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人口变迁对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延边朝鲜
族自治州为例
朴美兰
【摘 要】中国朝鲜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大文化的
重要内容之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中国朝鲜族唯一的聚居地,始终浸润并承载
着浓郁的朝鲜族传统文化。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朝鲜族人口变迁,对族群
文化传承带来一定隐患。积极有效地应对全球化条件下族群文化传承问题,进而更
好地实现区域各族群多元文化繁荣绽放,将有助于区域和谐社会构建。%As a
part of the cultures of Chine nation, culture of Korean Minority is the
major content of China's socialist cultures. Korean Community of Yanbian
Prefecture is rich in strong national traditional flavor. However, the
demographic change of Korean Minority since the 1990's has become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inheriting of national cultures. Effective measures
against the threat must be taken to face the globalization and ensure
realization of the multicultural prosperity of various na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harmonious society.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45)003
【总页数】8页(P93-99,139)
【关键词】朝鲜族人口变迁;文化传承;族群语言;族群学校;族群传统村落
【作 者】朴美兰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842.6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延边朝鲜族传统文化
人类社会中各族群的形成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族
群都有自己的传统居住地。每个族群对于本民族传统居住地域,往往寄予了深厚的
感情,这个传统居住地有时还会成为本族群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每个族群都有
自己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以及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因素主要指语
言、民族教育、传统村落中的生活习俗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中国朝鲜族传统
居住地,是我国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心地区。延边朝鲜族人民在生产和
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尤其在居住、饮食、服饰、礼仪、节日习俗等
二、朝鲜族人口变迁与民族语言发展
语言是民族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其使用和变化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改
革开放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变迁导致朝鲜族语言的使用、发展出现了全新的发展
趋势,主要表现为:
1.延边朝鲜族人口变迁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人口总量的减少,这种人口规模缩减
的结果之一是朝鲜族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2011年末,延边朝鲜族自
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218.6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79.8万人,即朝鲜族人
口由1991年的84.5万人下降至2011年的79.8万人,共减少4.7万人。
[1]随着人口总量的减少,朝鲜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呈现急速下降趋势。
建国以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各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一直呈现增加态势,鉴于各少
数民族人口增长率具有阶段性差异,因此,各少数民族人口在延边地区总人口中的
比例也表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具体而言,1949年至2010年,满族和回族在延
边地区的民族人口比例始终不高,但满族人口比例一直在缓慢提高,满族人口比重
由1.80%逐渐提高至2.94%,回族人口始终在0.26%至0.31%之间弱微波
动,变化不大;汉族与朝鲜族两个区域主体民族的人口比例有较明显的高低变化,
汉族人口逐渐增加,朝鲜族占总人口比例趋于下降。1949年至2010年,汉族人
口占总人口比例由34.57%提高至60.01%,朝鲜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原来的
63.36%降至36.57%(详见表1)。
表1 1949年至2010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各民族人口变动情况 (单位:人,%)
数据来源:根据1949年至2010年统计资料和历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整理所得。
1949 83 5278 283 757(34.57%) 529 253(63.36%) 15 042(1.80%)
2 171(0.26%)1982 1 871 508 1 073 985(57.39%) 7 547 064
(0.33%) 36 187(1.93%) 5 886(0.31%)1990 2 079 902 2 079
902(56.65%) 821 479(40.54%) 62 101(2.43%) 6 945(0.30%)
2000 2 184 502 1 278 824(58.54%) 842 135(38.55%) 54 918
(2.51%) 6 540(0.30%)2010 2 190 763 1 314 768(60.01%) 801
088(36.57%) 64 342(2.94%) 6 843(0.31%)
可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区域整体人口的民族构成处于弹性变动之中。而朝鲜族
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比例下降给民族语言使用与传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它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语言依存于社会,作为交际
工具,只存在于社会对它的使用之中。由于语言的使用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区域人
口中使用某一种语言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会对语言的使用频率以及使用空间产
生影响。延边朝鲜族人口变迁的这一态势直接导致语言使用空间缩小。语言是不同
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语言最基本的职能是充当交际工具。一
般来说,两种语言的接触,其中政治、经济、文化较强的民族使用的语言,使用人
口较多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在语言影响的竞争中,先进者、人
口多的占优势。[2]
延边朝鲜族人口数量缩减与民族人口比重降低对民族语言使用的影响表现为,汉语
与朝鲜语兼用的现象日益普及。
建国初期,由于朝鲜族在总人口中的民族构成比例超过50%,因而朝鲜语使用人
群占多数,一个完整的朝鲜语句子中所使用的都是朝鲜语单词,整个句子或一句话
不掺杂任何汉语单词。随着朝鲜族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以及改革开放等社会因素的
影响,出现了朝鲜语句子中开始夹杂一些汉语单词的现象。近年来,受制于朝鲜族
人口学因素以及其他一些客观因素影响,汉语在朝鲜语中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原
来只有一部分在汉族学校毕业的人群广泛使用汉语,现在则不分老少,都开始频频
使用汉语。甚至在公共场合,经常可以见到年岁大的人用不太熟练的汉族发问,这
是因为在他看来别人都像汉族,很多朝鲜族老人觉得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使
用朝鲜语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他们在公共场合更倾向于用汉语发问,这表明普遍使
用汉语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年轻人身上,一些老年人也在竭力适应这种社会文化的
变迁。在延边朝鲜族社会的交际中经常可以听到朝鲜语词汇与汉语词汇交替、混杂
使用的现象,如在“签证办下来了吗?”这句问话中,朝鲜族经常会用汉语词汇说
“签证”,用朝鲜语说“办下来了吗?”;在“你喝矿泉水吗?”这句问话中,朝
鲜族经常会用汉语词汇说“矿泉水”,用朝鲜语说“你喝……吗?”。在一个完整
的朝鲜语句子里,掺杂使用一个汉语词汇似乎已经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一般使用
的汉语词汇是朝鲜语较难发音或词汇较长的词汇。
文化与语言相互关联,彼此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
族国家里,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样,延边朝鲜族民族语言使用范围发生了变化,
这表明个体使用的语言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从语言词汇系统构造
变化中,可以看出不同社会文化、物质生产、心理心态等方面的特点”。[3]因
为“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的历史,将自己对于环境做出反映的种种经验即文化都凝
聚积淀在自己的语言中”。[3]
人与人交流的方式很多,其中以语言的沟通最为基本。延边地区这种朝鲜语中夹杂
大量汉语词汇的现象表明了随着朝鲜族的民族人口构成下降,整个延边地区的民族
融合呈现出日趋强化的趋势。朝鲜族逐渐改变了不愿意与汉族等民族交往的传统习
朝鲜族人口约50万人,其中60%为延边朝鲜族人口。
随着大量朝鲜族人口出入韩国,加之尤其是随着延边朝鲜族人口流入韩国后,开始
在韩国长期居住、生活、工作,同时,一些韩国商人也在延吉进行贸易并长期居住、
生活,因此,现在延边地区朝鲜语词汇中又夹杂了许多来自韩国语的词汇,如在朝
鲜语中出租车、咖啡、浴池、超市等词汇就是完全使用韩国语的词汇。人口是文化
的载体,人口流动会更多地增进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的痕迹会沉积在语言文字系
统中。延边朝鲜族大规模出入韩国的这一社会现象导致民族语言发生一些变化,即
朝鲜语中开始夹杂大量韩国语词汇,表明朝鲜族流入韩国后为更好地适应韩国的社
会,开始吸纳韩国语的语言词汇,并力求熟练掌握韩国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了
跨境民族在语言文化上始终受到境外同一族源国家影响的特点。
语言是人们相互进行口头交流的工具,具有文化象征和交流工具的双重性。从文化
史的角度考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语言的发
展同民族的发展密切相关。[3]语言文字一旦出现后,它作为族群历史事件的记
载方式和文化传统的象征,也成为各个族群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这一
时期,延边朝鲜族民族语言中出现大量韩国语词汇表明延边朝鲜族人口与韩国的密
切的经济文化互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中国朝鲜族不断出入韩国,也有
一些韩国各行业人士到中国生活、居住,在这种双向交流过程中,语言词汇互相吸
同时,语言最基本的职能是充当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族际交流的加强,有
些民族语言的使用发生了变化。一种语言的使用人口增多,就意味着另一种语言使
用人口减少。那么,被放弃的语言就失去了交际的功能。如果一种语言失去了最基
本的职能,那么它的消亡是必然的,任何人为的延续和发展都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相反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但是,语言又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它作为文化的载
体,自身又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4]因此,民族语言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载
体,与传统民族语言消失相伴的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的流失。随着民族人口变迁
而发生的这种民族语言使用空间不断萎缩的社会现象,对朝鲜族的传统民族文化传
承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三、朝鲜族人口变迁与民族教育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变迁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
响。
1.青少年人口变迁对民族教育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人口比例下降对民族学校生源的影响较大。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延
边朝鲜族人口出现自然负增长,即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截至2011年年末,延
边朝鲜族人口为79.8万人,远少于1991年的84.5万人,这种人口负增长在
朝鲜族人口比重高的龙井、图们、和龙等地区尤为严重,这种人口负增长直接导致
人口中青少年比重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延边朝鲜族总人口中0-14岁
人口比例迅速下降,而且下降幅度非常大,0-14岁人口比例由1960年的
41.99%降至1982年的26.28%,2000年又降为15.67%,下降幅度超过
50%。1982年至2000年,朝鲜族0-14岁人口比例下降的幅度略高于汉族人口
下降的幅度(见表2)。[5]
表2 1982-2000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0-14岁朝鲜族人口数变化状况数据来源:
根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三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所得。198 303 125
520 -72 783 -36.70%0 14 093 4 138 -9 955 -70.64%1 12 504 3
382 -9 122 -72.95%2 12 898 3 420 -9 478 -73.48%3 12 345 3 475
-8 870 -71.85%4 10 818 3 994 -6 824 -63.08%5 9 826 4 988 -4
838 -49.24%6 9 823 5 729 -4 094 -41.68%7 9 201 6 743 -2 458
-26.71%8 10 513 8 291 -2 222 -21.14%9 13 064 9 435 -3 629 -
27.78%10 16 243 11 723 -4 520 -27.83%11 18 837 13 007 -5 830
-30.95%12 16 336 15 369 -967 -5.92%13 17 112 15 869 -1 243
-7.26%14 14 690 15 957 1 267 8.62%总计
由表2可知,1982年至2000年朝鲜族0-14岁人口减少72 738人,减少幅度
为57.95%,与汉族0-14岁人口减少幅度的48.90%相比,高出9.05个百
分点,朝鲜族0-14岁人口以较快的速度下降,直接影响了民族教育发展规模。
延边朝鲜族青少年人口迅速减少对民族教育发展的最大冲击就是民族学校生源明显
减少。自20世纪90年代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以来,由于出生孩子数量日益减
少,青少年比重持续下降,在延边地区,由于生源日益枯竭,民族学校规模逐渐缩
小,这种现象在边境农村地区尤为严重。截至2011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共有中
小学410所,在校生16.8万人,其中朝鲜族中小学102所,在校生4万人,朝
鲜族教育仅占整个基础教育份额的25%左右。[6]
具体而言,整个延边地区朝鲜族小学生总数不断减少。根据资料统计,朝鲜族小学
生在校生减少幅度最高地区显示为龙井市、汪清县及珲春市三个县市,1991年至
2007年三个地区小学生减少幅度均超过80%,生源流失极为严重(详见表3)。
表3 1991至2007年延边各县市朝鲜族人口与专设朝鲜族小学在校生变动情况数
据来源:根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计生委各年度统计资料和延边教育统计资料整理所
得。延吉市-28 833 -3.41% -54 234 -82.99%77 513 44.96% -14
058 -63.53%图们市 -10 313 -12.43% -5541 -79.24%敦化市 -4
845 -20.24% -950 -76.24%龙井市 -31 574 -16.36% -13 558 -
81.10%和龙市 -33 168 -23.08% -4 843 -73.81%汪清县 -16 814 -
18.24% -9 141 -82.58%珲春市 4 301 5.23% -4 339 -81.58%安图
县 -13 933 -25.44% -1 804 -78.13%总计
据笔者调查,这三个地区生源流失情况又各有不同。龙井市由于人口负增长开始较
早,朝鲜族新生儿出生率一直较低,而从地理位置上,龙井市距延吉市地理位置靠
近,交通方便,加上延吉市所具有的优势教学资源,因此,很多龙井市的朝鲜族家
长纷纷选择让孩子在延吉就读。而汪清县和珲春市又属于另一种情况,珲春市在人
口增减问题上显示为正增长,但就小学生生源减少幅度来看属于减少幅度极快的地
区之一。据了解,汪清县与珲春市生源减少情况与龙井市情况稍有不同,即由于两
地处于边境地区,行政管辖区内有许多边境村落,近几年边境村落朝鲜族人口负增
长导致这些地区出生儿童减少,许多边境小学校被关闭,朝鲜族学生只好选择在附
近的汉族学校就读。延吉市朝鲜族人口一直体现为正增长,这与延吉市经济、文化、
卫生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城市,延吉市集中了
整个区域最好的文化、医疗设施,人口的经济、卫生环境处于良好状态,人口的人
均寿命、人口健康等状况处于较为优势状态,加上延边地区各地城乡人口在出国打
工挣钱后都选择在延吉市居住、生活,这刺激了延吉市朝鲜族人口的增长。然而,
这种人口处于正增长的城市地区,朝鲜族小学的生源却仍然显示为减少状态,这表
明延边地区朝鲜族小学校生源减少既与人口数量增长有一定关系,同时这一现象也
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2.朝鲜族人口变迁对教育选择的影响
首先,青少年人口下降对教育选择的影响。与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相伴而随的少
子化现象直接导致人口的教育选择发生变化,即延边朝鲜族人口在学校教育的选择
上大量趋向就读于汉族学校。
朝鲜族历来具有重视教育的民族传统。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口经济生活条
件的改善,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人们对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加,
对教育的预期也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朝鲜族人口总量持续减少,
户均子女数基本为1个孩子,随着人口的生育模式转向少生、优生、优育,在这
种生育模式影响之下,人们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质量和对孩子的人力资本投入,因
而每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开始更加全方位。朝鲜族人口减少以及教师大量流失等
因素影响着民族学校教学设施的进一步健全和教学质量的日益提升,大量的朝鲜族
父母更加主动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汉族学校读书,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现象呈现规
模日渐扩大的趋势。如根据张敦福1997年在延边地区安图县朝鲜族农村的田野调
查显示,1997年“永庆乡的东清小学是一所民族联校,1976-1980年之间,朝
鲜族学生比汉族还多,现在全乡2 000多人中只剩下700个朝鲜族人,朝鲜族学
生数也急剧下降。因为班上学生少,这两个学校朝鲜族班的学习气氛普遍不如汉族
班,因而学生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换班、转校或迁走”。[7]
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延边地区在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教育资源分配不
公和教育资源的严重缺失对朝鲜族人口的教育选择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汪清
百草沟镇是延边全州闻名的民族乡镇。2009年,全镇有1所初级中学(朝汉联
校),4所中心小学(1所朝校、1所汉校、2所朝汉联校),学生总数573人。
近年来,根据“重教兴镇”战略,百草沟镇教育部门在改善教学环境、控制辍学学
生、培训教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硬件设备的
添置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存在经费缺失情况;而且由于缺乏音、体、美、英等各科
专职教师和相应设备,以及受教师队伍老化等因素影响,使全镇教育质量无法迅速
得到提高。
除了上述朝鲜族民族学校面临的教育资源缺乏等困难之外,民族学校在课程的具体
安排上也面临一定困境,如朝鲜族中小学课时资源吃紧。因为多学一门学科,朝鲜
族学校周课时数偏多,学生学业负担重;同时由于朝鲜族学生人数少,朝鲜文图书
印量不多,朝鲜族学生教辅材料和课外读物供源少、面不全、出书慢,影响了学生
的知识面扩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此外,近年来,由于人口负增长导致的朝鲜族农
村中心校办学半径普遍加大,交通不便,农村生源流失严重,客观上造成了朝鲜族
学生上本民族学校(班)困难的问题。所有这些因素都对朝鲜族人口的教育选择产
生影响,导致更多家庭陆续将子女送到汉族学校读书。
其次,延边朝鲜族人口的流动、分布对朝鲜族的教育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
以来,社会上对教育的总体要求发生了变迁。学校教育不再是单纯为了继承和保护
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而是与将来的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联系在一起。
加上中国体制转型,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改变等因素影响,孩子早期接受的教育也与
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联。
改革开放之前,朝鲜族学生升学及就业的地域仅限于自己的原住地学校和地区,即
延边大学和延边地区,因此求学、工作期间基本不存在语言障碍。而随着改革开放
的深入,更多的朝鲜族学生的读书、就业空间发生了全新变化,朝鲜族学生考入外
地高校并就职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趋势日益强化,更多家庭为减少孩子将来生活、
求学的困难,为了更好地让孩子融入主流社会,提升孩子的竞争能力,纷纷选择放
弃就读于传统民族学校,尽早让孩子就读于汉族学校,进而强化子女对各民族文化
的领悟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笔者对延边地区朝鲜族家庭所做的100份调查问卷显示,让父母对孩子将来
工作地域的预期进行选择,选择让孩子在国内其他发达的大城市或国外发展的人数
比例分别为61.47%、22.94%;而选择让孩子在当地或省内的人数比例相对减
少,各占8.26%和7.43%,这表明延边朝鲜族家庭对子女的求学和就业趋向更
时就让其就读于汉族学校,不仅让孩子尽早熟练掌握主流社会的通用语言,更多的
是让孩子在与汉族等其他各民族接触、学习过程中感受、领悟汉族文化,为将来进
入主流社会做好准备。
人类学研究表明,种群或族群的形成基础是文化,而维系文化之形成及发展的是教
育,特定的文化和教育的形成却是由特定的生存环境决定的。马克思认为,人首先
是要吃饭,生存是最基本的需要,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一基本需要而展开的。
全球化以来计算机的广泛适用与英语的全面普及,进一步凸显了汉族学校所教授的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承载着大量信息量的优势,加上传媒、网络等各种文化因素的
多方渗透,朝鲜族孩子在汉族学校学习可以在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和本民族传统文
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主流社会的语言及文化,不仅会扩大其将来的就业空间,
村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相对于城市(或城镇)的一种聚集类型。与城
市相比较,村落具有人口、建筑密度低,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职能水平低,人口构
成以农业为主的特征。在我国,村落地域是指建制镇以下的地域,村落由村庄(中
心村、基层村)和集镇构成。[8]
水稻生产是朝鲜族传统的农耕方式,水稻作业具有季节性强、人力投入大等特点,
水稻生产方式不同于汉族的一家一户单干的旱田作业模式,在工艺流程上要求整体
的协调和局部的相互配合,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整个村落组织共同合作。因
此,长期以来水稻生产方式使朝鲜族群众逐渐形成了极强的集体合作意识,村落成
边朝鲜族的生计方式逐渐由传统的水稻生产向劳务经济转变,年轻人大量流向国外,
即便是出国挣钱回来也是选择留在城市生活,极少返回原来的传统村落,这就导致
目前延边朝鲜族传统村落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村落社会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出,
使村落社会建设主体缺失,影响了朝鲜族传统村落的建设与发展。
其次,就延边朝鲜族农村人口的性别结构而言,长期在村落居住、生活的人口多为
已婚单身或未婚单身男性,女性人口极为匮乏。这种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制约了村落
社会民俗活动的进行和发展。作为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鲜族群众喜欢用唱歌跳舞来
五、结语
东北亚地区多元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历史上,东北亚地区各国人民在文化领域互
相认同、彼此尊重、友好交往、取长补短,为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创造了良好的国际
区域环境。区域多元文化长期繁荣绽放,不仅使东北亚各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得到继
承和发扬,而且也给东北亚地区的文化多元化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延边朝鲜族自
治州作为东北亚文化的交缘地带,始终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滋润并丰富着区域多彩
文化。延边朝鲜族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体育、服饰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民
族习俗和风情等为代表的朝鲜族文化在吉林省乃至全国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然
而,随着朝鲜族人口的变迁,富有民族特色的延边朝鲜族文化正在弱化甚至逐步走
向消失,区域社会多元文化色彩趋于淡化,这种人口变迁对族群传统文化传承以及
区域多元文化和谐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
一向提倡各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积极有效应对全球化条件下族群人口变迁与族
群文化传承的问题,进而更好地实现区域各族群文化繁荣绽放,真正实现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有助于区域和谐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N].延边日报,2012-03-01;延边州统计局.2011年延边统计年鉴[Z].香港:中国国
际图书出版社,2011.55.
[2]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4.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76,76,68,69.
[4]钟进文.西部大开发与小民族文化遗产的弘扬、保护[A].滕星,胡鞍钢.西部开发与教
育发展博士论坛[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50.
[5]崔昌来.延边人口研究[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128.
[6]延边州统计局.2011年延边统计年鉴[Z].香港: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2011.265-
274.
[7]张敦福.朝鲜族学生选汉校:急剧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安图县民族教育的社会人类学
实地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1997,(4):49.
[8]陈慧琳.人文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0.
[9]千寿山.中国朝鲜族风俗百年(延边文史资料第十四辑)[Z].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8.39.
本文发布于:2023-11-01 00:29: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697902026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朝鲜族人口变迁对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朝鲜族人口变迁对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