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
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
摘要:了解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历史及民俗文化,更多的了解朝鲜
族,有利于发展和谐互助的民族关系,以及巩固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和谐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迁入、饮食文化、炕文化
近几年来,韩流之风越吹越猛,说起韩国就离不开朝鲜,还有韩
国和朝鲜的主要民族—朝鲜民族,朝鲜民族是东亚的主要民族,主要
分布在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和日本也有少数分布,现在中国的朝鲜
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陆续迁入的。最早迁入并定居的一批,
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了。明末清初, 朝鲜半岛的朝鲜族开始有规模地迁
入, 或因其他原因被动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因
战争而被动迁入中国。在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中, 清军就俘获5000 名朝
鲜士兵, 其中, 仅有部分遣返朝鲜。另有一部分发配为奴, 这部分朝鲜人
终生留居中国。1627年, 后金为巩固作战在第一次对朝战争中获胜, 朝
鲜被迫与后金签订《江都会盟》, 在后金军队撤退过程中, 有4986 名朝
鲜人被掳走, 除被杀290 人、逃还623 人外,其他被带到中国。1636 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为解入关后患之忧, 再度攻伐朝鲜。朝鲜大败, 被掳到
中国东北的朝鲜人达数十万。这些数量众多的朝鲜人, 绝大多数成为女
真人的奴隶, 自然成为中国朝鲜族的早期迁入者,。现在东北分布的朝鲜
族,尤其是黑龙江的朝鲜族,主要是在九一八之后日本组织的移民。
日本当时有个政策,叫“日人移韩,韩人移满”,组织了大量朝鲜人
进入中国东北。曾经东北地区对朝鲜族人的两种称呼——鲜族和棒子,
都和这种移民活动相关。称朝鲜族为鲜族,会引起不悦——这是日本
人对朝鲜人的蔑称,称呼其为“棒子”“高丽棒子”,那就是要打架。
诚然, 这一迁入过程是被动的。中国朝鲜族人口积累的第二个途径是主
动迁入的,公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肃宗二十三年)至
1699年,朝鲜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在这种情况下,公元
1700年,在朝鲜北部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
的现象。此后,为了生计而潜逃越边境者越来越多。
从历史来看,中国朝鲜族是以19世纪中叶迁入的移民为基础,以
1910至1945年迁入的移民为主体而形成的。中国朝鲜族主要集中在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从原籍上来看,在中国的朝鲜族中,原住
地为朝鲜咸镜道人、庆尚道人、平安道人占绝大多数,因而这三个群
体成为中国朝鲜族的三大主流。
对于任何一个迁居到另一个国家的民族而言, 从暂居、侨居到承认
为国民, 都要经历一个发展的历程。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也不例外,相对
而言,中国朝鲜族是从明末清初逐渐从朝鲜半岛迁移到中国的, 一个民
族跨境居住于两个主权国家的状况, 决定了其自我意识和认同意识有一
个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国朝鲜族为开发中国东北边疆做出了重要
贡献。在近代东北开发史中, 朝鲜族具有重要的地位, 朝鲜移民对东北
开发的最突出贡献体现为水利建设和水田开发。朝鲜族在东北边疆开
发荒地初期,粮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饥,住的是极简陋的茅草屋,
用的是木梨,没有耕畜便靠人力恳拓。到1881年,在延边地区先后恳
拓的土地达到五千三百多公顷。1884年,达到一万两千多公顷。在寒
冷的黑龙江中部开垦水田, 标志着东北水田开发普遍展开, 也标志着封
禁数百年的中国东北地区进入了全面开发阶段, 而中国朝鲜族对此起到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主要历史贡献之一。
朝鲜族在中国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保存并发展着其独特的民俗
文化,出穿住行,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勤劳聪慧的朝鲜族人
民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制作了许多特色的种类丰富的美食。
朝鲜族饮食以米饭为主, 汤和泡菜及其他菜肴辅之。主食以米饭为
主食的习俗是朝鲜族的饮食特点。最早的米饭是由笼屉蒸, 后来有了铁
锅, 就开始用锅煮, 从此米饭就成了朝鲜族先民普遍的常用主食。大米
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量充足,由此形成主食副食相补的“二元就
餐文化”。副食有二大类,即酱类和泡菜类。酱类。酱,不仅能单独成
为一种副
食, 而且还是做其他副食的主要原料之一。泡菜类。泡菜是将植物
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发酵而制成。把蔬菜和各种鱼酱、虾酱搅和到一
起, 引起化学反应, 使之变成另一种食物, 这就是朝鲜族传统的泡菜“克
依姆奇”。在这发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辣椒。有了辣椒, 泡菜不仅
发酵快, 而且还能保鲜。汤。汤也是重要的基本副食之一。从古至今各
种汤类很受朝鲜族的青睐。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餐桌上都离不开汤。平
常早晚做热汤吃, 炎热的夏季做“凉汤”喝。朝鲜族餐桌上的汤,一般都
是以泡饭为前提的。汤食民族,最有代表性的饮食就是“汤泡饭”。
朝鲜族还有很多传统的风味食品,例如打糕、松饼、冷面、狗肉
汤等。打糕,因为它是将蒸熟的糯米放到槽子里用木槌捶打制成,故
名“打糕”,朝鲜族人民喜食打糕的历史悠久,每逢年节、老人寿诞、
小孩生日、结婚庆典等重大喜庆的日子,打糕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
品,同事,打糕还有保健作用,朝鲜族有句俗语“夏天吃打糕,像吃
小人参”;松饼,使用大米做成的蒸饺,蒸时要在蒸屉上铺上松树叶
子,所以叫松饼,成为朝鲜族在中秋节必备的节日食品;冷面,朝鲜
族著名的风味小吃,它同泡菜、狗肉汤一道成为朝鲜族三大特色食品,
朝鲜族自古有在农历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的习俗,有长命百岁的寓意,
故冷面又被称作“长寿面”,其中长寿面也来自一个神话传说;狗肉
汤,汤食民族,汤是必不可少的,而狗肉汤则是各种汤类的首选食品,
朝鲜族有句俗话是“三伏天吃狗肉如同吃补药”。从前,东北的汉族
多不吃狗肉,后也逐渐推广,但现如今也有很多爱狗人士谴责吃狗肉
的行为,文化的冲突和碰撞。
手要抬至胸前,否则被视为对别人的不敬,同长者一起饮酒时,要把
上身转向一侧而饮。抽烟时,年轻人要避开年长者,若在一起时,则
要用手遮住烟。朝鲜族是个很尊重长辈的民族,礼仪也细致到生活中
的小细节上,如果不遵守,则被认为很没有教养。
朝鲜的民俗文化除了体现在饮食习俗上,在炕文化上也展现了自
己的特点,炕是勤劳、勇敢和睿智的朝鲜族祖先在改造和征服大自然
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大创造。它既是孕育与形成朝鲜族耐劳机智、
外柔内刚、尊老爱幼和雅好洁净等民族气质与审美心理的摇篮,又是这
个民族由穴居野处进入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志.在悠久的岁月里,一代又一
代的朝鲜族生息繁衍在温暖的炕头,从呱呱坠地到成家立业再到撒手人
寰都离不开它。他们毕生的文化活动,也多半是在炕头上进行。因而,朝
鲜族的传统文化又被亲昵地称之为炕文化。炕文化,作为朝鲜族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同人类文明的进程密不可分。火炕,朝鲜语的音译
为温突,即烧热了的片石之谓。从朝鲜半岛迁居到我国东北三省的朝鲜
族,善于因地制宜,或原样地保留了建造传统式炕屋的风习,作了某些改变,
均着眼于实用。
但在现代朝鲜族住宅建设中,已多采用地暖炕或用水暖来代替直接
用火取暖。它是文明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文化复合体。它的形成与发展,
对于朝鲜族的进化、生产工具的制作、饮食起居、民间文艺、礼俗信
仰与家庭组织的完善都有过和有着极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几千年形
成的习惯是不易改变的。住惯了炕屋的朝鲜族,现在即使搬入现代化的
公寓居住,即便住在有暖气设备的房间,也想方设法将其中的一间卧室改
为暖炕加以使用。尽管有暖气设备的卧室很暖和,但他们总觉得不如暖
炕那样可以贴身感触到炕的热量,可以使一些小恙不治而愈。然而,朝鲜
族的传统的暖炕也有严重的缺点,而且亟须引起正视。
朝鲜族也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鲜族音乐按本民族的传统分类,
可分为民谣、歌乐、舞乐、乐器、“板嗦哩”、唱剧等六类。民谣按
音乐的体裁形式可分为农谣、抒情谣、风俗谣、童谣、长歌等五种;
歌乐原是为上层阶级和市民阶层服务的抒情歌谣,后流入民间,逐渐
群众化。朝鲜族的民族舞分为农乐舞、刀舞、扇子舞、象帽舞、顶水
舞和长鼓舞。扇子舞源于传统巫术,后来发展成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
式。
中国朝鲜族生活在五十多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
的传统的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借鉴和吸收兄弟民族中优良的文化,从而创
造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形成了一种具有双重性特点的独特的民族文化。
已经深深融合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在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中国朝鲜族在中韩交流中发挥了作用。中国是与朝鲜半岛的
渊源关系十分密切的国家, 这为中韩两国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
中韩交流中, 要想中国的朝鲜族可以发挥独特的、积极的作用,首先要正
确认识民族意识与国民意识的关系。民族意识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
的民族意识是没有政治属性的, 是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本民族历史、民族
发展过程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因而民族意识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
意识活动, 将伴随民族存在而存在。国民意识是法律约束的带有政治属
性的意识, 它要求对入籍的国家承担义务, 同时也拥有公民权利。但是
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成员之间既没有法定的义务, 也不具有法定的权利。
因此, 跨国界的广义的民族意识受到国民意识的制约, 并要求服从国民
意识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的,民族意识是一种正常的意识活动, 并受到
宪法的认可,中国朝鲜族在中韩交流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长期
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朝鲜族已成为我们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其自我
意识、认同意识和国家意识逐步形成。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丰富了中华
民族的文化, 朝鲜族为开发中国东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韩交流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朝鲜族在动荡的历史变迁中,保存着本民族美好的文化,并
逐渐发展,并在当今社会努力的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值得我们每个民
族和每个人学习。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22:14: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616792025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及民俗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