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

更新时间:2023-10-31 15:08:29 阅读: 评论:0

又犯了错-微信人生

郭沫若:“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
2023年10月31日发(作者:风中散发)

郭沫若:“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

198910月,林散之书绝笔《生天成佛》

南京以西40公里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古镇——乌江,她

地处苏皖交界,《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即自刎于此,至今

乌江还保留霸王祠,项羽墓等遗迹。这里自古人文荟萃,曾

出现过中唐诗人张籍、南宋词人张孝祥、书法家张即之,清

初画家戴本孝等诸多名家,更留下无数文人骚客的足迹,近

代又诞生了一位风标独立的草书大家——林散之。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乌江桥北江

家坂村(现属南京浦口区)。因在叔伯兄弟中排行五,乳名

“小五子”,六岁入塾读书识字,取名以沃、以霖,从小即

勤奋习书。14岁丧父,门庭忽然冷落,迫于生计,他离家至

南京跟张青甫学画人像谋生,此后回到乌江随乡师范培开先

生学习书法,方懂得悬腕执笔之法。因迷于诗、书、画,自

号“三痴生”18岁又从清末进士含山张栗庵学古文诗辞,

书法亦得其指授。张栗庵谐“三痴”之音,为其改名“散之”

遂终生用之。32岁时经张栗庵引荐,负笈沪上,拜黄宾虹学

画,方悟得用笔用墨、知白守黑之理。三年后,遵黄宾虹“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教导,挟一册一囊,开始了影响一生

的万里之行。他的求学之路艰辛、执着,每天清晨都一丝不

苟地临摹古帖,孜孜不倦,可见他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毅。

生天成佛 作者林散之

抗战期间以及民国时期,社会环境恶劣,寒灯苦雨,他

依然坚持读书、创作,无一日懈怠。1949年后他曾一度出任

江浦县副县长,负责农田水利。1963临近退休之际,被聘为

江苏省国画院画师,这才踏上专业书画创作之路,可没过几

年,“文革”开始,老妻病逝,他悲恸万分,顿使其双耳失

聪,69岁的他,几年里只得来往于南京、扬州、江浦乌江、

和县儿女间。1970年农历除夕,更大的不幸降临,他在乌江

洗澡时不慎跌入开水池,全身烫伤,手臂、右手致残,五指

粘并,这对于书画家来说就意味着死亡,幸被抢救了拇指、

食指和中指,尚能执笔。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终于能

用三个手指握笔挥毫,因自号“半残老人”。对这次“汤锅

之灾”,他曾风趣的说过“可怜王母多情甚,接入瑶池又送

回。”对生活、对艺术的乐观仍一如既往。

他是一位喜爱“平淡”的人,他平平静静地生活在乌江

“江上草堂”,没有想到1973年《人民中国》画报第一期刊

登中国书法专辑,首页位置赫然刊其草书条幅《东方欲晓》

这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此时他已76岁,“林散之”才被

世人发现,先生重返南京。当时流传有这样一则轶事:郭沫

若来南京,有请赐墨宝,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

我岂敢在南京写字!”而日本书道界对其书更是推崇备至,

书道团体来华访问,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其后,以青山

杉雨为团长的全日本书道访华团来到南京,这位直率而又狂

傲的日本当代书坛泰斗本来对中国现代书法不以为然,当他

见到林散之的作品以后,当场便行鞠躬之礼,并敬题“草圣

遗法在此翁”为赠,一时传为佳话,林散之名声大震,“当

代草圣”之美誉也由此传开。

中日友谊诗 作者林散之

年逾八十的林散之,盛名之下并没有停滞不前,他不顾

“风烛残年眼半花”,一直到临终,十多年来他不管是应人

索请,还是参加展览,都以满腔的热情不停地创作,大量作

品流传四方。真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此时笔墨炉火纯青、天真烂漫,他一生中许多精

品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出来的,其对艺术的执着、进取和创

造令人尊敬。

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其草书为二十世纪的书

坛增添了不少活力,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金顶 作者林散之

林散之用笔极其讲究,主张“留、圆、平、重、雅”

因其涵养深厚,故笔下雅韵欲流,他在草书中努力实践这些

理念,把他们出神入化地熔于书法创作之中。有人说林散之

完美的融合。其中锋行笔,线条如钢丝一般,能从纸面上立

起来,挺拔而弹性十足,正是古人所说的“折钗股”“屋漏

痕”“锥画沙”。而林散之书法线条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其

用笔的“活”。晚年,他对笔锋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八面用锋,正、侧、偏、方、圆、虚、实、顺、逆、散诸锋

并用,甚至可以说无锋不用,特别是他巧妙地糅进了一些山

水画中的“皴法”意趣,微妙地拓展了笔法的表现力,既新

又古,这种近于干擦的散锋,是他衰年变法的成功之处,加

上使用长锋羊毫,创作出浑朴苍茫、酣畅淋漓、老辣纷披的

大草,意外的精彩层出不穷。

就书法的墨法而言,林散之的成就也极大。师黄宾虹,

深得黄宾虹用墨之奥妙。林散之继承并发展之,将丰富的墨

法自觉地运用于书法创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突破。他

将浓墨、淡墨、焦墨、枯墨、润墨、渴墨、宿墨等绘画诸墨

法,成功地运用于书法创作,前无古人。他写字喜欢在砚池

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他早年致力于画,

晚年又以书法名扬天下,然而,他自认为自己是“诗第一,

画第二,书第三”他自己亲手所书的墓碑为“诗人林散之”

其平生无时无地不在推敲诗作,如病卧时、睡梦中、吃饭时、

走路时常不能自控地兴起作诗。甚至在坐马桶时也在沉思,

忽觅得佳句急起身提裤去桌上取纸笔记下,以免遗忘,一时

传为笑谈。他晚年辑成的《江上诗存》三十六卷,存诗二千

多首,充分展现出他诗人的浪漫和博雅的胸怀,启功为之作

序中盛赞:“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

书,而行万里路者,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所之。无雕章

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其抒情写意的诗词往往见题

于画作上,与画境相辅相成,并臻其妙。在他的书法作品充

溢着浓厚的诗韵,其诗词的意韵成为其书法笔墨、风格的深

层内蕴,此非常人所能及。可以说,诗韵乃其书之魂!

林散之在那次烫伤事件后,再未外出写生,多追忆往昔

写生印象,尤以画黄山烟云景色为多。其笔墨竭尽干湿浓淡

的交互变化,表现烟云气象的丰富意趣,从而造就其高出时

人的水墨技巧。他在这一方面深切而独到的体验,施之于草

许瑶诗·论怀素草书 作者林散之

林散之生存的时代,经过有清一代碑学的洗礼,帖学式

微,无疑碑学对林散之的影响很大,林散之书法以唐楷、北

碑筑基,而得力于帖学的修养。他从《阁帖》学晋人书,并

取法唐、宋、元、明诸名家手札,得其意韵,同时临习汉隶

名碑,数十年不辍,其书刚中见柔,兼有碑之骨、帖之韵,

又渗透着汉隶朴拙之意。他充分挖掘帖学中蕴藉典雅、旷达

流畅的美学特征,并以自己对线条的独特感受能力,融碑学

的飘逸朴拙,劲健挺拔之长,形成自己神韵兼备,清逸静雅

的独特书风。林散之那个时代的各体书法都很难逃脱碑学时

代的氛围和技法的影响,现在看来那时留下的“唯一缝隙”

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他的书法,

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渗透着中国“天人和

一”“阴阳蜕变”“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他对现代中国

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责任编辑/薛萍

信誓旦旦的意思-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郭沫若:“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15:08: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36109774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郭沫若:“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郭沫若:“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pdf

标签:郭沫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