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诗剧合一”特点
郭沫若主张“借着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来进行历史剧的创
作,而身为诗人的作家,其历史剧具有独特的“诗剧合一”特点。
(1)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表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
术个性
郭沫若总是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心理,以至生活体验,熔
铸到历史人物身上。他所努力的,是“于我所解释的古人心理中”,
“寻出”与自己内心的契合点,达到“内部的一致”,剧作家在历史
剧中表现古人,同时也表现了自己。
《屈原》里的“雷电颂”完全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在一定意
义上可以说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就是他自己。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强烈的
抒情性。兼具剧作家与诗人两种气质的郭沫若,在其历史剧创作中,
十分注意在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
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
和抒情效果。在戏剧进展过程中,不仅紧张曲折的情节、尖锐的性格
冲突吸引着观众,更有一股层层推进的感情激流振荡着观众的心灵:
戏剧与诗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2)以诗化的语言写历史剧
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往往穿插着大量的民歌和抒情诗,有的根据
剧情的发展反复出现,有的则直接由主人公反复吟诵,如《屈原》中
的《橘颂》和《雷电颂》,《棠棣之花》中的《北行诗》,《南冠草》
中的《大哀赋》,《虎符》中的《赞颂歌》等。这些抒情的诗和歌不
仅渲染了氛围,突出了人物性格,强化了剧本主题,而且其本身已经
融为整个剧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若没有《橘颂》和《雷电颂》,《屈原》一剧将大失光彩。郭
沫若还善于在史剧中运用富有韵味的长篇独白以充分揭示人物丰满
复杂的内心世界,而剧中人物的对白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充满了音
乐的节奏和诗的激情,这种诗化的语言显示了郭沫若独有的诗剧合一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14:5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351902021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概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诗剧合一”特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概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诗剧合一”特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