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4节气的民俗风俗[五篇模版]
第一篇:关于24节气的民俗风俗
小雪的由来和其他节气一样,即“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
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一起来看看关于
24节气的民俗风俗,欢迎查阅!
##
小雪谚语民谣
黄河中下游地区流行的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小雪节气期间,
北方各地最低气温多在零下,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黄河中
下游的华北地区正值初雪期,在降水较少的时期,小雪的到来意义非
同小可。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
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山东:“小雪收葱,不
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
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河南:“立
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
砂换土,冻死害虫。”
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的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小雪期间,长江
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
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
并开始积肥。江苏:“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上海、浙江:
“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
迟延。”
华南地区流行的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福建、广东:小雪期间
地里仍有庄稼,有谚语可查。福建当地有:“小雪点青稻”的说法,
青稻指的是晚稻。广东则有:“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里
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
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
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
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
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
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晒鱼干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乌鱼
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
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
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吃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
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
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
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今年农历小雪之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石牌镇的土家
煮雪烹茶观鹤影,一部手机一书童。
梅花影里飞信送,苍茫大地踏歌行。
淡凉空气入肺胸,温馨祝福暖平生。
加强锻炼多放松,天寒地冻要防风。
小雪时节,祝您快乐!
雪花是六瓣的,一瓣开心,一瓣快乐,一瓣健康,一瓣平安,一
瓣幸福,一瓣美丽,小雪到了,愿这六瓣雪花,带给您甜蜜,愿您天
天绽放美丽容颜。
今年小雪不一般,恰逢11.22成双节,爱人的手别放开,爱意暖
暖心甜甜,朋友的情别忘怀,温情关怀放心间。
愿你小雪成双节,幸福快乐万事皆美满。
有人惦记的旅途,不会迷路
有人关怀的岁月,不会孤单
有人祝福的冬天,不会寒冷
愿我的每一个字
都是一朵温暖的火花
融化寒冷的心房
愿我的每一次祝福
都是一种温馨的怀抱
谈到吃大家一定都很喜欢,吉菜是植根于吉林这块黑土地而创立
的一个新菜系,被誉为中国烹饪领域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吉菜是指利
用吉林特产或主产原料,以吉林特有的民族风俗、区域文化和特殊的
工艺,兼收并蓄,发展创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吉菜主要有民
族菜、民俗菜、宫廷菜、山珍菜四大系列,具有“天然、绿色、营养、
健康”的特点,同时又包含吉祥、吉庆、吉利等喜庆之意。1999年吉
林省省长洪虎提出并命名吉菜以来,吉菜已经形成了一批名宴、名菜、
名点、名小吃和名厨、名店。如今吉菜已经香飘四海,名扬八方。在
2001年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上,吉菜以其鲜明的特色,被确定为中国
“新八大菜系”之一。而为什么会推出吉菜的概念,原因有二:其一
因为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各种农业原料非常丰富;其二是长白山
区的菌类、山野菜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应该以吉林省特有的原材料
加以发展。6年来,吉菜餐饮产业发展势头非常不错。2004年餐饮收
入比1999年翻了一倍多,大约达到了160亿元左右。各大餐饮企业
从当初对推出吉菜概念的将信将疑到现在主动热忱地推广开发吉菜,
林的一大亮点,许多风俗与这偏北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跟冰雪有
关的活动丰富多彩:例如“中国·吉林查干湖第四届冰雪捕鱼旅游节”,
就是个着力体现“打造民族旅游精品,展示圣湖冬捕奇观”的宗旨的
活动,集民族、民俗、宗教、地方特色与群众性、参与性于一体。而
2006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暨净月潭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更是我省的又
一大亮点,冰雪节的主题是“冰雪旅游--长春与世界的桥梁”。长春
在制作大量雪雕、冰雕、彩灯等一系列观赏类旅游项目的同时,增设
了大量增群众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还推出一系列体现城市特色的冰
雪项目,五大冰雪景区各具特色,有近万名国内外滑雪爱好者及运动
员参加了近几天举行的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另外中国吉林国际雾凇
冰雪节、白山冰雪旅游节、长白山--雪域长白体验之旅等活动都展示
了我省丰厚、独特的冰雪旅游资源和冬季吉林省的优美景观特色。
在吉林这块黑土地上,吉林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
且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乡土气息浓厚的关东文化。俗语说,一方水
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艺术。吉林省古朴豪放的民风孕良了
古朴豪放的民间艺术。以吉剧、扶余满族新城戏、农安黄龙戏等为代
表的关东戏曲以其特有的风趣泼辣、喜庆红火而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首先是文学创作,吉林文学散发着关东黑土地的气息。早期的吉林文
学包括渤海文学、辽代文学、金代文学和清代文学。现存的渤海文学
主要是诗歌与散文。辽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契丹族的生产生活情景。金
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北方民族独特的游猎文化。清代文学表现了乌拉地
话剧、地方剧、曲艺、歌舞等。地方剧种有“二人转”、吉剧、新城
戏和黄龙戏。“二人转”俗称“蹦蹦”或“棒子戏”,是在东北大秧
歌、东北民歌和莲花落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在吉林省有近200年的
历史,深受群众喜爱。在民间素有“千军万马、台上就俩”,“宁舍
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东北是何等受欢迎。
其主要形式有“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等。吉剧是在
“二人转”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戏曲剧种表演形式,于1959年创建的
新剧种,代表剧目有《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
《一夜皇妃》等。扶余新城戏以满族八角鼓音乐为基调,农安黄龙戏
的地区,勤劳勇敢的吉林省各民族团结合作,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
辉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吉
林省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吉林省共有49个民族。除汉族外,48个少
数民族人口为246.4万人(2000年),其中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
族和锡伯族5个少数民族为世居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98.9%。由于历史上的不断互相交往,形成了各民族既杂居、又聚居
的状况。如朝、满、蒙、回、锡伯等少数民族,既聚居一地或几个地
区,又散居在全省各地。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吉林省在少数民族聚居
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全省有1个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个
自治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和伊通满族自
治县)。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白朝鲜
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4个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地方总面积5.53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5%。除4个民族自治地方外,在少
数民族散居地区,全省还有33个民族乡(镇),其中蒙古族乡10个,
满族乡(镇)10个,朝鲜族乡(镇)7个,回族乡2个,满族朝鲜族乡3个,朝鲜
族满族乡1个,其中有一个乡合并后仍享受民族乡的待遇。在人口较
多的少数民族中,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等
市;蒙古族和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市;满族、回族以
长春、吉林、通化、四平市居多。吉林省少数民族的基本特点:一是
人口多,分布广。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和占人口比例在全国分别排第9
位和第11位。全省9个市(州)都辖自治县或民族乡。二是民族成份
多。三是沿边而居。而吉林文化大抵便是以满族、朝鲜族文化形态为
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同中原汉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
化形态既有东北独特的文化内涵,又有中原地区共性的特点。
吉林省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创造了多彩多姿的民俗
风情,不同民族的饮食、服饰、礼仪等各具特色。而我着重介绍两个
少数民族。首先是朝鲜族,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
国东北3省的朝鲜人。他们定居下来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一个
民族。朝鲜族爱穿素白服,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能歌善舞。延边朝
鲜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9月3日,素以“歌舞之乡”、“足球之
乡”著称于世。首先是服饰,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
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
“白衣同胞”。妇女穿短衣长裙,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色。
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用带子打结、只遮盖
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也叫做“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
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
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裤脚系上丝带。外出时
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然后是民歌、舞蹈、民乐等,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朝鲜
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
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
随着长鼓、洞箫、唢呐乐曲声载歌载舞直到尽兴。
上元节:朝鲜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期
一天,这天,朝鲜放要先到祖坟送灯,然后在堂内烯“属”灯,院内
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还要到河里放灯船。这一天还要吃药饭、
五谷饭,喝聪耳酒。药饭以江米、蜂密为基本原料。掺大枣、栗子、
少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回婚节:在朝鲜族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节”,亦称
“归婚节”,即结婚60周年纪念日。举行回婚节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
件:一是老两口都健在;二是亲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孙子孙女无夭折。
如果亲生子女或孙子孙女中有死亡者,则不能举行回婚节。因此,谁
家能举办回婚节,是种很大的荣耀,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一对老
人穿上年轻时的结婚礼服,相互搀扶着入席,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比
年轻人的婚礼更为热闹隆重。
六一节:“六一”节是国际儿童节,但在延边已演化成新的全民
节日。在延边,人们把“六一”儿童节活动当成一项重大的爱幼活动。
“六一”这一天,往往万人空巷,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涌向公园进行游
制作。做法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
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
味道鲜美。
耳明酒:喝“耳明酒”是朝鲜族的风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
耳明酒,以祝耳聪,此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
叫“耳明酒”。三伏与狗肉酱汤: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可是
向老者说明原委。
朝鲜族每个家庭都很重视老人的花甲寿辰。父母诞辰60周年那天,
子女们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也叫花甲礼)。花甲宴上,子女亲
戚欢聚一趟,老两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按辈分长幼
为序排开坐下。祝寿开始,从长子夫妇起,到孙子止,依次斟酒向老
人跪拜祝福,感谢老人的辛苦操劳及养育之恩。礼毕后子女盛情款待
请风水先生选墓地,墓地多选在山坡的阳面,头朝山顶脚朝下。埋葬
后,坟前置供品,叩首。以后要连续祀三天,饭前上供:第一天上供
祭祀叫“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带供品到坟地叫“三
云”。以后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等都要祭祀。
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是满族骑射时穿着的一种褂子,后成为日常
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
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
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坎肩:坎肩
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坎肩分为对
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坎
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大拉翅:清代满族贵族妇女发式。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其式,
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字形
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
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
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
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
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
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
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
大影响。
满族人民同样能歌善舞,隆兴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传统舞
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乾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
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
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大五魁舞: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贺舞蹈。源于满
族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该舞蹈由五人分别
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单鼓腰铃: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 ”或
“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
广阔的生活场景。
山歌,满族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
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
调”,满语民歌《巴音波罗》歌唱丰收,就属于这种山歌。另一类是
对口喊唱的叫“爬山调”,多在放牧时赛唱。这类山歌,常是你一句
我一句的对口喊唱,俗称“拉锯”、“抬扛”。歌词即兴而编,多是
触景生情开口就唱,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
《靠山调》、《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满
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
二弦:满族弹拨乐器。木制,琴头饰有龙首,弦轴左右各一,音
箱为长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绘龙纹。清朝宫廷用于演奏
宴乐。
三弦:满族弹拨乐器。檀木质,方槽,琴头雕大顶花,其尾端雕
刻花纹,琴杆正面为指板,尾端护弦揭兽皮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
指、食指戴骨指甲拨弦,有弹、挑、分、扫、砸、搓儿等技巧。清宫
廷中用于演奏宴乐,民间用于伴奏鼓书、单弦等。满族受汉文化的影
响,节日与汉族大体一样。重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还有五
月端五,八月十五中秋节等。
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
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则不尽相同,
或称“命名日”,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
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
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
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
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
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
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
炕。
满族重视礼节。这从流行的清朝古装戏中可略知一二。过去,平
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
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
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
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
家的门第,这与清代满族婚姻重门第而不计较钱财的习俗有关。媒人
走后,父母便对姑娘介绍男家的情况,说出自己的意见。男方请媒人
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
是否成功。所以有句话“成不成 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
方要彩礼:猪、酒、钱、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收为姑
娘的财产。结婚时,婚礼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
在地上放一桌子,桌子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盎,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
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蟓烛,通宵不熄,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
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撒。热闹一两个小时后
妇女在临产前,要向佛托妈妈神祷告,请求神保佑母子平安。产
房不许设在西屋,在做产房的屋子里,不能有玉器。临产期间,男人
不准进产房。他们认为男人进产房很不吉利。孩子生下后,如果是男
孩,主人就会在自己的家门前挂上一个小弓箭之类的东西,如果生了
女孩,就挂红布条。第二天要请子女多,身体好的妇女给孩子喂第一
次奶,叫“开奶”。
婴儿的名字,一般是在满月后才起的,他们认为在“月子里”,
常常有鬼来抓小孩,怕给孩子起了名之后,被鬼知道,鬼会叫着孩儿
的名子,把他抓走。而给孩子起名这一天,无论是有钱人家,还是没
钱人家都要请些人来为其祝贺,主人要设酒宴招待众人。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但不准许在西炕和北炕死人;因
为门是活人出入的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后,只能从窗子抬出;人死
后,在院子西边立一杆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挂布幡,幡长九尺,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以更加蓬勃的姿态,矫健的步伐迈向未来。
第三篇:夏至节气风俗活动
快到五月,大家是不是感觉天气也在逐渐热起来了呢?夏至是二十
四节气种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气,夏至到了,也代表着炎热的夏天来临,
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夏至节气风俗
活动及特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夏至节气的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
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如今,有
的地方在夏至前后还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
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
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类等为主。
浙江绍兴:“做夏至”
旧时,在浙江绍兴地区,人们不分贫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
“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而绍兴地区龙舟竞渡
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此风俗至今尚存。
江苏常州、无锡:吃馄饨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
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
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
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
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
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
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
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
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
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
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夏至节气的由来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
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
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
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
皆用乐舞。”
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
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
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
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夏至节气风俗活动
第四篇:霜降节气风俗有哪些
霜降到立冬,往往是北方一年之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时段。很
快又是一年的霜降了,你们知道这个节气有哪些风俗吗?下面是小编为
大家带来的有关霜降节气风俗有哪些_霜降吃什么水果好,希望大家喜
欢。
霜降节气风俗有哪些
1、吃柿子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
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
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
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
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
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
4、登高远眺
古时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九月节,寒露、霜降、重阳到。
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气量和肺活量明显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
增加,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还可以培养人的
意志,陶冶情操。
5、扫墓祭祖
古时候,霜降时节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据《清通礼》中说:“岁
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
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6、进补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讲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
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
“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
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霜降节气吃什么食物养生
板栗
板栗一般是在秋季成熟,霜降期间也是板栗成熟的食物,这时候
适量食用一些板栗,可以为人体补充充足的营养,对人体的健康具有
一定好处,板栗味甘性温,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
脂肪以及钙、铁、磷等成分物质,适量食用具有一定益气补脾、补肾
强劲以及益气补血等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柿子
霜降期间也是柿子成熟的时候,柿子味甘性寒,归心、肺、大肠
经,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糖分以及多种矿物质
化合物,适量食用不仅可以帮助预防寒凉,同时还具有一定强筋健骨、
润肺化痰、生津止渴、润肠通便等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具有好处。
白萝卜
霜降的时候白萝卜也差不多上市了,而白萝卜味甘辛性凉,其中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植物蛋白、叶酸以及钙、铁、磷等成分
物质,其中植物蛋白以及维生素C以及叶酸,适量食用可以帮助降低
人体体内的胆固醇,维持人体血管弹性,对人体的健康具有好处,是
一种比较好的养生食物。
山药
山药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候地里面的山药也快要被挖出
来了,是山药的食用季节,而山药味甘性平,其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
合物、蛋白质、脂肪、核黄素、硫胺素、烟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
养成分,具有较好的滋肾益精、健脾补肺、益胃补肾以及提高人体免
疫能力的作用,是霜降节气一种比较好的养生食物。
霜降吃什么水果好
1、橙子
橙子是秋天上市的水果,橙子种类多,有甜橙、冰糖橙、脐橙等。
橙子中富含大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丰富,还含有柠
檬酸、氨基酸、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脂肪、微量元素
等成分,食用后有抗氧化、补充能量等养生作用。
2、橄榄果
霜降节气时还是橄榄果的丰收季。
橄榄果味甘涩酸,性平,入肺、胃经。果肉中含有蛋白质、维生
素、碳水化合物、纤维素、脂肪、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食用后可以
清肺利咽、生津解毒,对于秋天空气干燥引起的咳嗽痰多、嗓子痛等
4、石榴
霜降节气时是全年最适合吃石榴的季节,此时的石榴味道甜蜜、
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石榴中含有糖类物质、氨基酸、蛋白质、矿物质、柠檬酸、鞣质、
维生素、硫胺素、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食用后可以健胃提神、解
酒醒酒。
5、蛇果
蛇果中含有脂肪、蔗糖、膳食纤维、果胶、蛋白质、维生素、胡
萝卜素、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食用后可以美容养颜、
减肥瘦身。
霜降空气干燥,秋燥较为严重,此时可以适当的吃些蛇果,帮助
缓解干燥。而且秋天是腹泻的高发季节,适量吃些蛇果可以预防腹泻。
注意事项
蛇果中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钾盐,过量食用不利于心脏以及肾
脏的保健。
6、鲜枣
霜降节气前后正是鲜枣上市时候。
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过
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
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祭祖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
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
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咬春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
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
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
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
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
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
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
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
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
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
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
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
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如今很多的农村有这些习俗。
躲春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
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甚者会影响一年
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就出现了。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
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传统留下来的
成长的美好祝愿。“燂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会吃“春茶”,“春
茶”是用红豆、红枣、桂圆、陈皮、桂花、红糖等6种配料烧煮而成
的。按照民间的习俗,过了立春,孩子又长了一岁,而吃了“春茶”,
在新的一年里,不仅祈盼生活红红火火,而且也能护佑孩子们健康成
长,平安吉祥。
立春的含义是什么
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
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
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或者是农历正月,为立春日,一过立春,就意
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立春是富有潮汕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之
本文发布于:2023-11-01 01:2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732802026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24节气的民俗风俗[五篇模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24节气的民俗风俗[五篇模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