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册必考知识点内容
初一语文下册必考知识点内容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皂荚jiá树班蝥máo臃肿yōngzhǒng攒cuán成秕bǐ谷
系jì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ó
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èn)葚收(liǎn)敛脑(suǐ)髓人声(dǐng)鼎沸(kuī)盔甲
3.用恰当词浯填空。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
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
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
里弹琴。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选自《朝
花夕拾》
P2注释①选自《朝花夕拾》
1.重点: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2.动作描写:P5第7段雪地捕鸟(9个动词)
3.P6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鸡毛掸dǎn子咻xiū咻玉簪zān花骊lí歌花圃pǔ懒惰duò
2.用恰当词语填空。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
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
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
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爸爸的花儿落了净选自《城南旧事》,作
者是台湾(地名)作家林海音。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
P.43注释①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作家
1.线索——(1)“花”:以花喻人(共出现4次)(2)毕业典礼(时间顺序)
2.题目:一语双关(花的凋谢象征爸爸的去世)
3.伏笔:爸爸病情的恶化(第11、32、54、55段)
4.插叙(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第13-31段、
初一语文下册复习知识点整理
修辞:
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
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
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
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
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
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
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
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
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
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
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
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
涵,表达深刻见解。
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
表达方式。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
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
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
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成语使用正误辨别题:
A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
例如: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
“风声鹤唳”是指溃逃的士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怀疑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
又如: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B褒贬误用,即对成语的感情 色彩把握不准,本来是含有褒义的,却用到贬义
的语境中去。
例如:
贬义色彩的成语有:无所不为、虚张声势、夸夸其谈、处心积虑、好高骛远、
随声附和、满城风雨、趋之若骛、死灰复燃、肆无忌惮、信口雌黄、炙手可热
等等。
褒义色彩的成语有:蔚然成风、集腋成裘、从容不迫等等。
C对象用错,即指该成语是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却被张冠李戴地用到乙类事
物上去。例如:您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
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
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有些成语专指特定对象,例如:“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建筑物多;“汗牛充
栋”、“浩如烟海”形容书籍多;“相敬如宾”形容夫妻;“天伦之乐”形容一
家人;“凤毛麟角”指的是罕见珍贵的人才或事物;“一挥而就”指写字、画
画、作文很快就完成;“改弦更张”指对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变更;要特别注意
“如”字结构的词语。
D不合语境,是指成语的适用语境被错用而致使用不当。
(1)用词不当
①感情 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
习”。)
②关联词用错。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
“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
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
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⑧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
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
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①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作用,所以,应删去。)
②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
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语序不当
①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
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
②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
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
“不”。)
⑧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
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
传画及其它图片”。)
(6)重复罗嗦。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
(“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7)表意不明(歧义)。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
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2.认识了病句的这些基本类型,我们要把握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1)检查病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
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
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
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
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加以改正。
(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
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初一语文下册必考知识点内容
本文发布于:2023-11-02 08:14: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8840572038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一语文下册必考知识点内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一语文下册必考知识点内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