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历史介绍
春节历史介绍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
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
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下面是关于春节历史介绍的内容,欢迎
阅读!
春节历史介绍1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被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
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来由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
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
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
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
月叫元月。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
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
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
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
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
“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
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
“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
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
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
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
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
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
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
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
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
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为了区分阳历与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
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
式改称“春节”。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
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
月初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一年的岁首。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
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
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随着新中
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
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
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
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
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
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
相祝福。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
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
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
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
大节日。
春节历史介绍2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
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
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
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
“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
“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
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
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3年7月,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自此夏历岁首称“春
节”。
1.春节溯源
现场写春联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 说:
“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
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
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 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
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
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 释:“正月朔日,谓之元
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
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
表示 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
旦”。在诸多称谓中“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 《史记》记载:夏朝用孟春的元
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
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 彻命令公
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
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
历)纪年,直到 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
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 把整个春季叫
“春节”。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
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
行公历,以公 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
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
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
“春节”。
春节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
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
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 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
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
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 秋节并称为
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
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 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
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
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
初 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
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
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
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
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
“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
“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
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
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2.春节的来历
春节古称“正旦”、“岁首”、“过年”等。1911年12月31日,
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
中,明确将年节称为 “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 称“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
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
作 “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
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
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 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
“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
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 看上去沉甸甸地被
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
“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3.还有一种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
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
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 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
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
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 躲避“年”
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
‘年兽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 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
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
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
浑 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 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
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
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 了,人们都知道
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
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
俗越传越 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4.另外还有一种说法: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 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
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
不过来。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 轻人恨极
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
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
手,年轻人都被 “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
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
王菩 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
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
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 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
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
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 下合在瓜钵
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
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
来,那个埋钵的 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
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 “年”和除去“年”的意思。
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
农老祖的功德。 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
的起源。
本文发布于:2023-11-01 00:49: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709552026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春节历史介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春节历史介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