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博物馆参观

更新时间:2023-11-01 00:44:39 阅读: 评论:0

成长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延边博物馆参观
2023年11月1日发(作者:作茧gl)

观朝鲜族民俗博物馆有感

姓名:李

参观时间:20111124

参观地点:延边博物馆

参观目的:了解朝鲜族灿烂的民族文化

参观成员:2011

【摘要】通过参观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看到了朝鲜族居民早先使用的农耕用具和各种礼器、

文化作品、陶瓷制品、青铜器用具等.这些物品为我们展现了朝鲜族人民的伟大智慧和朴素

勤劳的优秀品德,同时,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朝鲜族人民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丝不苟。

此次参观,我们收获颇多,不仅看到了朝鲜族不同于汉族的优秀文化,也使我们对朝鲜族有

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总而言之,收获颇丰

【关键词】

由来、发展、精髓、未来

【中国朝鲜族的由来】朝鲜族是迁入民族,非中国本土少数民族。朝鲜人移民中国是近100

年来的事。

19世纪中后期,朝鲜大饥荒,大批朝鲜流民进入中国东北今延边地区为生。其后不断

有朝鲜流民窜入东北垦荒殖民。日韩合并后,日本开始推动以鲜人殖民中国东北的策略,

图使东北鲜化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陷入了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以后,

采取了极其险恶的以鲜治华策略,制订出朝鲜人移民计划将大批朝鲜人移居东北各地。

19368月,伪满政府和朝鲜总督府共同制订《在满朝鲜人指导纲要》,议定每年从朝鲜移

民一万户,并决定把朝鲜移民作为满洲国国民的构成分子仅在1937年至1941年的五年

间,就有24468户朝鲜移民迁入东北各地。据琼斯《1931年以后的东北》中所载:1945

年东北光复前,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共有三百万人之多,超过了(当时)东北总人口的

5%”1945·一五光复后,一部分居住在中国的朝鲜人又迁回朝鲜半岛,但是也有很

大一部分朝鲜人留在了中国。

从历史上看,作为朝鲜族民俗形成期的解放前,朝鲜族民俗的主要负载者和传承者是出身

贫寒的下层社会平民以及由他们组成的群体社会。当时,迁入的朝鲜族大致有如下三个类别:

一为潜入私垦的北部边民和遭遇天灾而逃荒的北部难民。过去,朝鲜北部山峦叠嶂,土地贫

瘠,那里的人们原来就很贫困,加上天惠稀薄,连年遭灾,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不得不离

开故土,求生谋食。二为被日寇抢夺土地而失去生计基础的破产农民。20世纪初,朝鲜半

岛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后,日帝当局推行殖民主义农业政策,强行掠夺农民们的土地,

致使朝鲜国内出现大量破产农民,他们失去土地,流离失所,连最低限度的生活也不能维持,

只好背井离乡,觅食求生。三为因日寇强制移民而迁来的“开拓民”20世纪30年代,日

帝殖民统治者加紧推行对东北的强制性移民,从朝鲜半岛南部强行抓来大批农民,让他们在

东北种植水稻,他们也都是朝鲜南部的穷人。

上述的朝鲜族迁入者,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属于缺衣少食、无权无势的穷苦农民。据历史

资料,清末民初,朝鲜族人口中农民一直占9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佃农 [2][2][2][2]

他们在迁入我国之前,其经济状况更是一贫如洗。这决定了朝鲜族民俗的社会基础,即朝鲜

族民俗立足于下层贫民的生活文化,而这与朝鲜半岛,特别是其南部以上层生活文化为主体

的风俗习惯有较大的差异。

朝鲜族迁入后所形成的村落中,既没有“同姓部落”和“同血族部落”,也不存在“两班部

落”与“常民部落”之区别,因为村民大多为来自朝鲜半岛各个地方的无权无势的老百姓,

他们之中并不存在严格的等级差别和社会地位的区别。所以,朝鲜族的传统村落是以贫苦农

民为主体的地缘共同体,其人际关系较为平等,其生活习俗淳厚朴实。

再说,迁入之前朝鲜族的第一代,因中世纪的身份差别制度,置身于社会底层,受到统治者

和贵族层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生活苦难重重,根本无暇考虑过

得优雅,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够得以生存下去。这样,他们以温暖的人情去克服生活中

的各种困难,形成了符合自己生活实际的平民生活习俗,而朝鲜族的第一代迁入我国时带过

来的也正是这种平民生活习俗。这种平民生活习俗成为我国朝鲜族生活文化的基石,它在解

放后继续延续下来,成为中国朝鲜族民俗的主导传统。

立足于下层民生活文化的朝鲜族民俗所具有的朴素性,主要体现在饮食风俗、家庭生活习俗、

人生仪礼以及娱乐活动等方面。

朝鲜族的饮食风俗具有质扑而重实效的特点,朝鲜族按照劳动生活的需要来安排饮食生活,

把饮食当作保持体力、保障健康的基本手段之一,因而朝鲜族的传统饮食中精美考究的高级

饮食稀少,而具有大众性、实效性特点的食品较多。如在延边地区被称为朝鲜族传统饮食三

大名品的冷面、狗肉汤、泡菜都是大众性饮食。具有这种特点的朝鲜族饮食,与相当讲究饮

食的造型与品位的朝鲜半岛南部贵族性饮食风俗有一定的差异。

朝鲜族的家庭生活在父系直系血统、长子继承制等方面依然沿袭着传统习俗,但在家庭成员

之间的关系平等,家庭生活既民主又实事求是。自迁入初期开始,大多数朝鲜族家庭为了觅

食求生而奔波,其家庭成员都参加生产劳动,他们也没有什么可争夺的财产,因此家族关系

很亲密平等。其中作为家庭生计的主要担负者的家长和主妇处于同等地位,他们齐心协力以

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生活,较早形成了夫妻共同劳动以养活家庭的习俗。所以,朝鲜族妇女

从小习惯于劳动生活,能够吃苦耐劳,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很强。这样,在朝鲜族家庭中,

男女之间较为平等,男子压制女子的现象并不多。再说,朝鲜族家庭生活平民氛围较浓,繁

文缛礼之限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紧张感也较少,家庭成员间的地位差别也不那么大。这样的

朝鲜族家庭生活习俗,与“男尊女卑”观念相当根深蒂固,而且具有贵族性特点的礼仪规范

十分严格的朝鲜半岛南部家庭生活风俗有很大的差异。

朝鲜族的传统人生仪礼,乡土气息较为浓郁,贵族式的繁琐礼制和单调呆板的仪规程式并不

多。如婚礼之后,新娘的“请安三天”习俗,不见于我国朝鲜族之中。“请安三天”是朝鲜

半岛南部至今仍存在的一种婚俗,这是新娘从举行婚礼的第二天开始,连续三天早晨向公公

婆婆跪拜请安,是典型的“两班”习俗。而这样的两班风俗,在朝鲜族民俗中所占的比重很

少。所以,参加过我国朝鲜族人生仪礼的韩国人认为,朝鲜族的人生仪礼不合乎“规矩”

土里土气。但是,这种评价也正说明朝鲜族的人生仪礼具有不同于“两班”习俗的平民特色。

前已提及,在朝鲜族的人生仪礼中,诞生礼、婚礼、寿庆礼是举行朝鲜族特有的“接大桌”

仪式的传统三大仪礼,因而朝鲜族民间有“能接大桌三次,才算一生有福气”之说

[3][3][3][3]。这种“接大桌”习俗是朝鲜族特有的传统习俗,它具有原文化性。也就是说,

“接大桌”习俗是自古传下来的民族固有的原生态文化遗存。朝鲜族举行“接大桌”仪式时,

不食用大桌上的物品,这与“接大桌”习俗的起源有关。据民俗资料,朝鲜族婚礼上的“接

大桌”仪式,原来是远古时新郎新娘给神灵禀告两人的结合,立下“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之誓的仪式,而大桌上的物品就是献给神灵的供品,所以不能随便食用 [4][4][4][4]。后来,

“接大桌”仪式,其祭祀之意逐渐消失而变成完完全全的喜庆仪式,但不能随便食用大桌上

的物品之习俗仍沿袭下来。

朝鲜族的“接大桌”习俗,蕴含着朝鲜族重现世的传统文化心态。这种文化无意识来源于朝

鲜族上古初民的立足于生存意识的避害趋利之价值取向,即带有现实功利主义色彩的一种原

初文化意识。

朝鲜族的先民长期以游猎为主要生计,他们的生存所系和生活所需,无不依赖于自然的恩赐。

因此,他们把自己所依赖的自然当作神,认为神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的生存和生活所

需的一切,都是神的恩赐。朝鲜族的远古祖先所追求的、憧憬的主要是神和人的和谐,以便

从中得到神的恩赐。因此,朝鲜族的远古祖先调节神人关系的主要手段便是祭神活动。也就

是说,他们通过祭神仪式来博得神的好感,使神能对人的现实生存产生有实惠的福佑效应。

朝鲜族的远古祖先基于“神人相通”“神惠人间”观念,认为神能帮助人类在地上建成天国

般的乐园,而现世乐土就是自己的人间家园,因为他们的家园是神祗帮助他们建立的地上“天

国” [5][5][5][5]。朝鲜族把自己的栖居地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习惯,就与把家园视为“地上

天国”的观念有关:神祗是喜爱洁净的,故他们开辟的地上天国,也应保持洁净,这样才能

使神感到高兴,赐福给人们。朝鲜族先民的“现世乐土”观念,使他们不去追求超现实的价

值,执着于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在朝鲜族先民看来,谋求生存过程中的快乐就是幸福生活。

这样的观念意识便推演出一种“乐生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朝鲜族的明朗、潇洒和乐天的情

感世界和喜欢追求现世生活种种享受的民族性格,皆与上述的“现世乐土”意识密切相关。

这样,朝鲜族先民主要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求吉祈福、事事如愿和生存过程中的人遂心愿。

朝鲜族的“接大桌”习俗,正是谋求生存过程中的快乐,是“乐生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民俗

表现。

上述的朝鲜族民俗之朴素性与原文化性,集中表现为一种平民性,而这种平民性是我国朝鲜

族能够长期保持民族固有的传统生活习俗的重要基础,因为民俗文化得以保存和继承发扬,

与民俗传承主体的经济文化地位有一定的关系。我国朝鲜族大多为朝鲜半岛的穷苦贫民,

们的生活习俗为朝鲜半岛传统的平民习俗,而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生命活力正蕴藏在平民习

俗之中。可见,我国朝鲜族的民俗文化是与朝鲜半岛的两班上层风俗有差异的庶民生活习俗,

而这是我国朝鲜族民俗的中国特色之一。

二、地域性差异

朝鲜族民俗的地域性差异,是指朝鲜族民俗所呈现出的多元性,即我国朝鲜族主要聚居地区

的朝鲜族民俗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从而形成了咸镜道风俗区域、庆尚道风俗区域、

安道风俗区域以及混合型风俗区域。其分布状况大致如下:

1)咸镜道风俗区域

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鸡西市、宁安市、

海林市、密山市、东宁县、鸡东县、林口县、穆棱县、虎林县、饶河县、宝清县、勃利县、

桦川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

2)庆尚道风俗区域

吉林省的吉林市、九台市、永吉县、蛟河县、舒兰县、磐石县、桦甸县、柳河县,黑龙江省

的尚志市、阿城市、五常县、汤原县、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方正县,辽宁省的抚顺市所辖一

些村屯,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

3)平安道风俗区域

吉林省的集安市、通化市、宽甸县,辽宁省的沈阳市、丹东市、桓仁县、新宾县。

4)混合型风俗区域

平安道风俗与庆尚道风俗混合区域为吉林省的柳河县姜家店朝鲜族乡、白山市北郊朝鲜族

村,黑龙江省的方正县,辽宁省的凤城县、盖州市、本溪市、辽阳市;咸镜道风俗与庆尚道

风俗混合区域为吉林省九台市、永吉县,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 [6][6][6][6]

在上述的朝鲜族民俗几个类型中,作为主流的咸镜道风俗、庆尚道风俗、平安道风俗具有各

自不同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住房、人生仪礼、民间节日、民间信仰等

方面。

首先,在饮食习俗上,咸镜道风俗区域和庆尚道风俗区域的人们喜欢吃辛辣食品,而平安道

风俗区域的人们不太爱吃辛辣食品;咸镜道风俗区域的人们做冷面,其汤汁味道略带甜味,

而庆尚道风俗区域、平安道风俗区域的冷面汤汁则没有甜味;咸镜道风俗区域的人们做狗肉

汤,用清水煮肉,并用狗脂肪、辣椒面、葱花以及带有特殊香味的一种野生植物做成的叫做

“狗酱”的佐料,而庆尚道风俗区域和平安道风俗区域的人们做狗肉汤,先把肉煮熟后,再

加上白菜叶、蕨菜等蔬菜和大酱一起炖;咸镜道风俗区域和庆尚道风俗区域的大酱较为稠,

而平安道风俗区域的大酱呈液体状;咸镜道风俗区域的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的宴筵主食多为打

糕,而庆尚道风俗区域则为饼汤,平安道风俗区域又为冷面。

其次,在居住习俗上,咸镜道风俗区域的传统民居,其房间结构为双排型,即房间横向排列

成两排,其平面构成像汉字里的“曲”字,其屋顶多为庑殿式屋顶,庆尚道风俗区域的传统

民居和咸镜道风俗区域的传统民居大致相同,而平安道风俗区域的传统民居的房间结构则为

单排型,其房间的排列为一字形,其平面构成与汉字里的“皿”字相类似,其屋顶多为悬山

式屋顶。

再次,在人生仪礼上,咸镜道风俗区域和庆尚道风俗区域在举行孩子抓周仪礼时,把给孩子

抓的东西放在一张桌子上,而平安道风俗区域则放在倒放在箩上的铁锅盖上;咸镜道风俗区

域的传统婚娶方式为当天把新娘娶回家里,而庆尚道风俗区域和平安道风俗区域则是新郎到

新娘家举行婚礼并住两天,第三天把新娘带回新郎家里;婚礼上新娘的衣着,咸镜道风俗区

域和庆尚道风俗区域为民族服装加上婚纱,而平安道风俗区域则不用婚纱;作为祝寿礼之一

的进甲庆典,咸镜道风俗区域和平安道风俗区域在70周岁时举行,而庆尚道风俗区域则在

61周岁时举行。

又次,在民间节日上,咸镜道风俗区域和平安道风俗区域把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作为重要的民间节日来庆贺,并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而庆尚道风俗区域则不太重视端

午节。

还在民间信仰方面,解放前咸镜道风俗区域较为普遍的是立“红箭门”习俗,而庆尚道风俗

区域多流行山神崇拜,平安道风俗区域则普遍存在作为将军神崇拜之一种的“林公”崇拜现

象。

从历史上看,我国朝鲜族来自朝鲜半岛的各个地方,他们带来的生活文化包含朝鲜半岛各地

五花八门的风俗习惯,但其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咸镜道风俗、庆尚道风俗、平安道风俗,它

们成为我国朝鲜族民俗的三大主流。这与朝鲜族在朝鲜半岛的原籍以及迁入后的分布情况密

切相关。

从历史上所形成的区域划分来看,朝鲜半岛分为咸镜道、平安道、黄海道、江原道、京畿道、

庆尚道、忠清道、全罗道八个地区,把这些区域统称为“朝鲜八道”。这里的“道”相当于

我国的“省”级。其中的咸镜道、平安道属于北部地区,而黄海道、江原道、京畿道属于中

部地区,庆尚道、忠清道、全罗道则属于南部地区。

在“朝鲜八道”居民中,迁入我国较多的是咸镜道、平安道、庆尚道三个地方的居民。他们

的迁入途径和分布状况大致如下:

朝鲜族在近现代时期从朝鲜半岛渡过鸭绿江、图们江迁移到中国,其迁入顺序为由西而东。

朝鲜族最早迁入的是鸭绿江以北地区。这里的朝鲜族先在集安、通化、新宾、桓仁一带形成

聚居区,接着在沈阳、抚顺等地形成村落,逐渐遍布辽宁省各地。朝鲜族迁入图们江以北地

区稍晚于鸭绿江以北,迁入初期,朝鲜族的居住区域仅限于图们江北岸一带,后来很快四处

扩散,东至珲春河,西至长白山,北至哈尔巴岭,以致延边各地都有朝鲜族的足迹。朝鲜族

迁入最晚的是乌苏里江、绥芬河、牡丹江、松花江流域。在这些地区,朝鲜族先在乌苏里江、

绥芬河流域落脚,然后逐渐扩散到牡丹江、松花江流域。此外,内蒙古东部也有不少朝鲜族,

他们分两次迁入该地区,第一次的迁入者来自鸭绿江以北地区,他们在1925年以后,为了

躲避奉系军阀的迫害而逃难到内蒙古的哲里木盟、呼伦贝尔盟等地;第二次的移居者为30

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从朝鲜南部迁入的“开拓民”,他们分布在内蒙古兴安盟一带。

从原籍上看,迁入我国的朝鲜族来自朝鲜半岛的不同地区,其分布格局也呈现出相互差异与

多样性。

解放前,我国朝鲜族的分布格局是:鸭绿江以北的朝鲜族中,迁入最早而且人数最多的是来

自朝鲜北部的平安道人,其次为朝鲜南部的庆尚道人,再次为朝鲜中部的江原道人、黄海道

人和朝鲜北部的咸镜道人。图们江以北的朝鲜族中,最先移居且人口最多的是来自朝鲜北部

的咸镜道人,其他依次为江原道人、平安道人、黄海道人。乌苏里江、绥芬河、牡丹江、松

花江流域的朝鲜族情况则比上述两个地区复杂。在这些地区,朝鲜族最早迁入的是乌苏里江

以西和绥汾河流域,那里的朝鲜族大部分为先去俄罗斯再到中国来的咸镜道人。流入牡丹江

流域的则是从延边迁徙过去的咸镜道人。松花江流域的朝鲜族跨黑龙江、吉林两省而居,

们大多为庆尚道人。此外,内蒙古地区的朝鲜族分布在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兴安盟等地,

呼伦贝尔盟的朝鲜族多为咸镜道人,哲里木盟的朝鲜族里平安道人较多,兴安盟的朝鲜族以

庆尚道人居多。

解放后,我国朝鲜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咸镜道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东部(延边朝鲜族

自治州)和南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地区,黑龙江省的南部(牡丹江)和东部(鸡西、七

台河、双鸭山、佳木斯)地区,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等;其次为庆尚道人,他们主要分布在

吉林省的中部(吉林、长春)和西南(通化)地区,黑龙江省的中部(哈尔宾)和西部(齐

齐哈尔)地区,辽宁省的东部(抚顺)地区,内蒙古的兴安盟等;再次为平安道人,他们主

要分布在辽宁省各地和吉林省的南部(集安)地区等。

这些不同原籍的朝鲜族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他们在自己的聚居区域形成了具有朝鲜半岛不

同地区特点的生活文化,从而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呈现出同中有异,又异中趋同的多元一体特

征。这种多样性既不同于以北部习俗为主体的朝鲜半岛北半部,也相异于以南部风俗为主导

的朝鲜半岛南半部,而具有南北兼顾、求同存异的特点,而这正是我国朝鲜族民俗的中国特

色之一。

三、复合性和兼容性

朝鲜族民俗的复合性和兼容性特点也非常明显。朝鲜族在我国扎下根,开始作为中华民

族大家庭之一员的生活以来,以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吸取汉族等其他民族的风俗文化来充实

和发展自己的民俗文化,并同周边的汉族等其他兄弟民族进行生活文化之双向交流,使朝鲜

族风俗和周边的汉族等其他民族风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辉映,会通交融。如朝鲜

族在饮食文化方面,积极吸取汉族优秀的烹调技艺,使朝鲜族饮食也讲究形色美观,香馥四

溢,滋味隽永,又使汉族的饺子和炒菜等成为朝鲜族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又如在节日习俗上,

朝鲜族逐渐接受汉族的传统节日习俗,过春节把饺子作为年饭之一;正月十五元宵节时,

元宵也当作一种节日食品;端午节时,同汉族一道食用粽子,以作为节食之一种;到中秋节,

全家聚在一起边赏月边品尝月饼。朝鲜族聚居的延边地区汉族也在长期同朝鲜族一起生活的

过程中,逐渐吸收朝鲜族的民俗文化,并使之成为延边地区汉族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如朝鲜

族的三大传统风味食品冷面、狗肉汤、泡菜已经成为延边地区汉族很喜欢的地方特色饮食,

其中的冷面成为延边地区汉族在炎热的夏季常食用的解暑食品,延边地区的很多汉族家庭还

自己腌朝鲜族泡菜来吃,又如在节日习俗上,汉族也接受朝鲜族的“六一”节庆祝方式,届

时全家带着饮食到公园聚餐,并同孩子们一起娱乐。这样,朝鲜族和汉族互相接受对方的生

活文化,并把它们融进各自的日常生活,从而形成了双向交流、多元共存的风俗文化格局,

这也是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中国特色之一。

朝鲜族与汉族等其他兄弟民族结成的平等、互助、团结的民族关系,有其历史必然性,

这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结成民族关系的时间虽不长,但相互间的情谊深厚。朝鲜族和东北地区的汉族大

多是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清王朝逐渐开禁东北,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分别从朝鲜半岛

和我国关内迁徙而走到一起并共同生活的,这比起其他少数民族同汉族之间结成民族关系的

时间短得多。朝鲜族和东北地区的汉族大多是原住地的贫穷农民,他们到东北落脚时都是两

手空空,饥寒交迫,共同遭受封建统治者和军阀势力以及外来侵略者的剥削和压迫,所以朝

汉两个民族人民一开始就建立以同样的社会地位为基础的阶级友谊,并在反对阶级压迫和民

族压迫的斗争过程中,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与生命共同写下民族团结的英雄史诗,如抗

日战争期间,在东北地区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坚持武装斗争,威震敌胆的东北抗日联军就是

由汉族、朝鲜族、满族等兄弟民族战士组成的多民族联合部队,这个队伍里曾涌现出杨靖宇、

魏拯民、陈翰章等汉族英雄和李红光、许亨植、李学福等朝鲜族英雄。在八年抗战中,朝鲜

族成为参加抗日斗争较多,所付出的贡献和牺牲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解放战争时期,

北地区的朝鲜族积极参军参战,为创立人民共和国而流血牺牲,成为参加人民解放数最

多而且所付出的牺牲也最多的少数民族。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朝汉两个民族用鲜血和生命

结成的革命友谊,为以后民族团结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东北地区朝鲜族与汉族的发展步伐基本相同。从全国范围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即汉族走在前列,而少数民族则较为落后。但东

北特别是延边地区则情况不同。解放前,延边的朝鲜族和汉族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两者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差无几,而朝鲜族在文化方面比当地汉族较为好些。这样一来,朝

鲜族和汉族易于情投意合,相互理解,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两个民族起点

基本相同,发展目标也基本一致,因而没有出现先进民族歧视落后民族的不平等现象,两个

民族一直能够平等相处。这为以后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以实现民族平等和共同理想提供了

有利的保障。

再次,朝鲜族和汉族看重大局,加强团结。我国朝鲜族尽管是跨境民族,但扎根于中华

大地以后,并没有建立过独立的民族政权,所以在朝鲜族中并不存在任何“正统”观念。朝

鲜族作为觅食求生而迁入的穷苦平民群体,在旧社会里政治上没有依靠,经济上两手空空,

遭受深重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后来中国共产党给朝鲜族带来解放的曙光,并带领他们进

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朝鲜族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自告奋勇投身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之中,献出鲜血和生命,迎来了民族解放和共和国的诞生。由于这样的历史过程,朝鲜族一

开始就倾心于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从而成为我们党的坚实依靠力量。新中国建

立后,朝鲜族的对党的深厚情感和向心力,进一步发展为对社会主义祖国和汉族等其他兄弟

民族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尽管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极“左”思潮影响,朝鲜族和汉族之

间的民族关系一时受到损伤,但两个民族人民顾全大局,相互谅解,互相鼓励,不计较一时

的利害得失,所以在朝鲜族聚居地区没有出现因民族纠纷而发生的大动乱,始终确保社会主

义民族关系得到顺利发展。

由于上述的历史原因,朝鲜族在长期与汉族等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不

断的文化交流,接受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素,走向新的文化融合。这样,朝鲜族文

化在同汉族等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互摄互补、相互渗透、相互融会的双向过程中,产生不少

共同因素和文化趋同性,如朝鲜族以汉族做事持之以恒为榜样来克服本民族遇事便急于求成

的民族性格上之短处,又积极学习汉族勤劳节俭、吃苦耐劳、质朴务实的优秀品质来克服本

民族中存在的浮夸作风和铺张浪费的生活态度,还受容汉族的风俗习惯以丰富本民族的生活

文化。与此同时,朝鲜族注重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建立具有特色的民族经济、民族教育、

民族文化体系,使原本存在于本民族文化之中的各种文化基因继续得到传承,使朝鲜族文化

继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中国朝鲜族的发展】: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林区之一。

在长白山下,朝鲜族人民开拓了这块富饶的疆土。朝鲜族在东北边疆开发荒地初期,粮食缺

乏,以野果、野菜充饥;住的是极简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没有耕畜便靠人力垦拓。到

1881年在延边地区先后垦拓的土地达5300多公顷。1884年在朝鲜族专垦地区开垦的土地已

12000多公顷。长期以来,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人从事林、副业。19世纪70

代,他们在吉林省通化县大甸子等地,试种水稻获得成功,后相继在临江、怀仁、兴京、柳

河、海龙等地和延边部分地区扩种。1906年朝鲜族农民在和龙县勇智乡大教洞开掘渠道,

引水灌溉,使稻谷产量提高,从此延边地区的稻田面积逐年增加,成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

水稻产区。用此地水稻加工的米白而油性大,营养丰富,与京津的小站稻齐名于世。但少

数持有特殊权势的满族、汉族占山户用各种手段强占农民用血汗开拓的大片土地,使农民

变成自己的佃户或雇工。同时,在朝鲜族中也分化出极少数地主。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

朝鲜族地区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租佃关系有活租

定租两种。活租租率达50%。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超经济剥削。民国时,仅延边地

区地方官府征收的税目就有30种以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朝鲜族地区先后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

政权。1946年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朝鲜族人民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195293日成立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杂

居在各地的朝鲜族也先后建立了几十个民族乡。

现在,朝鲜族拥有自己的生活区域,拥有自己的文化,经济、文化、政治、各方各面

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换,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精髓】: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

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

庭歌舞晚会。伽椰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

节目。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

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鲜族歌曲具有旋律流畅、

婉转、明朗的特点。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长白之歌》、独唱《闺女之歌》等,著名的民歌

有《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等,人人会唱。

朝鲜族的体育活动也有特点。摔跤是他们的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爱

好的体育活动,从乡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队,一般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即组织踢足球。

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女子足球队。每逢节、假日,常举办以足球为中心的多种体育比赛。

于足球运动普及,延边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足球之乡荡秋千和跳板是妇女最喜爱的娱乐和

体育活动。

朝鲜族人民特别重视教育,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兴办了不少学校。有宁肯啃树

皮,也要让儿女上学的好传统。解放后,各地纷纷建立家长会董事会等民间办学组

织,自筹资金、材料,办起了几百所中小学。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少数

民族综合大学——延边大学。后来陆续创办了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教育学校等高

等院校和延边艺术学校等十几所中等专业学校和1000多所中小学校。各级教育网已经形成。

各类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鲜族的高、中级知识分子,遍布中央、省和朝鲜族地区的各条

战线。在延边地区还建立了各种成人教育学校。农业、林业、文、史、教育等各种科研团体,

为延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

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

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著名的朝鲜族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

农乐舞:朝鲜族表现农耕生活内容历史最长的舞蹈,它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猎活动,

发展成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舞蹈形式。农乐舞分情节表演与技巧表演两种。其表演队伍,

均由持小锣的舞者指挥,一般队伍由29人组成,先导者持令旗农旗,后面是乐队及

扮演的各种人物,其中有唢呐、太平釜、上剑、副剑、从剑、首长鼓、无杖鼓、首鼓、副鼓、

首法鼓、副法鼓及官吏、猎人 、执事、农妪、假女、舞童等。舞蹈中象帽(戴一种斗笠)

的表演别具一格,舞者头戴系有长短两根飘带的特制斗笠,边击小鼓边转动飘带起舞,同时

将舞蹈表演引向高潮。农乐舞的伴奏音乐,由12段曲调组成,音乐欢快热烈,舞蹈风趣活

泼。

巫舞:对整个朝鲜民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曾起过重要促进作用。在巫舞中,有神游

请神舞送神舞娱神舞逐鬼舞等种类。巫舞又分降神舞世袭舞两大

类,有多种表演形式,如,纸钱舞、神剑舞、花舞、扇舞、铃舞等。

长鼓舞:朝鲜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朝鲜族,历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公元386534年)

壁画中,已有类似长鼓的击鼓舞乐图。长鼓舞源于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最早以男性独舞为

主,后来,舞台上的即兴对唱表演对长鼓舞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使长鼓舞有了男、女长鼓

舞、双人长鼓舞及长鼓群舞等多种形式。长鼓舞在朝鲜族广泛流传。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

两端鼓面分别为高、低不同,舞者两手同时击打出各种不同节奏的鼓点。

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女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

粗,长约尺许的木槌);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

鼓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后者春持鼓鞭随乐起舞。

扇舞:持花扇表演的女性舞蹈。源于古代巫女活动及民俗活动中的扇子表演,后发展成

为单扇舞、双扇舞两种形式。扇舞有持一把或两把扇具的不同形式,它具有朝鲜族特有的节

奏、含而不露的内在情绪、曲线性的律动和自由自在的表演,随着队形的不断变化,舞者将

手中的扇具可组合成丰富多样的图案和造型。

扁鼓舞:持扁形鼓表演的舞蹈。扁鼓原为朝鲜族古老的打击乐器,后发展成为男女舞者

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扁鼓舞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鼓声,给人以欢快、热烈而跃动的情绪感受。

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快乐,以及现代人的欢快情绪等,都是扁鼓表现的内容。扁鼓舞不仅能

表现朝鲜族妇女细腻的内在感情,还可以表现男性爽朗乐观的性格特征。

剑舞:又称剑器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

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

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剑舞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

典雅的女性舞蹈。其种类较多,一般为4人舞。还有一种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舞,

其风格似武术,具有战斗性。剑舞的音乐基本上以打铃节奏的曲调贯串始终,并与剑声相

谐。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

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

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

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则高利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

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

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

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

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

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朝鲜族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清明上坟添土,中秋除草,并进行祭祀,

以示对故人的哀思。此外还有3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60大寿)

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后两个喜庆日,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寿、祝福。

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佛教在朝鲜族中有

悠久的历史,佛教的某些礼仪和习俗早已渗透于朝鲜族人民生活之中,成为民族风俗。但是,

现在佛教在朝鲜族中影响不多。近年来,因为受到韩国的影响,在我国朝鲜族中,信仰基督

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朝鲜族没有全民性的统一宗

【未来】:中国朝鲜族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幸福

【总结】:通过这次参观朝鲜族民俗博物馆,我看到了很多关于中国朝鲜族的东西,也学到

了很多,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朝鲜族的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他们让自己的孩子努力的学习

各种知识,在现在这个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是很重要的,他们很有预见性,能

够看到将来是知识掌握命运,知识改变命运,同时,他们的各种文化也深深的吸引我,那一

支支优美的舞蹈展现了朝鲜族美女的能歌善舞,她们动作轻盈,欢快,让人无法不被感染,

那一幅幅书法,字字珠玑,苍劲有力,笔法雄浑,让人不经叹服。那古老的农具,虽说有一

点破旧,但体现的是朝鲜族人民的伟大智慧,通过此次的游览,我对朝鲜族有了更进一步的

认识,对这个民族更加的热爱,期待能有更多像这样的机会去了解中国朝鲜族,我爱中国朝

鲜族

快乐妈妈-野苜蓿

延边博物馆参观

本文发布于:2023-11-01 00:44: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706792026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延边博物馆参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延边博物馆参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