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
争议的人物。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
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世人以
无限的思索和追仰。研究他的一生对于了解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
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
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卒于1942年秋,浙江平息
人。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
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
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
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是中国
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用他
第一阶段是从15岁到26岁(1894-1905)这十年,包括他
在天津求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社”,考入南洋公学等求知历
程。这是他比较系统接受儒学经典,吸纳“新学”,全方位开发
智慧的十年。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他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十年。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偾世
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如写于1901年的《辛丑北征泪墨》,
五律《透风愁不成寐》等。这一时期的李叔同积极用世,奋发有
为。
公元1905年,李叔同的生母王夫人在上海病逝。李叔
同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于是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他
人生第二阶段的追求。这一阶段包括他在日本东京留学六年,回
国后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即从26岁到39岁
(1905-1918)的13年间。这是他生命最辉煌的时期,
也是他艺术创造的颠峰时期。他的许多的艺术作品,无论诗歌、
音乐、美术、书法还是金石等大都创作于此时。在日本留学时,
他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教育。在审美思维和人生追求上他渐
趋务实,一扫过去以“修身、齐家”为目标的“以学致仕”的儒
学体系,逐渐确立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的
理想取向。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在艺术上突飞猛进的一个阶段。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突然抛弃俗世功名,离开娇
妻爱子前往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时年39岁。从此进入了他人
生的第三个阶段。出家后的李叔同,断绝尘缘,超然物外,耳闻
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完全过起了一种闲云野鹤似的宗教生
活。24年后,也就是距他63岁生日还差10天的时候,李叔
同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坐化后,遗骸分在泉
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寺两处建舍利塔,供僧俗瞻仰礼拜。
李叔同临终前书“悲欣交集”四字以为绝笔。且预作遗书、遗偈
数篇,于弥留之际分发示友。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廊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
圆。”
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其生其死都
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已设计好了的,又仿佛
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出韵味的时候,便匆匆
卸装收场,留下遗憾万千。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其一
界至今仍存有争议。这更体现他的一生变的如真如幻,扑朔迷离。
今天笔者斗胆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纵观李叔同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李叔同一生都在求真、求
善、求美,一生都在进行心灵和精神的探险。李叔同的文化知识
结构,大抵上由三大块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二
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这三种文化叠加一身,互
相渗透、浸染、碰撞,构成了他文化结构的复杂性。这种特殊的
文化心理,使他一开始就不像梁启超、蔡元培那样对文化建设有
什么宏图大略,他更多的是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笔者
认为,李叔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传统的中国文人,即使是他后来
出家当了和尚,也是一个“儒僧”。他前半生积极入世,追求艺
术。心系苍生,胸存忧患,情牵社稷,意蕴国事。李叔同一生爱
国,曾写下了《祖国颂》,《我的国》,《大中华》等主题鲜明、
感情充沛的歌曲,不仅流行于当时,而且传留于后世。孙中山辛
亥革命成功的时候,他亲谱一曲慷慨激昂的《满江红》,以志庆
喜: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
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柯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骨。尽大江东去,余情环绕。魂
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是不能选择他所出生的时代,李叔同皆然。他在“理想”碰壁之
后,便开始消极避世。这由他的诗句:“将军已老圆圆死,都在
书生倦眼中。”便可以看出。既然他在现实中无法“直立”因而
便退到艺术和宗教的殿堂。不光李书同,几乎所有中国的失志文
人都是这样。李叔同的出家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文人。最是文人不
自由。历史上类似于李叔同的不乏其人,刘勰、屈大均、王国
维„„文化铸造心态。李叔同的殉道精神,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爱
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旧时代的生动写照。
但李叔同的出家并不同于一般和尚,因为他仍然是积极的。
他虽然痴迷于宗教但一心向真、向善。他在出家后诸艺俱疏,唯
有书法割舍不下。他将佛法禅心融入笔下,形成了清净似水、恬
淡自如的独特个性。他所写的:“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
但观诸法空无我等作品无不充满了智慧、忧思和悲悯。书法是心
灵的迹化。出世后的李叔同说法传经,普渡芸芸众生。可谓用心
至善。我曾看见过一张李叔同晚年的照片,他那慈祥、宽容、无
所不包的面容写满了对尘世生灵的悲悯、爱和呵护。那完全是一
张大师的面容。李叔同的出家绝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恰恰是一辈
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
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
‘人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的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
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多方
面的天才,便是迁居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
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
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我与弘一法师”,见《李叔同——
弘一法师纪念集》第106-10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
0年10月出版)。可见,无论是早年的艺术还是晚年的宗教,
从本质上讲李叔同都是在追求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
一句话,李叔同是大师。而真正的大师无不具有爱和善的天性,
无不具有博大、宽容、悲悯的情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的文学艺术与音艺术足以与中国乃至全世界同类艺
术之最比肩。李叔同在日本最早接受了西洋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形
式,回国后,他在杭州一师教学,率先开设人体写生课,开辟了
中国近代教育史之先河。在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李叔同影响和
培育了一大批艺术家,如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等。与此同时,
他的书法、绘画、篆刻、诗词、教育专著亦精品纷呈,其中任意
一项所取得的成就都令人叹为观止。就在李叔同不断走向人生颠
峰,就在人们期望他再创奇迹的时候,他却毅然诀别了深爱他的
二位妻子和子女,剃度出家了。谈到这里,李叔同典型的“无—
有—无”的生活追求更贴近了,我们不妨将弘一弟子丰子恺阐释
其师出家的人生三阶层之说摘录其下,或许能启示后人:“他怎
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的呢?当时人都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
刺激,忽然遁入空门了,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
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
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
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
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
锦衣玉食,尊容富贵,孝子贤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
生观。抱着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于(或
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了二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
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形容,把全心寄
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
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
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
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
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认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
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
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就是宗教徒。
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作得彻底„„”
本文发布于:2023-11-02 06:17: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877066791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弘一法师李叔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弘一法师李叔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