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

更新时间:2023-11-02 06:17:24 阅读: 评论:0

心中的力量-表叔

中国古代音乐史
2023年11月2日发(作者:冬至的祝福)

中国古代音乐史

1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将中国音乐文明推到了八

九千年前。可以吹奏完整的六声或七声音阶,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音高观念和

音阶规律的认识。

2原始乐舞:音乐的早期形态是歌唱、舞蹈、奏乐的“歌、舞、乐”三位一体

的乐舞形态,是野蛮时代人类所共有的文化现象,持续了很久。

3 原始乐舞主要分类:

弹歌:反映远古时期狩猎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云门》:黄帝时崇拜云图的乐舞;

《咸池》:尧时崇拜水鱼图腾,祈求五谷丰收;

《箫韶》:舜时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多段体乐舞,内容丰富,优美抒情,

孔子给予“尽善尽美”的评价。

4 原始社会乐器的分类:

敲击乐器:鼓、陶钟、石磬。

吹管乐器:骨笛、骨哨、陶埙(商代后五个孔)

5甲骨文:商朝纳入信史时代,甲骨文的记录内容广泛,反映了商代政治、经

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还有乐舞和乐器的记载。

6侈乐:夏商时期的音乐规模巨大,史称“侈乐”。是一种新音乐,使用了超出

人们习惯听觉范围的、扩大了音域的乐器,扩展了表现力。

7商代巫乐:商代的祭祀活动频繁。在祭祀中,娱神的歌舞是重要的仪典之一。

特征:酣歌狂舞,漫无节制。华丽多姿,热闹非凡。不仅娱神,也娱人。

8商代淫乐:内容荒诞污秽,形式华丽,漫无节制,是一种供奴隶主贵族尽情

享乐的没落阶级的音乐。

9雅乐体系: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雅乐是一种

有一定程式规范的乐舞形式,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符合阶级统治的审美

理想,起到维护奴隶制社会秩序的作用。雅乐强调教育意义,配合道德方面

的宣导,以和平中正为原则,以庄重肃穆为标准,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及其子

弟受到伦理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以影响身历

其境者。

雅乐的最高典范:“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会的六部

乐舞:

《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

《大咸》-尧-祭地神

《九韶》-舜-祭四望

《大夏》-禹-祭山川

《大濩》-商-祭先仳

《大武》-周-祭先祖

10乐官制度:周朝有乐官“采诗”制度,乐官还担任诵诗讽谏的职能。

音乐机构分行政、教学和表演。

音乐教育是乐官活动的核心,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是音乐思想、

演唱和舞蹈,学习是有严格进度程序的,教育目的在于巩固周朝的阶级统治,

防止奴隶的反抗。

11八音:周代的“八音”是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而产生的乐器分类法,标志着

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分类举例:

金:钟;石:磬;土:埙;革:土鼓;丝:琴;木:柷;匏:笙、竽;竹:

箫;

12乐县制度:周朝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统治,实行分封,形成一种以血

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在音乐上就是“乐县制度”,明确规定什么样等

级的人享受什么样规格的音乐,不能随意破坏。乐队规模:“天子用八,诸

侯用六,大夫四,士二”。乐队排列及使用:宫四面,轩三面,判二面,特

一面。

13郑卫之音:是一种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格的热情奔放、生动活泼的民间

音乐。优美抒情,色彩华丽,富于浪漫气息。

14孔子对古代文化的贡献:孔子,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他

整理周代文化典籍,为保存古代文化精华做了贡献,《诗》《书》《礼》《乐》

成为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教科书,开创儒家学派,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奠定了

基础。他首创的私学重视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

“礼”是他音乐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又提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

俗,莫善于乐”,反映用音乐来改造社会风气的意图。

15《诗经》春秋时代,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有305篇,亦称“诗三百”

采集了由西周初期至春秋末期各国的音乐作品,可诵,可奏,可歌,可舞。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是江汉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民歌,情歌占大

比重。“国风”是诗经的精华,直接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感情、智慧和天才;

“雅”分“大雅”和“小雅”,贵族创作的;

“颂”是祭祀寺庙祖先的乐舞。

现存的诗经曲谱出自宋、元、明、清四代。

16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它是按振动体

长度来计算的。《管子》的律学计算仅止于五律,构成五声音阶。(黄钟、大

吕代表中国音乐)

17曾候乙墓: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曾候乙墓,使人目睹战国时宫廷音

乐的奢侈豪华和钟磬乐的发展。

曾候乙钟全套编钟65件,分三层挂在钟架上,总重量2567公斤,每个甬钟

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全套编磬32件,分列四组。

这套曾候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基调和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

备,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还有不同形制的鼓、瑟、笙、排箫、

篪,两千四百年前规模宏大的地下音乐厅。

曾候乙钟刻有2828字错金铭文,记载当时各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

名的对照情况,说明十二律的律名体系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存在。

曾候乙钟是目前古代编制最大的一套编钟,不仅标志着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

高度发展,而且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有着重大意义。

18《成相篇》是一篇唱词,均为长句结构,是我国最早的、以“相”作为伴奏

乐器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推行开明的

政治。

17楚辞: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文学家加工

后形成的音乐形式。是以楚国历史、风俗、音乐、方言进行创作的、有着独

特文化传统和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

《九歌》是民间祭歌,共11首,组歌形式,最能体现“楚辞”特色。是一

部多神崇拜的大型祭祀乐舞,热情奔放,它植根于楚国民间音乐的土壤,

楚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强烈宗教、民族、地方的鲜明风格。

18“乱”一个音乐术语,作为热闹非凡使用。即结束全曲的乐段,乐曲的高潮

所在。

19“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历史性变革时期,因此形成“百家争

鸣”局面,围绕音乐的社会作用展开争论,代表派别:儒家、墨家、老庄。

儒家:孔子,充分肯定了音乐对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音乐

思想的核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礼乐功能放在第一位;孟子,

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荀子,是先秦学术的集大成者,对儒家音乐思想有系

统总结的意义。

墨家:墨子,主张“非乐”。认为音乐是有害无益的活动。他代表了当时小

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认为音乐是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表现,不仅劳民伤

财,多了还要亡国。

道家(老庄):既“倡乐”又“非乐”,代表了没落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

老子,字聃,春秋时期哲学家。音乐思想:否定人为音乐。音乐观:大音希

声。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在音乐审美观点上提倡自然天成,崇尚自然朴

素。

20《乐记》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

专门性著作。核心内容:系统的阐述了儒家的音乐思想。论述范围:音乐的

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

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创作过程。意义:为中国音乐美学史做了巨大

贡献,但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把其视为教化的手段、

政治的工具。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它对音乐所做的系统而

深刻的论述在国内外都有深远意义。

21汉代乐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建于秦朝,扩建于汉武帝。乐

府的主要任务:采集民间歌谣,还有加工配乐,创作填词,创作改调,研究

乐理,演唱演奏。乐府的设立促进民间音乐的发展。虽然主观上是为了适应

统治阶级宫廷享乐的需要,但客观上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

22李延年:协律都尉,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汉武帝时的乐府领导人,是

我国两千年前的“阉人歌手”擅长作曲,善于吸收外来音乐进行音乐创作。

23相和歌: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包括清唱的“徒歌”,一人唱三人

和的“但歌”。特点: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最高发展形式:多段体的大

型乐舞,叫相和大曲。是歌、舞、乐并用,有复杂结构形式的作品,包括“艳”

“曲”“解”“趋”四部分,是综合性艺术。

24 清商曲:是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清商乐是北方和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

称,主要成分是南方民间音乐。

25 《广陵散》是我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至晚在汉末出现。描写战国时聂政

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后自杀的悲壮故事。现存的《广陵散》最早见于明

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共有45个乐段。此曲旋律慷慨激昂,它声势夺人的

音调一直为封建时代的道学家们所咒骂,是现存琴曲中唯一具有战斗气氛的

乐曲。

26 《琴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古代琴曲内容的著作。东汉蔡邕编写。

27《胡笳十八拍》是一部极其动人的琴歌,东汉蔡琰词、曲。以感人的音调诉

说他一生的痛苦遭遇,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对祖国乡土的思念

和不忍亲人分离的感情。具有抒情气息,汉蒙音调糅合,音乐形象鲜明。没

有拖腔,与古代歌曲的一字一音风格相符,音乐与歌词珠联璧合。

28魏晋时期文人音乐家:

阮籍:三国时文学家、音乐家。他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斗争的恐怖岁月,

因此常常醉酒佯狂。编写琴曲《酒狂》,载于《神奇秘谱》。乐曲手法简练,

形象丰满,思想深刻,是文人高度文化修养在音乐中的体现。

嵇康:三国时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为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弹奏

《广陵散》最负盛名。音乐论著:《琴赋》和《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

体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围绕着中心“声到底有没有哀乐”“秦客”“东

野主人”展开了八次辩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声无哀乐。提出“心

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感情是主观存在的,两者无因

果关系。肯定了音乐的娱乐、美感作用,否定了音乐的教化、道德作用。目

的:力图脱离神秘主义音乐思想的束缚。《声无哀乐论》涉及音乐的本质、

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与西方19世纪音乐家爱

德华·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论著《论音乐的美》相似,在世界音乐美学史占

有重要地位。

古代文人音乐家共同点:1.有很高音乐天赋,但不以其为职业;2.多数擅长

弹琴;3.有的兼及音乐创作和理论著作;4.是音乐世家;5.具有忧国忧民的

情操。

29“京房十六律”京房,西汉律学家。

“管口校正”荀勖,西晋乐律学家,做出较精确的律管。

“新律”何承天,不同意京房采用加律的方法来解决音差问题,主张在十

二律内部加以调整。

30《碣石调·幽兰》目前最古老的曲谱,唐人手抄本。谱前有序,南朝丘明传

谱。是一首用文字记谱法保存下来的古代琴曲。“碣石调”是曲调形式,“幽

兰”是乐曲表现内容。

31苏祗婆:南北朝时西域音乐家,龟兹人。擅长演奏龟兹琵琶,精通龟兹音乐

“五旦七调”的宫调理论。南北朝时,西域音乐和汉族音乐融合,到盛唐时

形成一种富有新颖时代风格的音乐。

32“大面”又称“代面”。是北齐一种戴面具表演的歌舞形式,对后来戏曲中

脸谱勾绘的演化有重要影响。

33《踏谣娘》歌舞戏,产生于北齐,是歌舞戏中最著名的作品。

34“均”指一个音列的定位。以何律为宫的音阶称何均,黄钟为宫称黄钟均,

代表黄钟宫的七音。

35燕乐:又作宴乐,是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36唐代的“宫廷燕乐”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音乐

文化获得辉煌成就,以歌舞大曲为主体的宫廷燕乐(亦称琵琶乐)高度发展。

这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上,也承袭了隋代音乐体制的基础。燕乐

的发展取决于统治阶级决策人物豁达大度、兼收并蓄的指导思想。唐代的九、

十部乐已加入创作的成分,显示出向坐、立部伎过渡的痕迹。唐代的多部伎

中,西域各族歌舞占很大比重。宫廷燕乐的兴盛,也是我国古代善于吸收各

民族音乐文化成果的证明。

37唐代的“立部伎”和“坐部伎”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

坐部伎。区分是以演出形式为首要标志。

“立部伎”规模大、人数多,场面宏伟、气势磅礴;

“坐部伎”优雅抒情细腻,注重个人技巧。

“二部伎”规模大。唐代的宫廷音乐以艺术质量作为高低等级的制度。雅乐

地位最低。

38《破阵乐》原名《秦王破阵乐》。一部歌舞作品,具有“发扬蹈厉,声韵慷

慨”的风格特色。

39唐代大曲:亦称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

大型歌舞音乐。最有名《霓裳羽衣舞》,亦称《霓裳羽衣曲》,唐玄宗所创。

具有浓厚西域佛教成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霓裳羽衣曲》早已失传,后

来宋代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为之填词,流传至今。

40唐代法曲:以器乐演奏为主的纯音乐形式,有部分歌唱。并在它的曲调和所

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清乐系统,比较优雅。

41唐朝的音乐机构:有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

政府管辖:太常寺,掌管礼乐。有“大乐署”和“鼓吹署”。前者兼管雅乐

和燕乐及对艺人的训练考核,要求标准极高;后者管理仪仗队的鼓吹乐和部

分宫廷活动。

宫廷管辖:有“教坊”和“梨园”。前者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后者

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的机构,教习法曲为主。

42《阳关三叠》根据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演唱时将某些诗句

再三叠唱,故称之。现存的《阳关三叠》有33个版本,在琴歌的形式中保

存下来。

43《梅花三弄》最早是笛曲,东晋桓伊所作。随后,琴曲《梅花三弄》共有十

段,分两大部分,主要采用循环再现手法,描绘梅花静动两种状态的形象。

44《离骚》是晚唐琴人陈康士根据屈原的长诗而作的大型琴曲。最早见于《神

奇秘谱》,把屈原的一生写进去,抒情气息浓郁。

45唐代说唱音乐:“变文”,俗讲之话本。是我国说唱音乐的奇葩,是随着佛教

自印度传入我国后形成的一种说唱形式。内容包括世俗性题材,有历史传说、

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形式与韵文散文相近。

46唐代音乐专著:

《乐书要录》:是一部乐律理论专著。文辞简约,类似后世的通俗读物。

《教坊记》:崔令钦著。记述教坊的起源、制度和佚闻。对唐代音乐、舞蹈、

歌舞戏、杂技等都提供了资料。

《羯鼓录》:关于羯鼓的专著。

《乐府杂录》:段安节著。以音乐为主,并涉及歌舞、杂技。

47唐代燕乐二十八调:八十四调理论最早是隋代万宝常、郑译提出。十二律旋

相为宫和七声旋相为调,是理论上可得八十四调。唐朝期间的实际音乐中,

没有用全八十四调的时候。唐燕乐常用二十八个宫调,亦称俗乐二十八调。

48曲子词:又称长短句。“曲子”是曲调,“词”即歌词。多数是先有曲调,后

创歌词。是音乐和文学高度结合的艺术。西域音乐的大量传入为之提供了无

尽的音乐源泉。音乐成分:传统古曲、外来乐曲、民间曲调和自度新曲。不

同的曲调有各自的名称。按某一词牌的曲调填词即可演唱。同一词牌也可有

不同体的变化。

49姜夔的自度曲:姜夔生于官宦家庭,年少就在文坛显露头角。他多才多艺,

却得不到南宋统治者的任用,一生未做官。在四处漂泊期间大量作诗词,

发对国家危难的关切和人生悲苦的感慨。著有《白石道人诗集》。他的自度

曲突破了“倚声填词”,是先成文辞,后谱曲。音乐特点:在音阶音律方面

兼收并用古音阶、新音阶、燕乐音阶,强调运用七声音阶的变宫、变徵;曲

式结构频繁运用大跳、连续性音阶式进行和琶音式进行。

50宋代“瓦舍”和“勾栏”

“瓦舍”:亦称“瓦市、瓦子”。是宋代大型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

“勾栏”:亦称“构栏”。是百戏杂剧的演出场所。

51宋代“杂剧”和“南戏”

“杂剧”:宋代杂剧包括“艳段”和“正杂剧”。前者是短小独立段落,作为

剧情开端;后者是正戏,表演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音乐部分常采自歌舞大

曲和民间曲调,与说白交替出现,有较强现实意义。

“南戏”:也叫“戏文”。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是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吸收宋杂剧和其他音乐形式的成分。南戏作品敢

于面向现实,揭露抨击社会丑象,反映民间呼声,有较强战斗性。表演形式:

自由,采用一人独唱、二人对唱和数人合唱,没有严格限制宫调的运用;结

构形式:可长可短,保留了民间戏曲色彩。

52宋代说唱音乐:

鼓子词:一种说白和歌唱的艺术形式,产生于北宋。音乐特点:通篇只用一

个词调反复演唱。

唱赚:一种用鼓、板和笛伴奏,以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的说唱艺术。

诸宫调:大型说唱形式。由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演唱。音乐特点:多调

性。适合表现更复杂的社会内容。创始人:孔三传。

53《潇湘水云》宋代是我国古琴艺术显著发展的时期。浙派具有质朴而不粗野、

细腻而不呆板的特色,代表作品《潇湘水云》,最早载于《神奇秘谱》,作者

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描写作者泛舟于潇湘两水汇合处,想眺望九嶷

山却被云雾遮住,触景伤情,涌起无比惆怅和愤慨的感情。这是一首结构技

巧复杂的乐曲,富有情绪化,波澜起伏,结构严密,情景交融,有高度思想

性和艺术性。

54十八律:南宋律学家蔡元定提出。十八律是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后,

继续往下生六律而构成的律制。

55宋代音乐论著:

《乐书》:陈旸,是我国古代现存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共二百卷。

《琴史》:朱长文,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家传记

作品。开创了一个集大成的先例。

56元杂剧:元朝,杂剧繁盛。在艺术形式上,它是在宋杂剧基础上的发展,还

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原因:

一、尖锐的社会矛盾及民族文化的交融:元朝统一后,蒙古统治者的阶级压

迫和民族歧视。

二、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高度繁荣的城市经济为元杂剧提供了物质条件。

市民的渴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作家熟悉社会生活:元杂剧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广,题材多,不少文人投

身创作,接近人民、熟悉生活、冲破传统观念、提出社会问题,具有较高创

作技巧。

关汉卿,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杂剧的奠基人。写了60多种杂剧,《窦

娥冤》《救风尘》。他的作品表现反对贪官污吏、同情下层妇女苦难遭遇的

思想。

57元杂剧的结构:有一套严格体制。以折为单位,一般每剧四折,短小精炼、

结构严密。

演出形式:由“曲”“宾百”和“科”三者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宾百是语

言部分。科是做工部分,即动作。已形成角色分工体制,由不同角色扮演剧

中不同人物。

音乐特点:“一宫到底”,音乐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运用曲

牌及其变体以及转调。元杂剧的音乐继承唐宋传统,既包含唐宋大曲等歌舞

因素,也包含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因素。

音乐形式:常由七声音阶构成,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进

促,节拍较快,具有雄健刚劲的风格。

58元代南戏:

演出形式:以人物上、下场为界限,分成若干段,每场可长可短,较自由。

音乐结构:结合剧情发展而合理安排一套曲牌。

音乐成分:是歌谣。有随意性和灵活性。吸收各种传统音乐成分,并保持原

有特点。

音乐特点:用五声音阶,旋律多为级进,节奏舒缓,柔美缠绵,以清唱为主。

宫调和节奏保持民间音乐即兴灵活的特点,演唱形式多样化。

随着南北戏曲音乐的交流,南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南北合套”。特点:

北曲南曲各一支,依次更替。

59元代散曲:按照曲调填词,有新音乐风格和语言特色。包括“小令”和“套

数”

小令,是单个的只曲;套数,一种更为复杂的结构形式。把同一宫调许多只

曲联成一套大型的曲式。语言特色:通俗化,大量使用口语。质朴自然,有

鲜明的民间风格和地方色彩。使用衬字。表演形式:清唱。

60《海青拿天鹅》我国最古老的琵琶套曲。最早谱本是北京智化寺保存的手抄

本。描写了海青捕捉天鹅时搏斗的情景,具有风趣、紧张、刺激的音乐情绪。

共十八段。是一首标题性的琵琶乐曲,有鲜明的主题和完整的结构,在创作

和演奏技法上有很高艺术性。

61《唱论》元代,燕南芝庵著。是我国最早一部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所

述问题丰富,旦文字过于简略,有的地方较晦涩。

62《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著。全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北曲得韵谱;后

一部分是正语作词起例。这是第一次将中原语音系统化的韵谱,为杂剧作词

和唱曲提供了语音规范,对后来音韵学的研究和歌曲创作方面有很大影响。

63明清的民歌:一般比较简练,曲式上多由四句构成。也出现大型曲式,《山

门六喜》

64明清的小曲:是民歌的进一步发展,乐器伴奏,加入过门,艺术化了民歌。

杨荫浏归纳其艺术形式:1.一曲变体;2.前后部分分开运用;3.一曲重叠运

用;4.多曲联成一套;5.曲间加说白;6.曲间加帮腔。

65兄弟民族的歌舞音乐:

木卡姆:新疆维吾尔族的古典音乐,由声乐、器乐、舞蹈组成的大型套曲。

按地区分有“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结构上,南疆木卡姆最大最

完整,有三部分组成。

囊玛:藏族的古典歌舞音乐,兴起于17世纪。结构上,有引子、歌曲和舞

曲三部分。引子由器乐演奏,歌曲有抒情性,舞曲活跃奔放。它的歌词内容

多反映爱情生活。

66明清说唱音乐:主要有“弹词”“鼓词”和“牌子曲”

弹词:流行于我国南方。由宋代的“陶真”发展而来。影响最大的苏州弹词,

语言分“土音”“国音(北京话演唱)伴奏多用琵琶和三弦。坐唱形式,

自弹自唱。唱腔有俞调、陈调和马调。俞调婉转优美;陈调苍凉粗犷;马调

质朴雄健,对后世弹词唱腔的发展有影响。

鼓词:流行于北方。演员边唱边击鼓,掌握节奏。“京韵大鼓”起源河北保

定一带。演唱上,以京音代替其方言,借鉴京剧发音吐字的方法,吸收京剧

和其他艺术唱腔。由鼓、板、三弦和四胡伴奏。京韵大鼓表演家,刘宝全。

67明清戏曲“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

68昆山腔:亦称昆腔,昆曲。产生于周庄。魏良辅改革后的昆腔,曲调细腻婉

转,轻柔舒缓,称“水磨腔”。音乐伴奏方面,把弦索、箫管和鼓板三类乐

器结合,集南北之所长,创立了一个规模完整的伴奏乐队。梁鱼辰的《浣纱

记》对昆腔的传播起推动作用。

69昆曲著名作品:

《牡丹亭》,能够根据内容的需要对传统曲牌进行灵活处理,以表现不同人物

性格。音调上吸收“海盐腔”的风格。《长生殿》,洪晟;《桃花扇》,孔尚任。

70“乱弹”诸腔:

梆子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首创剧种。以一个基本曲调为基础,作各种节

奏、速度的板式变化。表现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戏曲中的矛盾冲突。音乐风格:

粗犷激昂。

皮黄腔:是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的结合。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产生于江西

一带。一北一南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腔系统。音乐风格:西皮

跳跃快活;二黄缓慢凝重,二者形成对比。

71明清古琴艺术:

浙派:徐诜。

虞山派:严徵,在艺术上追求“清、微、淡、远”的风格;徐上瀛,《溪山

琴况》,是关于七弦琴表演艺术的美学论著。包括二十四况,“况”即古琴音

况和意况,提出“音与意合”,强调“清和淡雅”的风格,系统论述古琴演

奏技巧及意境。

广陵派:徐常遇,《五知斋琴谱》

72明清器乐合奏艺术:

西安鼓乐:流行于西安的大型器乐演奏形式,历史追溯到唐宋时期。分僧、

道、俗三流派,各流派演奏形式一致,分坐乐与行乐。

73《乐律全书》朱载堉著,一部综合性巨著,涉及律学、乐学、舞学、历学、

算学等学科。

74十二平均律:见于朱载堉《律吕精义》,亦称新法密律。解决了我国律学史

上长期不能解决黄钟还原的难题。十二平均律是各相邻律频率比都相等的一

种律制。意义: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的意义重大,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

科学价值,反映我国明代在世界律学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75明清重要曲谱:

《神奇秘谱》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明代朱权辑。每首乐曲前有详解,

说明琴曲内容及其源流演变,为后世沿用。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全书82卷,共有2094个曲牌,是研究南北曲音

乐的丰富参考资料。

《弦索备考》亦称《弦索十三套》我国第一部器乐合奏乐谱。清代,荣斋,

1814年著。所用乐器为琵琶、三弦、筝、胡琴等。

月的成语开头-2022年情人节

中国古代音乐史

本文发布于:2023-11-02 06:17: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877044269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古代音乐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古代音乐史.pdf

标签:聂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