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
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
典故。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
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苏
秦、张仪、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我们的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罗十二岁拜相。
相对后世论资排辈,熬年头等官做的体制有所启示。
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
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
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
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个箭之仇,
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
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
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
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
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
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协助下重回晋国
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
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
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
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
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
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
交情。
8、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
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
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
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
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
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
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
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
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
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
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
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
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
数的强国之一。
12、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
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
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
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
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3、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
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
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
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
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
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
19、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
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
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
指生活艰辛。
20、常存抱柱信
出自《庄子•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
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
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21、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
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
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
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
《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
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
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22、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
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
岂敢太过度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
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
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但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
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
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23、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
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
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
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
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
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
曾协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
(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
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
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26、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
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
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
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7、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
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
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
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为
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
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后人“操
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28、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
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
护。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
丘奔逃。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29、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
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
的协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
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30、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
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协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
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所以称赞道:
“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
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31、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天运》说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
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
头。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
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姑娘。东施看见西施
皱着眉头,用手接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东施本来没有
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
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
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个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
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李白就有:丑女来效颦,
还家惊四邻。
32、呆若木鸡
《庄子•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
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
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
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
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
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
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庄子用这个故事,愿意是
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
的目的。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则全用
为贬义。
33、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
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
结怨过多而被杀。“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
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34、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捕鱼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
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
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
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庄子在这里以
“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
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
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35、断织(孟母继织)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及《列女传》: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
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
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
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
的织线。孟子孝敬母亲,看到母亲如此生气,既害怕又难过。孟母看到儿子有悔改之意,就
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废弃学业像我剪断布线,一个人要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
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就一事无成。”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后来就
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
36、高山流水
出自于战国时期,郑国列御寇的名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
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琴却只弹出了音符,却少了神韵,少了对音乐透彻理
解,他的老师成连先生于是带他到蓬莱岛去找成连的老师方子春,以便给伯牙指导。伯牙来
到浩瀚的大海,极目无边,波涛绚烂,而树木郁郁葱葱,飞鸟悲号,伯牙顿时心旷神怡,完
全融入了对自然的陶醉之中,音随意转,琴随心动,一首《高山流水》自然的抚于琴上。同
王羲之醉后作《兰亭序》一样,《高山流水》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由作者随性而作,表
达了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和最高的创作水平,堪称绝唱。
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弹得正是
那一首《高山流水》,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
伯牙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
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
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凡伯牙琴声所表达的,樵夫就能感受
到,并发出同样的感叹,伯牙兴奋极了,二人融入了同一个世界,一个只有琴声的高雅世界。
这个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二人成为知己。
后来,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绝,认为子期是唯一能听懂他琴声的人,而现在这唯
一的知己也离开了。于是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最心爱的琴,并终生不抚琴,以谢子期。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遂成千古绝唱!
37、天下无双
出自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
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长平之战,赵国残败,损失惨重。而秦国
在长平之战后不久,就发动了对赵国首都邯郸的攻势,妄图一举拿下邯郸,灭亡赵国。赵国
平原君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军前往救援,但经不住秦王的威胁,命令部队带赵国边境停留
下来。而魏信陵君决意救赵,遂盗得魏王兵符,杀死魏军首领,自己带领大军救援赵国,经
过殊死战斗,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在胜利之后,因为盗兵符,杀大将的原因,
不敢回国,便在赵国住了下来。公子在赵期间,礼贤下士,寻找藏匿在市井之间的能人志士,
与他们结交。平原君甚为不解,故说了上面这句话。
大意是有看不起信陵君的意思,信陵君知道后,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
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
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平原
君门下的门客也大约有一半的跑到信陵君门下去了。总的说来,信陵军是四君子里面最礼贤
下士的一个,也是最善良最具同情心的一个,他领导了山东六国的最后一次合纵伐秦,并取
得胜利。应该说,用“天下无双”来形容他应该是不为过的。
38、高枕无忧
出自《战国策•齐策》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
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冯谖是投奔田文的一个门客,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再三向田文提出丰厚的待遇,
田文都满足了他。他后来担任了替田文向农民收租的任务,但是他却将所有的契约,免去了
农民的负担,为田文在国民中赢得了好的名声,而在田文受到齐王怀疑的时候,田文封地的
民众争相迎接。
而冯谖在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
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
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
《战国策》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因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很多地方
都显得有一定的牵强,其可信性值得怀疑。《战国策•齐策》也是如此,有很多可疑之处,以
上的事件未必没有添油加醋之嫌,具体的就不一一在此辨别了。
39、利令智昏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在文末的评述中说:“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
君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长平一战之前,秦攻打韩,韩国的一部
分土地与韩国本土失去了联系,这一块地就是上党地区,韩国便把它割让给秦国,以求苟且。
但是上党的军民痛恨秦国,他们在冯亭的带领下要求向赵投降。
在赵国内部,关于是否接受冯亭的投降起了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
秦国的恼怒,到时候,秦必定大举来攻打,这是赵国不愿意看到的。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一
部分人则主张,上党地区是咽喉要地,且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赵国最终
接受了上党的投降,并由此引发了战国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战争的结果就不用说了,
大家都知道。
40、兵不厌诈
出自《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春秋时
期,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因为后继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个中华大地,一个新的
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晋都是有力的争夺者。
这个时候,楚国与晋国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楚欲称霸必须向北进,而晋又如何肯向楚
国低头。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虽然不失为一个二等强国,但也绝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国
的对手,宋向晋求救。这个时候,晋国出了个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争夺中败下了阵来,无
奈之余。晋国并未派出大军与楚国正面交锋,而是攻打了楚国的附庸国曹和卫。楚国于是派
并前来与晋决战,战争初期,楚占据上风,晋却使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齐皆助晋国。
此时,楚成王见局势对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军主将子玉一心与晋决战,于是带领部
队前来与晋军交战。
晋文公重耳当初争夺王位失利,被迫离开晋国落难他国的时候,一些小国却并不礼遇他,
而楚王却给了盛情款待了他。楚王问重耳,如果他日你当上晋国国君,如何报答我?重耳恭敬
的回答: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于此时),再与您交
战。
晋国面队来势汹汹的楚军,就主动的退后了三舍的距离,到达城濮。晋军的主动后退起
到了诱敌深入(这个词的典故应该是出自于毛泽东,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目的,也履行了当
初重耳的诺言,可谓一石二鸟,得了便宜还卖了乖。最终,晋在城濮大胜了楚军,战争的过
程就不必讲了,大家都清楚。楚国完败,子玉继承了楚军主将在战败后自杀的传统,但也不
能用“惨”字来形容楚国,毕竟楚军主力还在,并未太多的伤及筋骨。这一战确立了晋的霸
主地位,楚国也并未完全退出霸主的争夺,但秦晋在此一段时间内成为争霸的主角。
“兵不厌诈”近乎完美的表现在了整个大战过程中,这也是晋国的优良传统,也是“诈”
的最完美最忠实的执行者,秦楚等国常常是其玩弄的对象,例如赵盾先迎秦军,以立襄公弟,
后反悔,不迎接不说,反而派并攻打护送的秦军。晋之后,秦国人优良的学习传统得到了发
挥,也在“诈”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骗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谓学有所成;而楚国
在“诈”字上自然比不上前两位了,吃亏当然也就是不计其数了。
41、马首是瞻
出自于:《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春秋时期,晋国作为中原大国,处于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国如要称霸,必须
要过晋国这一关,反之,如果晋国要确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须击败其他的挑战者。所以,秦、
楚都与晋国发生过多次的大规模战争,总的来说,各有胜负,任何一方都没有确立绝对的优
势。
在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时候,晋国率领着其鲁、齐、宋、卫、曹、莒、邾、
滕、薛、杞、小邾及郑等附庸国向秦国发动进攻,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阳的附近。秦军的顽强
的拒绝求和,并在泾水上下毒,联军伤亡不少。联军统帅荀偃于是下令:“鸡鸣而驾,塞井
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就是说:“鸡鸣套车,填塞水井,铲平土灶,看着我马头的方向
前进”。但是联军并不是团结一气,各国军队只是拼凑起来的,并不齐心。栾黡首先就违抗
命令,带领下军回国了。荀偃没有办法,也就只好下令诸侯军队全部撤离了秦国。总的来说,
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团结一致,共同对秦军发动致命一击的决心,无奈,诸侯军队各怀鬼胎,
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办,失败是必然的结果了。
本文发布于:2023-11-02 05:0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8729092037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