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
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
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
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解析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
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
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
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
“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
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
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
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
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
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
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
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
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
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
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
‘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
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
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
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
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
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
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
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
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
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
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
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
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
岁的习俗。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
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
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
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
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
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
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
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
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
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侗族
“打同年”: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
动是“打同年”。这项活动,有些像汉族过年的“团拜”,不同的是
侗族以歌舞相拜会。庞大的“团拜”队伍,载歌载舞到达一个村寨时,
该村寨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
要用歌声作答。侗族民歌“耶堂”大多在春节期间演唱,是一种唱跳
结合的集体歌舞,无乐器伴奏。“耶堂”节奏欢快、热情奔放。届时
鼓,宣布新年开始,村社男女老幼便涌向长老家庆贺。家家户户端出
提前酿好的米酒,摆上丰盛的食品,还要邀请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前
来欢度新年。当天晚上,全寨人聚集于广场,燃起篝火,有长老和歌
手领唱史诗,其场面颇为壮观。青年男女对歌欢舞,通宵达旦,兴尽
而散。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
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
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
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汉族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
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
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
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
续至今。“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
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
《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
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
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
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
酒肉异常丰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
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
五日而毕。”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
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
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
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春,“纵非亲厚,亦
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
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
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
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
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
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
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
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
大菜、两个汤。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
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
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
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
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
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
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
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
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
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
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
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
进财、年年富裕。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
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
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
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蒙古族
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
生打扫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从萨满教传入的,蒙民把
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长辈
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
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
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有的把祭品的
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祭火”的时辰为傍晚黄昏时,上祭品时,男
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在古代,有钱人还专请喇嘛祭火。
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准备过春节。有关衣食住各方面的事,如炸
油果子,油食花样繁多,尤其供佛之品要讲美观。其次是包饺子。年
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全家换新装,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柜供台上
摆上各种奶食、油食,摆成小塔型,上边插上特制的金银花。还用十
二个小铜盅倒满白水,一天换一次水,然后点上长明灯。同时,开始
由对联(与汉族同,只是写蒙文)。晚上,备好饭菜后,在院外找一平地,
铺好新毡,摆上酒、菜、肉,开始祭祖先。长辈嘴里念着高祖、曾祖
的名字,把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完祖先后,全家
上席,晚辈敬酒给长辈送旧岁。这天,全家不论男女老幼,玩什么都
可以。在牧区,男人下蒙古象棋,女人、娃娃玩“羊拐”,蒙语叫
“沙”,一直玩到天明。初一凌晨,摆好饭菜上度给老人长辈敬酒,
敬酒时要跪拜,男人双膝下跪,头往下低时双手向上下摆动。这时,
长辈祝福你长命百岁,终身幸福等。未婚女子与男人一样叩拜,而已
婚女人则右膝下跪,左膝半跪,右手在面额右侧上下摆动。新媳妇则
须唱歌。初一不分男女相见第一名话是问:“新年好”、“过年好”,
而不说“见面发财”之类的话。给亲戚拜年时,每人带蓝色哈达和酒。
到亲戚家,先到佛堂或者供佛像之处,给佛像叩头,然后用自备的酒
女青年还一起翻竹杠。节日里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是敲大木鼓。大木
鼓,基诺族人民视为最神圣的器物。平时挂在“卓巴”(寨父)、“卓
生”(寨母)家里,严禁动用,只有过年节时才能敲击。
珞巴族
珞巴族年节是按照自己的历法推定的。珞巴族的历法是一种依据
月圆、月缺、月出、月不出以及季节转换规律归纳出来的。每月三十
天,以月亮形状、出没时间来推算。每天用具体形象作标志。月圆月
缺变化十二次为一年。一年内,再按生物活动、自然变化排出月的顺
序,台一月份蛤蟆往江河、水渠中跳;二月份桃花落,“八卜”鸟叫;三
月份“金嘎优”鸟叫等等。因珞巴族分布地区不同,节日的日期和名
称也不一样。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23:42: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669302025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