝鲜大娘的三件事:(1)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2)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昏倒
在路旁(3)大娘为了抢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5、用“∕”把这段话分为“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
这段话叙述了志愿军战士与(大娘) 告别时的情景,追忆(大娘为志愿军战士作出的牺牲),表达了
(志愿军战士与大娘的依依惜别之情)。
6、判断下面句子,将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并把其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A、 反问句 B、 感叹句 C、 疑问句 D、 设问句
( 1)、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D )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A )
改为陈述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7.这个故事描写了1958 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 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
人场面。
8 妈妈跟敌人“同归于尽”是说妈妈牺牲 了。
9 小金花的“刚强”表现在哪里?她现在“落泪”了,说明她的内心怎样?她心里可能在想着 什么?、
(小金花的“刚强”表现在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表
情, 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 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
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 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
10 10
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
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
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的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
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会中国人民的友谊?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嫂”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S )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
2、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什么呢?请用“ ”画下来。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是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已经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假如你是志愿军,,见到大嫂如此的举动,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5、理解句子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用反复呼唤的方式来表达。“再见了”说明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亲人”表现 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之
间的关系密切;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志愿军对朝鲜人民深深的眷恋。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
感人,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2〉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列车已经开动,志愿军战士请求“列车慢一点儿开”,以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
的时间。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6 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写作方法的共同点是(以第一人称叙述,以祈使句开头,反问句结尾。)
7 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的感情。
《桥》
阅读16课《桥》完成下列练习
1、“瞪”查音序应查(D ),音节是(dèng ),查部首应查(目)部,这个字共有(十七)画。(2分)
2、“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从这句话中的“窜、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洪水疯狂肆虐,
此时形势很危急,撤离必须争分夺秒)。
3、在第15自然段中,( 冲 )、( 揪 )、( 吼 )这三个词是描写老汉动作。请用两个词语形容“老汉”的
11 11
形象:(不徇私情)、(舍己为人)。(118页右)
4、请用“ ”划出表现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失措的语句。
人们的表现与老汉 冷静 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你从哪句话看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句话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
手法,把(老汉 )比喻成( “一座山” ),表现了老汉的( 威严 )、( 冷静 )
5、联系课文,解释词语。(117页)
咆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势不可当:
6、“像泼。像倒。”短短四个字,构成了几句话?写出了什么?(
两句话,写出了雨下得很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是不是比喻句?( 不是 )
8、文章把“山洪”比作了什么?写出了什么?野马,写出了山洪的凶猛。
9、“肆”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S )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
10、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并请你仿写一句。
1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揪”可以换成“拉”吗?为什么
不可以。揪,用手抓住或扭住。比拉更加能表达出老汉愤怒的心情。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拥”可以换成“跑”吗?)
不可以。拥含有聚到一起的意思,如果换成跑就不能表达出人多的效果
12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间接引语。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他那报名。
13用“——”划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这些句子运用了 拟人 、 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洪水的凶猛表现
得淋漓尽致。
14 近义词
放肆( 放纵) 发抖( 颤抖 ) 吞没( 淹没) 呻吟( 低吟 )
15括号内文字要求把句子换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保持不变。(6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改为把字句)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改为被字句)(
3)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改为陈述句)
16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句话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 写出了木桥在
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伏笔。
17、课文在写“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一想:老汉要喊
什么呢?(3分)
结尾处,老太太祭奠的丈夫和儿子分别是文中的 和 ,这样写的好处是
12 12
18 你认为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沉着冷静 临危不惧 大公无私 舍己为人
《将相和》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
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
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
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
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
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
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 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 一读到“蔺相如捧着璧……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
柱子上!’”句子,我就会想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成语。
3 “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从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文中加点的
“理直气壮”是“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的意思。
从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中,我感受到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沉着果断的性格特点。
4 为什么蔺相如坚持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肯交出和氏璧?
蔺相如想争取时间,把和氏璧送回国。
6、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换一种说法。
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
7、本篇课文时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
意思。
8 本文写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其中, “完璧归赵”是事
件的起因,“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负荆请罪”是这件事的结果。 9 蔺相如是一个大公无
私 勇敢机智 顾全大局 忠贞爱国的人,廉颇是一个豪爽直率 知错能改 忠贞爱国的人。
《草船借箭》
1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
“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超过自己。
2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
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3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照应。
4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
1〉算定天文:三日之后必有大雾。 2〉算定地理:借箭回营,顺风顺水。
13 13
3〉算定人心:诸葛亮:神机妙算 胆识过人;周瑜:心胸狭窄 嫉贤妒能;鲁肃:忠厚老实 顾全大局; 曹
操:谨慎多疑
5“督”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 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 ___。
6、周瑜为什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 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华强于他。认为诸葛亮一定完不
成任务,可以借立军令状杀他
7、文中写到“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周瑜高兴是因为:周瑜让诸葛亮造箭其实就是为
了刁难诸葛亮好除掉他,诸葛亮自己立下了军令状之后,周瑜料定诸葛亮三天之内完不成任务必然能杀了
他,所以很高兴。
8、请发挥你的想象力,诸葛亮在跟周瑜立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9 结合本文段,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10、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写周瑜叫诸葛亮用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接受任务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造好。
11、“草船借箭”的故事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你还知道其中的哪些故
事:(《西游记》(吴承恩)、《水浒传》(施耐庵) 、《红楼梦》(曹雪芹))
1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削弱——(减弱) 进攻——(攻击) 同心协力——(同心同德)
13文中有这样一句”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请你说说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妙处。
这样安排的好处: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14、请你写出一条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有关的歇后语。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15.诸葛亮选在“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这是为了让曹操看不清江上面的虚实;“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是为了展开后面积大,射中的箭也多;“一字排开”是为了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
面积大。;“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是为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
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16、诸葛亮笑着回答鲁肃的疑问,这说明诸葛亮掌握了曹操的____谨慎多疑____性格,也说明了他对事情
的结果已经胸有成竹,可见诸葛亮神机妙算。
《人物描写一组》
1《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儿童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是清代小说
家。
2《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
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这个片断侧重了对小嘎子动作
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嘎子机敏灵活 富有心计的特点。
3《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
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通过对严监生临死前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他爱财胜命、极度吝啬的形象。
14 14
4《“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个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
见面的经过。通过对王熙凤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她伶牙俐齿 阿谀奉承 见风使舵 弄权作
势 的形象。
5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以及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和王熙凤对林黛玉说的一席
话,是对王熙凤的正面描写。林黛玉的思索、纳闷与贾母对王熙凤的戏谑谈笑的评价,是对王熙凤的侧面
描写。
6、三篇文章在人物描写上各有特点,《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在动作和心理描写上很有特点,《临死前
的严监生》在细节描写上极富特点,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一个
栩栩如生的“凤辣子”形象。
阅读文段
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鹞(qiān)架似地对起阵来。起初,小嘎
子抖擞精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地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
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
马灯似地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
牛劲,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
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 用“/”画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和字。
精神抖擞(shǒu sǒu√) 破绽(zhàn√ dìng) 上当(dāng dàng√)三抓两挠(náo√ ráo) 别(bié√
biè)住
2 这段话中有好些类似“猴儿似的”词语,巧借动物写出人物的特点,很有特色,请你找一找,摘录下来。
虎势儿 公鸡掐架似的 牛劲儿
3 请用“○”圈出描写小嘎子摔跤时的一系列动词。
站 围 蹦转 揪 推 拉 拽 顶 扳。
4 请用“﹋”画出描写小嘎子心理活动的句子。
5 文段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理解词语。
(1)颇: 很,非常。
(2)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琢磨。
2.文中描写花多而美的词语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样的词还有 :花枝招展 、
百花争艳 、 繁花似锦。
15 15
3.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什么?(211页)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课后作业152页)
___________________
5“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的?(课后作业“美丽并没有
改变”指: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没有改变)
6、作者在这篇文章最后一段说的“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211页右边)
“奇丽的景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奇特的民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211页右边
“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
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学
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7本文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与他相关的文章《小苗和大树
的对话》
《威尼斯的小艇》
阅读一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小艇的特点有:长、窄、深
2 这段话中分别把小艇比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这句是比喻句吗?理由是什么?
是的。把威尼斯小艇比作独木舟,体现了它“长、窄、深”的特点。
阅读 二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我们的眼(晴 睛)忙极了,不知看(哪 那)一处好。
4、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从哪儿看出耿:①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
乱②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③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还能作急转弯。
5、“拥”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Y )。再查音节(yong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5 )
画。拥的字义有:⑴持有;⑵抱;⑶聚到一块儿;⑷围着。在以下句子中,拥字应选哪种义项?(填序号)
①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2) )
②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 (4) )
16 16
③张家界成了人类共同拥有和保护的宝贵财富。( (1) )
④船很宽敞,一点儿也不觉得拥挤。( (3) )
6、这段话是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这段话中的作用是什么?总领全段的
作用 。 如果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来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好,那就是“_他操纵自如”分别从___①行船的
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 end#自如,毫不手忙脚乱②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③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
能作急转弯。三方面把总起句写具体。它与后面的几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217页)
概括和具体的关系或总分关系。
7、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如何密切相关”?
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生活密切关系:白天,小艇一出动,城市就喧闹和充满生机活力;夜晚,当小艇一停
泊,威尼斯就沉寂,静寂,入睡了。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 ,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艇停城静,艇动城闹,威尼斯古城的热闹与静寂是与小艇的动与静密切相关的,小艇是小城重要的交通
工具。
8本课的写作特点是: 把人的活动与事物,风情结合起来写。
本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我们还学过他写的《金钱的魔力》
9理解句子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
车。“大街”指河道 ,“汽车”指小艇。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1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更新、改进信息传递的方式。在 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利用 传递信
息。 , 人 用 的方式传送信息。 , 用漂流瓶传递他
写给西班牙女皇的信。
2古时候,人们大多要依靠 驿差 给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近代,人们依靠邮政系统
传递信息。莫尔斯发明了 电报 ;后来,贝尔 发明了 电话 ,使信息传输比以前更方便、根快
捷了。1984年 ,第一台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诞生,1993年,美国 政府提出建设 “信息高速路”的计划。
如今, 计算机网络 把世界连成一家。
3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问题的提出;2〉调查方法;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4〉结论。
其中,重点是结论部分。
17 17
本文发布于:2023-11-02 08:3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885441269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