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
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
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讲话致辞、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
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 adjust
and u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speeche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 pay attention!
第 1 页 共 24 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5篇
岁月如河,曲折蜿蜒,目标便是永恒的航向;岁月如路,坎坷不
平,信念便是坚定的高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
册语文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篇1
这是一节品读课。首先通过“听”让学生走进故事,知晓背景、
感知内容;接着让学生“说”起来,分析人物、感受成长;然后让学
生“品”起来,探究技法、习得语感;最后让学生“记”下来,积累
心得。整节课学生都处在耳听、嘴说、脑思、手写的“活动”中,力
求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一、听一段故事
1、激·情导入:
20__年新春伊始的北京,人们相互传递着一个令人欢欣的消息:
根据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获得马
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屏幕展示
或板书:听一段故事──《城南旧事》简介(见教师教学用书)。
2、进入课文:
⑴初步感知,把握内容。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
写主人公英子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
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屏幕展示或板书速读课文,概括
第 2 页 共 24 页
提炼:
①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②从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本环节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区别出写“眼前事”和“对往事
的回忆”的段落,从写“眼前事”的段落中(文章第1、30~32、
35~38、54~68段)概括“以英子为角度”的内容;从写“对
柱事的回忆”的段落中(文章第2~29、33~34、39~53
段)概括“以爸爸为角度”的内容。或者引导学生用“人物+事件”
的思路逐一完成)
提示:
① 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事物引发的回
忆。
②从爸爸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爸爸病床上的叮
嘱;爸爸在六年前见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爸爸为叫英子闯练而让
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爸爸去世。
⑵深入情节,理清思路。爸爸病床上的一席话中,有三句话照应
后文提全文,请看课后习题:
想一想这三句话和文中的哪几件事相照应?研读课文,相互讨论,
形成统一认识:
①第一句话照应爸爸为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
工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②第二句话照应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第三句
第 3 页 共 24 页
话照应爸爸去世。
二、说一些感受
1、说一说爸爸:
⑴探究人物形象──重点研读文章第2~29、33~34、3
9~53段,力求以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及人物的言行举止为依据,说
说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活动,教师相机点拨。屏幕展示或板
书探究部分结果,如:大爱无言。
爸爸表面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爸爸善于教子,总是逼“我”去闯练。
爸爸注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爸
爸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⑵述说自身感受──仿照“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
文中的爸爸或自己的爸爸说一句恬。
2、说一说英子:
⑴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学习非常用功,被选作代表为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从六年
前的那一次后从不迟到。硬着头皮完成了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这件
事。闻说爸爸去世而处乱不惊从容面对……
⑵以“英子,你真是好样的打头”,说一句(段)话。
三、品一处妙笔
林海音,这位20世纪60年代就蜚声台湾文坛的作家,她的作
品风靡海内外,广为流传。下面我们通过品读课文来感受其魅力。请
第 4 页 共 24 页
同学们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句式说话,品析文章
妙要。
(可从文题、结构、穿插、照应、语气等方面入手)
四、做一点积累
教师小结,回扣全文;学生积累,整理心得。
【板书呈现】
听一段故事──概括内容
说一些感受──体会大爱
品一处妙笔──赏析妙要
做一点积累──小结积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篇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认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感受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
通过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第 5 页 共 24 页
1、导入
放《父亲》这首歌,创设情境。
刚才我们怀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聆听了一首为我们的父亲唱的
颂歌。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感受着父爱的深沉与博大,我们怎能不去
感谢给予我们生命与厚爱的父亲呢?在一篇课文里同样有一位父亲
值得我们去歌颂。
多媒体显示题目,板书。
2、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
二、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习,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了解情况。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
想一想:
文中情节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的事,如何引出的?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视情节引导:上下文联系起来,具体语句……
(二)合作探究
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你在阅读时还发现了哪些问题呢?请小
组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相互质疑
小组中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靠集体的智慧战胜一切困难.
灵活安排:
学生可指名求教,其他学生也可自告奋勇及时求助.
第 6 页 共 24 页
(四)教师导学
通过刚才的求救及救助,我感受到了同学们思维火花的碰撞,我
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大家愿不愿意帮我去征服它们?请大家自由闯关!
多媒体显示:
自有闯关每人仅限一关,聪明的你闯哪一关?
第1关: 本文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
第2关:你认为“花”在叙述构思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第3关:你认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4关:你知道末尾“我”默念的花的含义么?
在这一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作简要板书(见板书设计)
(五)体验与反思
多媒体显示:谈一谈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长大了。我们每个人都要长大,都含有
父亲的呵护,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请畅说欲言。
(六)教师总结
文中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我们也体会到了
我们的父亲对我们的关爱,那么,就让我们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谨记:生活中,有个人叫父亲,有种爱叫父爱。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篇3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详
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文章中传神的描写。教师可精心设置一个
第 7 页 共 24 页
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引发对全篇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位长妈妈,她给鲁迅讲的故事
使我们对百草园更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其实关于长妈妈还有很多有趣
而令人感动的事情呢!同学们想了解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
二、漫谈感受。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自行解决。
2、如对课文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
学生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点拨,但不宜过于深入)。
3、谈谈自己读完此文后的感受(不限话题)。
同学们的话题可能涉及: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阿长的性格特点;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归纳。
三、讨论形象。
设问: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说出理由或举出例子)
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补充:
1、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生得黄胖
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
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2、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而
第 8 页 共 24 页
又迷信: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不识字,没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别
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几天回家;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
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
眼就向她祝福。
3、是民间文化的载体,知道许多规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
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如认为孩
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
福橘,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珍惜劳动果实;
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是讲究形象;不说死掉而说老掉
了,是避讳修辞;而关于长毛的传说,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
我们认识太平军。
4、是一个倾心关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
难: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总是为孩子操心(讨论这一点,要
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最令人感动的是为我买来《山海
经》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
无益,而且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
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此时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
后来,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
即是别人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没有阿长那样热心,而且有画的《山
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别人不能做,她却能够
成功,因此作者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件事,使作者又惊又喜,感激
不尽,也令读者为之肃然起敬。
第 9 页 共 24 页
四、体会感情。
1、设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讨论、明确:不大佩服产生敬意憎恶感激(新的敬意)怀念这是
文章的线索。
2、设问:1—17段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
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
吗?
课堂讨论、交流: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
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
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
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
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3、读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
五、探究写法。
1、详写与略写。
设问:文章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这样详略结合的写法
有什么好处?
明确:(详写与略写的内容略)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
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
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
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
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 10 页 共 24 页
2、传神的描写。
设问:文章对阿长的描写有些什么特色?
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第一、善于抓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如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
子,既绘形又绘声。
第二、善用比喻。一个大字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阿长的睡相。
第三、善用修饰语。如写阿长的叮嘱,用郑重一词,写阿长因我
不开口说恭喜的神情,用惶急一词,准确地写出阿长的神态。
小结: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写最
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这是在我们的写作中需要学习
和加强的。
六、交流体会。
学生自主发言,将自己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的体会告诉给同
学们,交流一下。
教师总结:阿长的形象;作者的感情;详略结合的写法;传神的
描写。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篇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
在记忆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童年天真无邪的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对
第 11 页 共 24 页
当时生活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
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
良的品格的赞美,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
怀念与祝福。在本文中,作者用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
生的思考。当时鲁迅饱尝人生的沧桑,生活动荡不定,故乡那纯美的
风情与纯朴的人性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
比,使他开始着力描绘心目中那如梦境般的故乡,于是就有了《朝花
夕拾》这部散文集。
学习本文,应当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
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高尚品质,发现普
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教学目标:略
三、教学流程:
导入——朗读全文,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
对阿长的情感——分析阿长的个性品质——通过对自读课本相关文
章的阅读,认识普通人的价值,学习描绘普通人的方法——结合已完
成的作文,谈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
生:《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师: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
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第 12 页 共 24 页
生:深深的眷念。
生:无尽的思念。
师: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在这些
作品中,尤其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
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
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乎已
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实际上,当他成年后,真正回到
故乡时,他看到的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形象,这种变化在《故乡》一文
中有着具体的描述。那么,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要如此描绘故乡吗?
生:…
师:无论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还是《社戏》
中的平桥村,都展现了最纯真的人性,这正是作者眷念故乡的根本原
因。本文选自哪部文集?
生:《朝花夕拾》
师: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同样选自《朝花夕拾》?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在此期间,鲁迅先生在《莽原》中以“旧事重提”为总标题,
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后来结集出版并加上了《小引》与《后记》,文
集名为《朝花夕拾》。关于文集的得名,他是这样说的:“带露折花,
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的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
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或芜杂的文章。”我们今天所学
的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回忆,它将作者心中离奇芜杂的回忆幻化成文,
第 13 页 共 24 页
尽管在文中,语调与口气都是儿童的,但其中却渗透了一个成年人对
人生的反思。作者从来没有写过一篇单独的文章回忆自己的母亲,但
却撰文写一个佣人,那么他究竟回忆了一些什么事情呢?在回忆中,
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呢?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
学习本文的目标。
下面我们一齐朗读全文,在朗读中,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阿长是作者家里的什么?她和《山海经》有什么关系?
作者回忆了有关阿长的哪些事情?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
生:阿长是作者家的保姆。她给作者买了一套《山海经》。
师:她的生活经历是什么样的?
生:她是个寡妇,没有什么亲人。
师:文中还有哪些交代?(看一看课文第15小节)
生:她肯定生过大病,否则她的脖子上不会有那么多“灸疮疤”
师:对,她是一个孤苦的人。那么,作者回忆了有关她的哪些往
事呢?首先请大家告诉我,对阿长的回忆是课文中哪一部分叙
生:3——27小节。
生:3——26小节。
师:大家认为作者对《山海经》以及他收集的其它类似书籍的描
述不是对阿长的回忆,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收集那些书(实际
上作者也编过此类书的总集)其源头是什么?
第 14 页 共 24 页
生:阿长给他买的《山海经》。
师:那么,对阿长的回忆应当到课文中的第几小节?
生:第29小节。
师:1—2小节、30—31小节写什么内容?生:1—2小节,告诉
我们阿长是什么人,她名字的来历生:30—31小节,表达对阿长的
怀念。
(板书:
一(1—(2)交代阿长的身份、来历。
二(3—29)回忆阿长的有关事迹。
三(30—3(1)表达对阿长的思念。)
师:作者回忆了与阿长有关的哪些事呢?
生:她睡觉时总压着作者。师:对,睡相难看。她平时为人如何?
生:喜欢说人家闲话。
师:喜欢“切切察察”。
生:她在过元旦时让作者说吉利话,吃橘子。
师:这类规矩还有吗?
生:还有很多。例如,人死了不能说死,要说老掉了……
师:她在元旦时有一套古怪仪式,还有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生:她讲了许多和长毛有关的故事。
生:她谋死了作者的隐鼠。
生: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师:大家找得很准确。那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些事情都表露出鲜
第 15 页 共 24 页
明的态度,例如当提到她喜欢“切切察察”,睡相难看时,他的态度
是什么样的?
生: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语句,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来。
生:元旦的古怪仪式和那些烦琐的道理是“我所不耐烦的”。
生:但“我”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师:这种敬意来源于她自称自己脱了裤子站在城墙下,城外的炮
就打不进来了。这是真的吗?
生:这是迷信。
师:当时人认为大炮都是邪术,只要一碰见脏的东西就失灵了,
这是迷信。可是这个迷信是她自己编出来的吗?
生:不是,她相信这是真的。
师:这种迷信不仅她有,当时的统治者也有。第一次鸦—片战争
时,清朝的钦差大臣弈山看见英国人的船坚炮利,认为英国人有邪术,
于是让船装着马桶冲过去,成为殆笑一时的“马桶战术”。这种迷信
不是阿长发明的,而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这种敬意后来怎么样了?
生:“逐渐淡薄,完全消失”。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觉得这种“神力”没有什么好怕的。
师:是啊,他发现这种所谓“神力”其实并不可怕,因为跟自己
毫无关系。那么之后呢?
生:产生新的敬意。
第 16 页 共 24 页
师:这种“敬意”持续了多久?
生:直至写这篇文章时。
师:为什么一部小小的书会令作者感动不已。从文中的描述上看,
似乎阿长只做了这么一件好事,那么作者对她到底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在这些描述中,大家觉得作者对她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
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师:今天在讲课文之前,请大家先朗读一下课文的第1、2小节
和30、31小节。
学生朗读。
师:似乎我们刚刚读过的几个小节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很大
的变化。开头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她的身世来历,她仅仅是一个佣人,
连自己的名字都被人遗忘,但文章的结尾却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与尊敬。
我们再看看前面总结的与长妈妈有关的事情,似乎也只有买《山海经》
一件事令作者尊敬。难道长妈妈只因为买了《山海经》就令作者对她
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吗?
生:……
师:那就让我们先看看有关《山海经》的叙述吧!请大家看这些
文字,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其作用。
投影: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
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第 17 页 共 24 页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
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为什么?
生:因为大家怕小孩子烦他们
生:因为怕小孩子让他们去买书。
师:真是这样的吗?这本书他最初是在哪里看到的?
生:他的一个叔祖那里。
师:这个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从文章中找出哪个词来概
括他的性格?
生:寂寞。
师:对。他因何而寂寞?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应该只看四书五经,
他却收集了许多在孩子看来很奇特的书。这些书,对于当时的读书人
来说,是什么书?
生:杂书。
师:对,所以没有人理解他,甚至连他的太太也讨厌他。他只有
和小孩子们才谈得来。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别人不肯告诉他有关《山
海经》的事了吗?
生:因为这是闲书,别人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读。
师:那么别人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读,阿长却主动过来问呢?
生:因为她不懂。
第 18 页 共 24 页
师:对,就是因为她不懂这些道理,她过来问是因为看到小孩子
对此如此念念不忘,所以才来问。这说明阿长对“我”如何?
生:非常关心、爱护。
师:而得到这几本书时,“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
来”,说明作者当时所受的感动之深,他急急地翻阅,说明他心情的
欢悦,我想大家对此也有感受。那么这几本书对他的影响是什么呢?
生:在第27小节,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师:对他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
师:他后来收集了许多此类的书,其根源是什么?
生:他得到了《山海经》
师:这部书直至现在还在他的眼前,他还清楚地记得书中的图画。
这是一本印刷、绘图非常粗糙的书,然而也是一部令他终身难忘的书。
在书后的《五猖会》中,他写到父亲让他在去看庙会之前背《鉴略》,
他也说这是一本好书,比《千字文》《百家姓》都有用,可他只记得
前面四句了。这一本如此粗糙的书却令他终身难忘。发生这种变化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阿长保护了孩子的天性。
师:对,这正是作者尊重阿长的根本原因。当阿长询问《山海经》
时,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并不在意。
师:这说明阿长询问《山海经》,根本没有讨好主人的意思,其
第 19 页 共 24 页
根本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孩子好。
师:这种对孩子的保护在前文对阿长的回忆中体现出来了吗?
生:元旦的古怪仪式根本目的是为了孩子。
师:对,橘子是给作者吃的。她将一年的希望与祝福都留给了谁?
生:孩子。
师:她也说了许多迷信的事。但为什么死了人的房子不能进去?
大家知道吗?
生:因为那里不吉利。
师:她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孩子好。小时候,我们常常听大人
说,外面不能出去,有坏人。而阿长就说了长毛的事,其本质上与这
些话有区别吗?
生:没有区别。
师:所以,阿长对孩子怎么样?
生:她特别关心孩子。
师:那么阿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
生:善良。
生:理解孩子。
生:简单、纯朴。
师:对,她睡相难看,即使“我”母亲说了她也不改。这恰恰说
明她是一个非常纯朴的人。而虽然她喜欢“切切察察”,但作者在另
一篇文章中说她“对是对,错是错,从来也不分辨”。她纯朴的个性
第 20 页 共 24 页
可以说非常突出。
作者写阿长,虽然写了自己对她的“不佩服”“不耐烦”,但这
些都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
生:儿童,孩子。
师:那么,作者到底对阿长的情感是什么样的呢?
生:尊敬,怀念。
师:这种尊敬和怀念来源于经历了数十年沧桑变化后的人生积累。
当时的鲁迅,生活颠沛流离,这段生活他在《藤野先生》一课中有着
详细的描述。而这段生活让他更加看清了人世的丑恶,于是他开始回
忆故乡的人和事。因为这里有着最纯朴、最纯真的人性,这正是他在
现实社会中找不到的。于是,他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
《阿长与〈山海经〉》,写了《朝花夕拾》。而在本文中,他对阿长
的尊敬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在最后两个小节被渲染至高·潮。那么请
大家再读一遍这两个小节。请大家通过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表现
出作者的感情。
学生齐读。
师:作者描写阿长,所选取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一些非常琐碎的小事。
师: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琐碎的小事,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情
感,因此才感人至深。这种写法我们在其它地方也能看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篇5
学习目标
第 21 页 共 24 页
1.了解课文围绕已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体会过渡和照应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
(1)在“我”的眼里,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2)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文中又写了另外几件事,这是
否离题?
(3)文中一共写了阿长几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
安排?
(4)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5)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
重点与难点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写散文时要放得开,但是
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得拢。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
住文章的线索,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本文是以
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上决不平铺直叙,
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
时,感情上是“憎恶”她;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
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尽管在
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第 22 页 共 24 页
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
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
消灭了”。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
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
《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
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
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文中详写了三件事。阿长让“我”过
元旦时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讲阿长的故事时说到
她的作用,令“我”惊异“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阿长买《山海
经》,更使“我”相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以其“深不可测”
的神秘影响了“我”,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同样,“我”渴
慕《山海经》也是因为书的内容不同一般,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厖 ”其神秘怪异的内容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阿长
与《山海经》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
知、神秘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之内的。
3.简析过渡与照应在本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是连接段落、
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
的起讫都要安排过渡。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
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
第 23 页 共 24 页
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等。
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这些过渡使文章能
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照应,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
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
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
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位低
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
前后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
第 24 页 共 24 页
本文发布于:2023-11-02 08:11: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8839202038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