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医节医学试题
2017年中国国医节医学试题
为了纪念抗争的胜利,弘扬中医中药,保障人类健康,医学界人
士将每年的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搜索整
理的2017年中国国医节医学试题,欢迎大家阅读!
1.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保健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P2)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转向熟食,熟食使肉类中的营养
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使人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的营养增加,提
高了人类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火还可以取暖御寒,改善人类的生活
居住环境,减少因久居寒冷潮湿的洞穴引发的疾病;火的使用还是一些
原始治疗方法。
2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并用于疾病治疗的?
(P6)原始人类在采集各种野果、种子或挖取植物根茎来获取更多
食物中,往往会误食某些植物而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死亡等意
外情况,有时也会因食用了某些植物使身体原有的痛楚不适减轻甚至
消失;或同食一种植物,因摄入量的多少而出现不同效果,从而逐渐认
识了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趋利避害。
3.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人类的繁衍的影响如何?
(P4)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
减少了因近亲婚配导致的遗传疾病,非常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
和健康繁衍。
4.应该怎样看待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P10)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出医学起源的内涵,但似乎远
未洞悉事物的全貌,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
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为。
第二章 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
1.“六气致病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
(P16)“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①以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为主要病因的观念已经
形成②从阳淫热疾、阴淫寒疾的记载来分析,“阳盛则热,阴虚则寒”
的病理学说已基本确立,并且“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之说与中医学
说风病四肢痛、湿病有腹泻的理论有密切关系③五味、五色、五声的
概念,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及药理学具有启发作用④实物病因开始出现,
鬼神致病之说开始动摇。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是
基于对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3.简述周代医政制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P27)医师为众医之长,负责王室与卿大夫的治疗并掌管国家医药
政令,同时还要负责对应各地出现的疫情,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预防和
治疗。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各有专任。“士”协助医师管
理医政;“府”管理药物;“史”掌管宫廷文书和病案;“徒”供职役使,
看护病人。在宫廷医生的管理措施中还建立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由医
初步构建。在中医古代本草文献发展过程中影响之深远,书中记载的
药物性味、功效、主治及临床用药理论和原则,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
医临证,对人们的医疗保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
某些错误,对后世药物学 发展曾经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5.何以称张仲景为“医圣”?
(P45-50)他少时资质聪慧,尤好医术,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和临床
实践,医术远超其师,在中医学上有卓越贡献,著有《伤寒杂病论》,
这部将祖国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之作,是我国第一部理、
法、方、药具备的医学经典著作,也是我国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
著作之一,其影响也远及海外,故他被后世尊为“医圣”。
3.如何理解炼丹术与制药化学的关系?
炼丹术作为追求长生不老的仙术最终走向了失败,但客观上却促
进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仙丹内服有害,外用于疮疡却有独特疗效,
如红升丹、白降丹,目前仍是中医外科的常用药品。炼丹术对世界科
学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炼丹过程中,炼丹家在世界上最早掌
握了汞、铅等矿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方法,所使用的升华、蒸馏等技术,
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中国炼丹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近代化
学的摇篮。“医药化学源于中国”。
5.简述晋唐时期的中外医学交流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P82~83)朝鲜医药传入我国,《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
《本草拾遗》等都有相关记载。 中国和印度均为世界文明古国,医药
交流频繁,隋唐时期中医学吸收印度医学之长,丰富发展了药物学和
医疗技术。
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中医学与周边各国交流
也日益扩大。一方面中国医学不断向海外传播,对世界医学尤其是日
朝两国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中医学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
知识,极大地促进了自身发展。
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
1.试析宋代医学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社会因素?
(P86~87)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理学思潮兴起;运气学说盛行一时;政
府对医学发展十分重视,设立了较为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建立了国家药局,并颁布了世界最早的国家成药标准;历史上唯一的校
正医术局成立,整理刊行了许多重要医籍,其流传影响至今;宋代加强
文官统治,部分文人进入医学队伍,较大提高了医学队伍的整体水品,
出现了儒医;医学教育、医学理论、临床各科、本草方药等多方面全面
发展;一些杰出的医家和流派出现,突出代表为金元医家,起革新思想
和学术创新影响深远。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颁行对医学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P104)《局方》在宋金两朝流传广泛,具有权威性,是官方进行
药事管理必须遵循的准则。不仅一家具备,一般百姓也多备置,以便
遇到病疫时,寻方检药。当时甚至出现了“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
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为俗”的局面。
3.“校正医书局”对古医籍整理刊行所形成的.作用是什么?
(P88)标志宋代校正医术已达高潮,它极大地促进了医药学知识的
继承和交流,为医学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医学传世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但由于宋人对古籍重新编次、补增、改注、删改原文,
也给后人学习、研究、整理古籍留下不少困惑。
4.如何评价宋慈《洗冤集录》的重要价值?
(P115~116)正确鉴别了各种机械性死伤的原因;总结了中毒和解
毒的各种知识;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现场尸体检查法。
该书涉及生理、解剖、病理、药理、毒理、骨科、外科、检验等
多方面的知识,它不仅是宋代以前法医学成就的总结,而且从一个侧
面反应了古代医学发展的水平。数百年来,成为处理死伤狱断案的法
典和依据。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在世界法医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5.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如何?
(P98)这一时期,随着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
医家的出现,以及他们所提出的不同学术观点,极大地丰富了和完善
了中医理论,改变了当时中医“泥古”的倾向,活跃了中医学术气氛。
了新的学术见解,又经历了长期的临证检验,最终成为中医理论的重
要内容,开创了中医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先河,促进了中医理论的研究
和发展,为不同学术流派的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唐代太医署有哪些医学分科?
六、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分为4科,计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
禁科。其中医科又细分为5个专科,计有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
齿和角法。不同专科规定有不同的学制,分别为体疗7年,少小5年,
疮肿5年,耳目口齿4年,角法3年。医学教育的分科与学制都是比
较实际的。
2、《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些重要
论述,构建起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体系,它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 强调整体观念。《内经》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互相联系的整体,
人的心身是统一的,又强调人与天地自然,人与社会是统一的,这种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基本特点之一
⑵ 重视脏腑经络。《内经》所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
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⑶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
理。既用以说明普遍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
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
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李杲论脾胃生理功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李杲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李杲论脾胃生
理功能的主要观点有二个:—是脾胃为元气之本,一是脾胃为升降枢
纽。
所谓脾胃为元气之本,是说人体元气依赖脾胃之气滋养,因元气
是人体健康之本,所以脾胃之气旺盛,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以由生;若
脾胃之气受伤,元气不足,则诸病由此而生。 李氏此说旨在阐明造成
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故治病须从补脾胃入手。所谓脾胃为
升降枢纽,是讲人体清浊之气的升降取决于脾胃。脾胃之气充沛.则清
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其中清阳先升,浊阴后降,升已而降;若脾
胃之气受损,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就会导致只降不升,或只升不降
等两类疾病的发生,其中以只降不升的病变更为多见及严重。 李氏此
说意在强调脾胃升清是主要的。故治疗脾胃病变宜注重升阳。
4.唐代太医署的职能是什么?
唐朝承袭隋制,在京都长安设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
工四部分人员组成,具有医学教育和医疗多重职能。医学教育又分医
学和药学两部。内设太医令、丞、府、史、医监、医正、掌固等管理
行政教务;教授、助教、师、主药、工等从事教学。
论述题
5.《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包括哪些内容,具有什么意义?
强调整体观念,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
的联系性。《内经》的整体观,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
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是强调自
然对人的制约性,所以当外界条件出现超出正常范围的变化时,就会
使人得病。从这一整体观的前提,中医学才提出外感六淫的病因学说。
人不仅受自然的制约,也能适应自然。如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
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更进一步,《内经》还提出了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思想。这就不仅是消极适应自然,而要积
极地驾驭自然。正是基于人能适应自然的认识,《内经》才合理地导
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⑵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内经》指出人体自身是互相联系的整体,
内部脏腑,体表毫毛,五官九窍等,通过经络,互相协调地联系在一
起。脏腑间有特定络属,脏腑在体内各有所主,在体表各有开窍。正
⑶ 人的心身是统一的:《内经》在形神关系方面有极为丰富的论
述。一方面认为形体决定情志精神,“心藏神”、“肝藏魂”。正因
为形决定神,所以脏腑有病时就会出现精神情志的变化。如“肝气虚
则恐,实则怒”,“心有余则笑不休,心不足则悲”。另一方面,精
神情志也会反作用于脏腑机能。如“怒伤肝”、“喜伤心”。再一方
面,因情志之间有规律地互相作用,所以调节情志的太过或不及,就
可使人从病理状态恢复到生理状态。如“喜胜忧”、“悲胜怒”等等。
正是从这一整体观原则,中医学才得出了七情病因学和情志疗法。这
些内容在心理卫生学和精神治疗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炼制药品;后者专论药物炮炙,为后世中药加工处理确立了操作规范。
【2017年中国国医节医学试题】
本文发布于:2023-11-01 15:55: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8253462032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国医节医学试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国医节医学试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