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更新时间:2023-11-02 05:47:28 阅读: 评论:0

栏杆拍遍-我改变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2023年11月2日发(作者:清明节放假通知)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

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

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

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

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

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开头一段是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

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

字,更不敢说“不”“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

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这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

人。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

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

为据,无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必然会使“秦王不悦”

这时,唐雎出场,“使于秦”,系国家人民的命运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窝,令读者不能不

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

三个回合。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本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

会见时的对话。

进而体会秦王与唐雎的语言,其意趣和从前也迥然不同。“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

“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

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

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

属威胁。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

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否,

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把

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

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不悦”“怫然怒”

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冲突的后

果而担忧。

第二回合是斗争的高潮,从写作来说是全文重心,因此写得最细最详。“秦王怫然怒”

一句,笼罩全段。一个小国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国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难;作者如何在短短的

文字中把这个场面写出来,写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战国策》的作者有这

本领,而且胜任愉快,把这个场面写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人仿佛亲临其境。这一段作

者分两个层次来写。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称

“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

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

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因而这一层犹如两大浪峰中的一个浪谷。

第二层,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布衣”“天

子”,真是寸步不让。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断然

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先用三个排比句摆

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

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像滚木擂石般对准秦王打过去,以“二人”对“百万”

“五步”“千里”不给他一点喘息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最后唐雎“挺剑而起”

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

作者懂得写好唐雎这段反驳痛斥秦王台词的重要,让他来做这个回合的斗争的主角,

他大段的独白,用排比,用节奏鲜明的短句,让他激昂慷慨地大讲特讲,赋予他狂风扫地的

气势,而秦王已是一败涂地了。秦王的心理活动抽不出笔墨来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

必要写,因为秦王早已被这意外的一击打昏了,他来不及思考一下眼前发生了什么,而结局

已经摆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范而已。明写唐雎,突出了他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虚写秦

王,也更符合这一特定情景。

第三回合写法上反过来了,虚写唐雎,因为唐雎的形象已经完成,再写反而画蛇添足从

“色挠”至于“长跪而谢”“先生坐,何至于此”,这是此时此刻秦王的所言,简直让人难

以相信还是刚才那个秦王干的。秦王先因为自己是大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

后迫于眼前处境,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而且君王的架子并不能

完全放下,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

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

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

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让读者认识得更清楚,这是一种广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达方

法。同样,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衬托在很多种情况下,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把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收到了显著效果。我们先说本文中对比

手法的运用。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

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

着来写两个人物。

例如写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艺术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

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又以安陵君来衬托唐雎。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

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却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

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

使秦国,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

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能一举而战胜之。但反回头说,

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

为表里,相辅相成。

个人简历封皮-廉颇墓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3-11-02 05:47: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8752482037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唐雎不辱使命》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唐雎不辱使命》赏析.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聂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