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复旦大学十佳辅导员(一)
编者按:1月19日,校学工部、研工部举行2006年复旦大学十佳辅导员评审答辩会,来自
全校各院系的近20名优秀辅导员向评委作精彩陈述。最终管理学院苗锋、上海医学院韩秀引、
高分子科学系詹国柱、历史系罗凌、新闻学院陆柳、化学系赵强、数学科学学院郭丽娜、化学系
刘永梅、历史系罗健博、公共卫生学院黄葭燕等10位辅导员入选。
校刊将分两期报道这10位辅导员的先进事迹,采撷他们工作中的闪光点,以飨读者。本期
推出的5位辅导员是管理学院苗锋、化学系刘永梅、高分子科学系詹国柱、上海医学院韩秀引、
历史系罗健博。
刘永梅:引领每一个学生成就梦想
化学系2004级研究生班现有学生101名,其中超过50%是党员。个性化极强,相对独立
却又缺乏相对清晰的个人定位———针对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刘永梅以党建为工作核心,构建高
效热情的班委,完善有效合理的班级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关心学生个体,凝聚班级
力量,努力做到点、线、面结合,辐射到班中每位学生,引导他们明确前进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工作中,刘永梅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年级大会和班干部例会。尽管每次年级大会的内容各不相
同,但“科研为本”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这也成为化学系2004级研究生的奋斗理想。两年多来,
他们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共发表论文234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156篇,影响因子大于4.0
的55篇,申请专利16项。
为便于和学生交流,刘永梅每周安排了固定值班时间,雷打不动。值班时间里,有需要的学
生都可以找她谈心,她也经常主动找一些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谈心,比如,中期考核前,她就与
那些科研进展缓慢的学生谈心,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力求找出解决方案。
本报点评:2年半前,刘永梅接手化学系2004级研究生班时便下定决心,要将这个班集体
塑造成“极富凝聚力、朝气蓬勃的大家庭”,引导每一个学生成就个人梦想。两年多以来,她求真
务实、认真负责、真心奉献,一直引领这个集体向着当时定下的目标不断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
她所带班级被评为2006年“上海市先进集体”。
詹国柱:学习互助100%
高分子科学系2004级本科生班现有学生48名,詹国柱以“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
和落脚点,在工作中注重发挥党建育人功能;营造集体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倡学习互助,
鼓励学术探索;指导学生发展,服务学生成才。
詹国柱认为,辅导员要始终关心学生的学业,为此他在班内实施了学习互助计划——“100%”
工程。大二上学期,他倡议并指导学生组建了班级学习辅导核心队,主要以知识串讲和疑难解答
两种形式开展活动,同时多方搜集学习资料和信息,资源共享,努力在班里营造共同学习和互助
学习的氛围。
在詹国柱的带领下,04高分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一学年,全班有56%的学生的绩点在
3.0以上,其中3.3以上的达35%;第二学年,这两个比例分别增长到77%和48%;在大学物
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中,该班的优秀率均达40%-50%。此外,他
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探索,班里有62%的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其中8人获
得了 政学者、望道学者和第15期科创的课题资助。
本报点评:詹国柱的带班理念是“党建铸核心,制度树班风,学术育文化,实践促成才,活
动显风采”。他通过开展班级工作项目招标制、学习互助100%工程、启航计划等创新性工作,
引导班级形成和谐友爱、锐意进取的良好氛围,其所带学生普遍学习成绩优良,所带班级荣获
2006年“上海市先进集体”称号。
苗锋:优秀住楼辅导员
管理学院博学楼是南(东)苑学生生活园区“特色楼”,苗锋在开展工作时便围绕“博学楼”做
文章。接班之初,他便制定了“博学楼成长战略”,并不断完善,通过紧抓党员成长计划和团员成
长计划,从凝聚力建设、制度化建设、文化建设、对外辐射4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党建带楼建、制度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学生素质拓展是苗锋所带班级的四大特色。在苗锋
的引导下,班里成立了博学楼楼委,由博学楼党支部领导、单元长联席会议监督,楼委下设信息
化小组、志愿队等楼内组织。这当中,苗锋发挥的作用是指导楼内组织,帮助楼内有困难的学生,
为学生搭建展示能力的舞台。
学生辅导方面,苗锋也建立了一套制度,如每月由楼委召集一次楼会,各楼内组织在会上通
报近期情况,他则借此机会给学生们上上人生指导课;各楼内团体每两周左右举行一次座谈,他
针对学生们的需求给予指导等。
结合专业特点,苗锋和学生们在楼内开展了以博学网站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除网站外,他
们还创造性地开设了博学bbs、博学ftp及博学电台等交流工具。目前,他们正着力于开发博学
楼资源规划系统,计划建立一个融合多种信息的数据库系统。
本报点评:育人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开展辅导员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唯有科学管理才能
减少辅导员工作的随意性。苗锋的工作正证明了这一点。在他的带领下,管理学院博学楼获得了
上海市科教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韩秀引:“五心级”辅导员
除了辅导员外,韩秀引还有一个身份———上海医学院教工团总支书记,组织胚胎学讲师。
虽是兼职辅导员,但韩秀引自接手这个班级起便无怨无悔地对全班60名学生付出着爱。她加强
班级党团建设,培养学生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关心学生,融入集体;鼓励特殊群体学生。
为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特点,她引入心理学上的感知心理偏好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找出学生
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班团活动中,韩秀引组织开展了P2P活动(“peer to peer”及“per-son to person”活动)。
每个月初全班学生参与抽签,不向他人透露自己抽到的名字,而是默默地关心、鼓励这位同学;
每天值班学生会将投递来的秘密便条送到被关注者手里;每个月末举行秘密朋友相认,全班手拉
手形成一个关爱连锁圈。P2P使学生们既体味到了付出的乐趣,又享受着被人关爱的幸福,懂得
了如果少一份付出,班集体就会多一个缺口,从而在班里形成了连锁爱心传递效应。
本报点评:“最基本的是肯付出爱———一如既往的爱;最重要的是关注———关注时代趋势、
关注学生兴趣;最关键的是融入———融入学生的思想、学习、实践、生活。”这是韩秀引担任
辅导员一年半来的3点体会。她说自己对学生是“五心级”的———爱心、信心、关心、耐心、责
任心,对自身的要求则是“三xin牌”———进取心、好奇心、智多星。每次开班会她都会说:“同
学们,不要犹豫向我拨电话,我24小时为你开机。”
罗健博:做学生的知心人
“我了解每个学生就像了解我自己。”罗健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04年新生报到
前,他利用暑期详细翻阅学生档案,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并通过与学生本人、家长、学
生本科就读学校及所住村镇等联系,进一步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入学后,他在争得系领导和园
委会老师同意的基础上,打破常规,按照学生的学科特点、性格特点、生源方向和作息规律安排
宿舍,增进了不同学科同学间的交流,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去年,班里一名学生被查出胃出血,需马上住院治疗。罗健博第一时间赶到长海医院,了解
情况,安慰学生。考虑到该生家在江西山区,交通不便,家庭较困难,罗健博还为他垫付了医药
费。此后,他一直陪伴在这位学生身边,直至该生病情稳定。治疗过程中,医生在饮食方面提出
了一些要求,学校食堂无法保证,罗健博就按要求在家里做好饭菜带给学生,帮助该生尽快康复。
本报点评: 辅导员工作是常做常新的,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罗健博以“严于律己,身正为
范”为座右铭,时刻要求自己恪守为师之道,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敬业精神投入到辅导员工
作中。一份付出,一份回报。罗健博对学生们的关爱,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理解。学生们将他当
成最知心的人,不论遇到什么事,都会第一时间找他想办法。
00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18:51: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494962023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06年复旦大学十佳辅导员(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06年复旦大学十佳辅导员(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