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
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
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
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
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
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
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
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
传统节日。
至于中秋节真正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极广的是嫦娥妒
恨丈夫后羿薄情,偷吃了他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不死之药,于农历
八月十五之夜飞上天去,在月筑室为宫,遂为月宫之神;后羿后悔不
已,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设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间与自己和儿女
团聚,由此而衍生出后世民间祭月祈团圆的文化习俗。
民俗学家则认为,中秋节的原始基础是源于先民对月亮的崇拜。
到周朝时,对月亮的朝拜仪式开始岁时化,“中春昼迎暑,中秋夜迎
寒”。在汉代以前,秋夕祭月已列入朝廷典章。到唐宋时,中秋节已
受到普遍的重视。
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在北宋前的典籍中很难找到。直到南宋,
周密所写的《武林旧事》卷六才提到蒸食的糕饼中有“月饼”。是否
就是中秋专用的节物,则不得而知。月饼明确地作为中秋节专用之物,
并被赋予“团圆”、“和美”的美好意蕴,是在元代之后,“民间以
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宫史》载,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开始,
“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
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
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
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
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
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
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
团圆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
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
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
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也慕名前来投师
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
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
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
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
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
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
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
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
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
了仙。
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
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中秋“赏月”种种
追月
香港人过了八月十五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八月十六的夜晚再
过一次,俗称“追月”。十六的晚上,人们扶老携幼,带着帐篷灯具、
美酒佳肴,来到海滩,听涛赏月,吟诗弈棋,品酒谈笑。此时,蓝天
碧海与月光烛光相映生辉,引人入胜。
行月
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广西侗族各村寨的群众踏着月光来到山村开
阔地,笙管齐鸣,载歌载舞。远听声乐震天,近观舞姿婆娑,恰似一
个大舞台飘在如水的月色里。
来源:著名涂料品牌
望月
乞月
中秋夜半之后,广东东莞未婚的男青年三五成群地在月光下燃烧
香烛,向月下老人祭拜。传说,此刻是月老为凡间男女牵线做媒之时,
月老可为虔诚的小伙子觅上一个美貌多情的伴侣。
照月
浙东民间有“照月”得子风俗。传说,久婚不孕的妇女,在中秋
月圆当空时,独自坐于皎洁的月光之下,可以祈求月神赐福,受孕得
子。
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
饼等。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
社”。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
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
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
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
全部杀掉。最后,全国各地的人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起义行动,每逢中秋节晚上就摆着熟芋头
和细茶、老酒、月饼等,一边赏月一边谈论着家事国事,并讲述那久
远而传奇的故事。
中秋佳联撷萃
中秋赏月,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情景交融的佳
联奇对。
四川巫峡瑶台有一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此联以叠词的方式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使中秋月
色与巫山秀色相对,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古代有一才子,仰望中秋月,吟上联曰:天上月圆,人间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但他苦思冥想,对不出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那年的
除夕之夜,才触动灵感,吟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
接年头。此联结构严谨,浅显明快。
八月十五之夜飞上天去,在月筑室为宫,遂为月宫之神;后羿后悔不
已,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设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间与自己和儿女
团聚,由此而衍生出后世民间祭月祈团圆的文化习俗。
民俗学家则认为,中秋节的原始基础是源于先民对月亮的崇拜。
到周朝时,对月亮的朝拜仪式开始岁时化,“中春昼迎暑,中秋夜迎
寒”。在汉代以前,秋夕祭月已列入朝廷典章。到唐宋时,中秋节已
受到普遍的重视。
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在北宋前的典籍中很难找到。直到南宋,
周密所写的《武林旧事》卷六才提到蒸食的糕饼中有“月饼”。是否
就是中秋专用的节物,则不得而知。月饼明确地作为中秋节专用之物,
并被赋予“团圆”、“和美”的美好意蕴,是在元代之后,“民间以
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宫史》载,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开始,
“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
世界各地中秋节习俗2016-08-17 12:58 | #2楼
华人地区:中秋节 (华人)
中国南方许多地区(如江西吉安、广东潮汕与江门、福建晋江)
有烧塔的习俗。一般于农历八月十五日当天或此前的若干天晚上举行,
多为青少年参与。
在台湾,美浓的客家人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宜兰地区除了月饼,
还吃一种以面粉制成,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的“菜饼”;南部地区
也有在中秋节吃麻糬及火锅的习俗。
台湾近年来盛行中秋节烤肉的风潮,中秋节前后家家都忙着烤肉。
朝鲜半岛:朝鲜秋夕
韩语称“(秋夕)”“(仲秋节)”“(嘉俳)”“(仲秋)”“(嘉俳
日)”“(仲秋佳节)”。是扫墓并用新收获的谷物和果实祭祀先祖的日
子。回乡探亲,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英文亦把
朝鲜半岛的中秋节叫做“韩国感恩节”(Korean Thanksgiving
Day)。
越南:越南中秋节
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越南语:Tt Trung Thu/節中秋
*/?,此处“節”使用的是喃音,“中秋”为汉越音),也有人称其为
“望月节”(越南语:Tt Trng trng/節*/?)。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
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传说(越南语:Truyn thuyt
chú cui/傳說呪*/?)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
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
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日本:日本十五夜
日本的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但
是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
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
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中秋送礼用E礼宝,收礼送礼好轻松。
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ja:
月见)(日语:月見/つきみ Tsukimi ?),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日
语:月見団子/つきみだんご Tsukimi dango ?)、芒草(日语:す
すき Susuki ?)、芋(日语:里芋/さといも Satoimo ?)等。
中秋节各地的风俗2016-08-17 9:37 | #3楼
中秋节各地的风俗
[陕西省]
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
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洛川县
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於校内聚餐。
[福建省]
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宁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
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
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
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
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
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
做成仙桃型的红叫“天公”。拜月的红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
九猪十六羊。
[山西省]
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大同县月饼
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江苏省]
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
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湖北省]
州中秋,取促织虫相斗。
[河北省]
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
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
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安徽省]
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
饰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
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
发辫状,浸湿後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
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
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2016-08-17 20:10 | #4楼
中秋节的习俗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称仲
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我国农历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中,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庄稼成熟的季
节,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
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
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
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
中秋节各地风俗 台湾中秋节的风俗
首先是祭月和拜月。一般认为中秋节的起源,是源於古代帝王在
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後来,民间也渐兴此风。到了明清时代,祭月
时的供品,已形成规模: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
夜晚睡,会使自己的母亲长寿。
祈求嫁得如意郎君: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园中
的蔬菜和葱,就表示她将觅到一位如意郎君。有句民谣:“偷到葱,
嫁好人,偷到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听到这项习俗时,
笔者心想生活在城市里的少女去哪偷葱与菜呢?
祈求孩子: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中秋晚上,倘能到人家菜园
里偷摘到一个瓜抱回家,来年就会生个胖娃娃。
中秋夜深时,台湾妇女往往会在家中的神像前烧香,表达了欲问
卜的事後,还要请示出门的方向,然後持香出门,一路上听到谈话和
歌唱时,便掷杯问神,直到得到神明的认可答案为止。
中秋节北京风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
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
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
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习俗上看,和过
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
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
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
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
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现在讲究广式月饼,过去“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
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
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
式月饼。 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
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
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
节供后的食品。
中秋节的习俗2016-08-17 9:12 | #5楼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
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
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
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
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
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
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
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
中秋节不管你是否有准备求婚、结婚,都只是踏进婚姻的开始,
而之后两个人一起经营好一个家才是最好的婚姻。“乐维斯”不仅仅
是个戒指,还寓意着两个人“一生一世不离不弃”的爱情!是承诺,
本文发布于:2023-11-01 00:18: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690972025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