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郭沫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郭沫若生平思想及创作概况。
2、把握郭沫若的诗歌观念与主张。
3、鉴赏郭沫若的诗歌集《女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泛神论思想指导下诗歌观念。2、掌握郭沫若诗歌
的思想艺术成就。3、《女神》开一代诗歌风气的特点4、《女神》的思想艺术
成就
三、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师生探讨相结合。
第一节 郭沫若的思想及创作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鼎堂,四川乐山人,郭家原籍本是
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据说祖先“先背着两个麻布上川的”,靠几代人的惨淡经营,
家道几经兴衰,直到郭开贞父亲一代,才真正成了殷实的中等地主兼商人家庭。
学名开贞,“开”是排行,“贞”是本名。一九一九年首次发表新诗时,自
署笔名“沫若”。并以此为号。这是由其“故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合拢来
的”,“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名号意在不忘故土。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作家、戏剧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
文字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
一面光辉的旗帜。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以崭新的内
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一、童年和中学时代(1896——1913)
郭沫若1892.11.16出生于家乡乐山县沙湾镇,依山傍水,迎面流泄着湍急
的大渡河,背后横亘着雄伟的峨眉山,身边更有着清澈见底的茶溪从山麓蜿蜓而
下,把周围有“海棠香国”之称的土地装扮得倩丽多姿。
郭家较开明,祖父因仗义疏财,父亲郭朝沛却因懂得一点医术,深受乡人敬
重,并能凋败家业重振起来、郭家大门有两副楹联:
传家有道惟存厚 处事无奇但率真
事以利人皆德世 言堪持赠即文章
母亲杜邀贞对他影响最大,十五岁下嫁郭家,虽没读书,但单凭耳濡目睹,
也识得一些字,且能默记暗诵许多唐宋诗词:
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
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
《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培养了他最早对诗歌的兴趣。
1906——1913,郭沫若先后在乐山和成都读小学,这时正是旧学和新学交替
时期,他受到了双重熏陶:一方面他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书,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
础,如《庄子》、司马迁《诗品》,尤其对屈原、李白、王维、孟浩然等浪漫主义
诗人发生浓厚兴趣。还从他大哥的书橱里读到《西厢记》、《西湖佳话》、《花月夜》,
这一类被当时视为孩子不该看的“禁书”。那时恰逢是暑假放学,白天便假装头
痛,躲在帐子里偷偷阅读。于是莺莺与张生相会的情景,苏小小的倩影,秋痕的
孤魂,一幕又一幕地呈现在眼前,弄得似醉如痴,简直不可收拾,被大嫂发觉,
告诉母亲,曾遭到一顿呵责。另一方面,他有机会接触了一些外国名著,如梁启
超翻译的《经国美谈》、《意大利建国三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译的《撒
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文学作品,初步接触了西方自然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启蒙。培
育了他强烈要求冲破封建牢笼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1911年初,国会请愿风
潮波及四川,成都学界立即响应,郭开贞被推为分设中学出席会议的代表之一,
监督叫他上课,他说“连监督都叫不动的,我怎么有那样大的魄力呢”,他几乎
被斥退。中华民国,剪辫子。
袁世凯窃取大权后,这期间不幸的私事竟伴着感伤的国事而来,1912年农
历正月十五,奉父母之命与张琼华(1890——1980)结婚,郭沫若称她为“黑猫”,
全靠一本《庄子》度过花烛夜,第二天“四门”又靠一部古版《文选》消磨了时
光。第五天,结束了这“结婚受难记”,乘船回成都中学堂,人虽然是从此跟她
分开了,但这了一生“囚禁”在孤寂“洞房”的女人,不能不说是他五笔型的一
块心病,以后每当提起这件事,他总觉有难言的苦衷,说:“我的一生如果有应
该要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
二、创作觉醒期和爆发期(1914——1920)
1913年底,郭沫若怀着“救国济民”的抱负走出夔门,离国经朝鲜于是914
年初抵达日本,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三年毕业后考入福冈九洲帝国大学医科。当时日本的医学属德国系统,凡学医必
须学德文兼学英文,以及文学作品为读物。因而把他本放弃的文学煽动起来。泰
弋尔、海涅、雪莱、惠特曼、歌德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
开始写一些旧体诗,到1916年他开始创作了白话新诗。惠特曼对他的影响之大,
远远超过了泰弋尔《草叶集》那种自由奔放的形式,豪迈粗犷的诗风和强烈的民
主主义精神,使他“开了闸的做诗欲又受了一阵暴内般的煽动”。(《创造十年》)。
歌德作品使他对自己偏于主观的浪漫气质和个性获得明确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以
“主情主义”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他曾反复强调:“诗的本职专业在抒
情(《论诗三札》)
郭称歌德是向“四方八面,立体地发展的球形”的天才。他说“海涅底诗丽
而不雄”,“惠特曼诗雄而不丽”,而歌德的诗是“雄丽的巨制”。
郭译完《少年维特之烦恼》,感到“实在愉快得至少有三天是不知肉味的”。
他称此书“与其说是小说,宁肯说是一部散文诗集”。刊于该书卷首的那首弁诗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一时在许多青年的口中
传唱不息,变成了寻封建礼教的挑战和抗议。
歌德过分迷恋和钟情于青年女子。“诗人海涅骂过他,说他只晓得和女人亲
吻”,用《红楼梦》上的话来表现时,便是只晓得“吃姑娘嘴的咽脂”,他老先
生的确可以称为德意志的贾宝玉“,他在73岁的时候,还要和一位17岁的姑娘
恋爱”。
(歌德从14岁开始和酒店小姑娘格雷卿相恋,在73岁的高龄同年仅17岁
的小姑娘伍尔里面凯相爱,甚至陪他的妻子外,先后和8位青年女子发生过爱情
关系。)
与此同时,因为喜欢泰弋尔和歌德,郭沫若和哲学上的泛神论思想接近了。
泛神论是16至18世纪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哲学思潮,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布
鲁诺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等。泛神论否定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否定神是自
然界的创造主,认为神不在自然界之外,而是和自然界融合为一,“神即自然,
自然即神”。布鲁诺认为“自然界是万物之神”。斯宾诺莎认为“上帝就是自
然”。歌德曾深受斯宾诺莎的著作影响,他的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明显地
表现了泛神论思想,泰弋尔的名作《吉檀迦利》也充满着对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
的歌颂。郭沫若则用自己所理解的泛神论思想来印证古印度哲学,并对中国古代
老庄、孔子和王阳明哲学思想进行“再发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泛神论思想。
他在1922年写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中指出:“泛神便是神。一切的自
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这种认识对他本时期的诗歌创作发生直接的诱发催化作用:一方面,“泛神便是
无神”,“神即自然”的观念,使他反因袭、反传统、蔑视偶像权威,表现自我,
张扬个性的精神找到了哲学依据。另一方面,泛神论所提供的“物我夫间”的境
界,使他思绪飞腾,产生了郭沫若式的奇特想象,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视
之为生命的抒情对象,为创造囊括一切的形象体系扩展了广阔的思路。所以,郭
沫若当时认为“诗人的宇宙观以泛神论为最适宜”。(《论诗三札》)。
1、如《我是偶像崇拜者》诗人说自己崇拜太阳、山岳、海洋、水、火、江
河,崇拜生死、光明、黑暗,崇拜力、血、心脏„„最后一句“我是个偶像崇拜
者”,最后一句却是“我是个偶像破坏者哟”。看似矛盾,正是泛神论精髓所在。
2、《天狗》“我”和宇宙合而为一了,“我是力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
底能的总星”,这力量多么伟大!这无限自我,是从泛神论“我是神”派生出来
的。
郭沫若于1918年开始诗歌创作。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之
中,在1919—1920年间,写作了诗集《女神》,“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
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序人的诗》),1919年9月,诗
作开始在宗白华编辑的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女神》,发新的
艺术形式,反映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即充分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对现代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和开创,和自由体新诗形式的创造开了一代诗风,奠定
中国诗歌现代化基础。
三、从《星空》到《恢复》(1921——1928)
1921年4月,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1923
年他从日本留学回国,弃医从事文学活动。1924年以后系统地学习并接受马克
思主义。在大革命运动中,曾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不久北伐开始,郭沫
若投笔从戎,刚开始被派到国民革命军总政治的宣传科当科长,另兼一个行营秘
书工的职位,军衔晋级为中将。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郭沫若在武汉《中
央日报》发表著名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罪行,在全
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其间,蒋介石为拉拢他,曾秘密的委托他为总司令行营政
治部主任。当郭沫若透露要走时,蒋连声说“郭先生你不能走。你一定要跟我走,
现在我要到南京,你过两天就跟我走。我把江浙拿下以后,长江六省的政权就请
你负责。”郭沫若说:“我不!我搞政治是外行,我只能做文章,搞搞宣传。”
蒋介石依然不肯放松:“好嘛!跟我到了南京、上海,有多少宣传要仰仗你啦!”
接着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南进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
他秘密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早在五月间,蒋介石就下达通缉令悬赏三万元赏格。
在周恩来和朋友的关照下,1928年2月14日离开中国前往日本。
这一时期,郭沫若出版诗文集《星空》,诗集《瓶》、《前茅》、《恢复》,并创
作了《卓文君》(1923),《王昭君》(923)、《聂嫈》(1925)等三个历史剧,结集
为《三个叛逆的女性》,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塔》。小说散文集《水平线下》和
《橄榄》及中篇小说《落叶》等。
《星空》(1923年出版),所收诗文均为1921—1922年在日本、上海两地所
作。国内政局混乱,理想的幻灭,他只好苦闷彷徨,仰望星空,缅怀太古,象《洪
水时代》、《天上的街市》。
《前茅》(1928年出版),共收诗23首,绝大部分作于1923年。这部集子
的内容,较好正视坎坷的现实,以粗犷的声调歌唱革命。代表作有《上海的清晨》、
《太阳没了》、《黄河与扬子江对话》等,都洋溢着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不
愧为“革命时代的前茅”。
《瓶》(1927年出版)作于1925年初春,是一部抒写爱情的诗集,风格细
致缠绵,充满浪漫遐想。
《恢复》(1928年出版)是诗人由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以
后的作品,其主旋律是以“狂暴的音乐”、“鞺鞳的战鼓”,抒写革命情怀,表
现无产阶级坚毅不屈的战斗精神。
后期战斗生涯和创作:
1928年2月他东渡日本后,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流亡生活。在这期间,他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文字学和古代社会史。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
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此外还写一些自传性的作品,《我的童年》,《反
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郭沫若别妇抛雏,回国参加抗战,在周恩来直接
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写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
史剧,以古讽今,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1948年,他来到解放区,新中国成立,郭沫若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
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1978年6
月12日病逝于北京。
不必讳言,郭沫若的一生也曾做过一些错事及失误,如对鲁迅的批评。解放
后,身当要职,有时发言,批判一些。1967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发
表毛泽东《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竟然删去了“郭沫若
在历史剧方面做了很了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这个危险信
号,使他迫切需要进一步表明自己跟毛主席的决心。6月5日亚非作家常设 举
办纪念《讲话》二十五周年闭幕式,他以《做一辈子毛主席的好学生》为题作闭
幕词“请允许我把我的粗糙的诗朗诵出来,献给在座的江青,也献给各位同
志和同学”。他在诗中称“亲爱的江青,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第二节《女神》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其中包括诗剧3
篇)。其中最早的诗写在1920年“五四”高潮期。它以对“五四”时代精神的弘
扬、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艺术的开创和对自由体新诗形式的创造而开一代新风,
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
一、《女神》的主要思想特色:
(1)爱国主义思想是贯串《女神》的巨流,那些诗就是在爱国主义激情的
冲击下如火山般喷射出来的。《女神》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得与此同时代诗人有
些不同。首先,他不像郁达夫那样伤感,也不像闻一多那样带着忧郁,他是热情
而狂放的。在《炉中煤》里,他借助燃烧的煤,来比喻自己对祖国“火一样的心
肠”,反复咏唱“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这般模样”,感情十分真挚。诗中
还说:“我想我的前身,原来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
见天光。”这就是说从祖国的新生中看到自我新生。这种把自我解放和祖国解放
结合起来的愿望,使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思想迸发出了奇异光彩。其次,《女神》
的爱国主义 思想富有战斗感情。对当时军阀的黑暗统治,诗人十分愤恨,在《女
神之再生》、《棠棣之花》等诗篇中,便对祸国殃民的军阀战争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他借聂政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抱负:“愿将一已命,救彼苍生起!”他要用鲜血迸
发成自由之花,开遍中华。
(2)强烈的叛逆精神。整部诗集充溢着对封建社会的叛逆精神, 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凡是旧现实所要肯定的,他都要否定。他公开宣告自己是“偶像
的破坏者”,辛辣地讽刺那些正人君子,同时也无情扬弃旧我。在《凤凰涅槃》,
凤凰哀哀切切,口衔香米来把一切连同旧我一起焚毁:“身外的一切!身内的一
切!一切的一切!请了!请了!”这种大胆和勇敢的扬弃,正是他的叛逆思想的
光辉幅射。二是旧现实所要否定的,他都要肯定,《匪徒颂》和《胜利的死》就
显示了这一思想光辉。前一首诗中他向世界上古往今来一切领域中的所有“革命
匪徒”三呼万岁。在后一首诗里,他热烈赞颂爱尔兰爱国志士马克司威尼为祖国
的独立自由视死如归的精神。《女神》中出现叛逆者的形象,还有聂政、屈原、
天狗等。
(3)乐观主义精神是《女神》又一思想特色。《女神》虽然大胆否定既成的一
切,但却给人带来悲观情绪,洋溢在诗中的是一股乐观主义的热情。其原因主要
在于诗人是一面讴歌“破坏”,一面又讴歌“创造”。《女神》中有不少是歌唱
大自然的诗篇,这当然和诗人的泛神论思想有关。在《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诗
中,他崇拜“太阳”、“火山”、“海洋”等一切自然物象,这是因为它们在诗
人心目中都是“力”的象征,既是破坏的动力,也是创造的能量。在破坏旧物的
同时,弥漫在《女神》里的一股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欢悦气氛:“到处都是生命的
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
(4)追求个性解放精神也是《女神》的重要思想特色。在《女神》中无处不
有一个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诗人借助这个自我形象尽情地发泄内心的
积愤,高唱反抗战歌,鼓吹个性自由。在《天狗》中,他凭借泛神论思想来极力
宣示这一思想情调。在那里,我把“一切的星球吞了”,到后来又自我撕毁爆炸,
这就是自我破坏,自我燃烧,以此来达到解脱获得新生。在《湘累》里,“我自
由创造、自由地表现自己”,“我”的气魄是如此宏伟,简直就如造物主一样,
十分自由,十分有力。在这里,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
的创造力得到承认。对于长期处于“不把人当作人”的封建统治下,已经习惯于
将个人价值泯灭在封建伦理原则之下的中华民族,这无疑是伟大的解放与觉醒。
此外,在《女神》里还有不少礼赞劳动者的诗篇,如在《金字塔》里歌颂人类劳
动力的伟大;在《巨炮之教训》里对无产阶级“至宝理想”的颂扬。这些诗篇都
给《女神》增添了时代的色彩。
《女神》是反帝反封建的响度号角,是“五四”革命精神的呈现。
二、《女神》浪漫主义特点
郭沫若是个强调“自我流露”和“内心要求”的浪漫主义诗人。与反帝反封
建的思想内容相一致,《女神》的艺术风格是雄伟豪迈的。
首先,《女神》的题材有不少采用历史和神话传说。《湘累》和《棠棣之花》
是古代斗争中奇特的事迹,《凤凰涅磐》和《女神之再生》则是富有幻想色彩的
神话故事。但诗人绝非单纯地表现历史和神话而是把自己对现实的观感和对未来
的理想,借历史、神话、传说的题材表达出来。诗人是把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性格
抹上自己理想的色彩,把他作为抒情的对象,以表达自己内在的激情。这样就把
历史和现实、抒情和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勾起人们无穷的遐想。
其次,汹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女神》的诗风是雄伟的,它那如火山
爆发的情感,具有一种气吞山河的气势。在《晨安》里,他热情地呼唤着地球上
一切雄伟的山河,全世界爱国的革命志士,雷霆般吼出了二十八个“晨安”,强
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放情感,给《女神》带来
了丰富的形象。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里,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为人们勾勒了
一幅触目惊心的景象:白云怒涌,海水滔滔,诗人站地球上——地球居然也有边,
而把太平洋搬到地球外面去,并让它用全身力量把地球来推倒。想象非常超越!
在《天狗》里将“我”化为气吞宇宙的“天狗”,这些经过夸张的想象又是何等
离奇。总之,在《女神》里,想象是十分奇特而丰富的,而这些都是为了表达诗
人内在的沸腾的战斗激情所需要的。
再次,形式开放自由多样。作为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不愿让形式来束缚住
自己的情感,他声称在形式方面要“绝对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说“我要打破
一切诗的形式来写自己能够味的东西”。所以在当时的诗坛上,郭沫若不但是内
容的革新者,而且在形式上也是一个“裂冠毁裳”的叛逆。他自称是“即兴”诗
人,“兴”之所至,就尽情地流泻,诗行的长短,诗节的划分,都随着诗人感情
波涛的起伏而自由安排。如为传达激动和欢悦的心情,《天狗》和《光海》等诗,
则形式简短而有节奏的句式;在《炉中煤》中,他以整齐的诗句,匀整的层次,
来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恋。在《女神》里,随着诗人抒发对象和自身感受的
不同,诗的格式也是五彩缤纷,有自由诗,有整齐的格律诗,也有诗剧。形式虽
然自由活泼,富于变化。而结构却都十分严谨,节奏感很强,如在《凤凰涅磐》
里,它完全凭着一已的内在感情来自由地组织诗句,有排比式、叠句、复唱等。
但从总体上结构又十分紧凑,全诗由六章组成,形式先抑后扬节奏,此外,郭沫
若也注意诗篇的乐感,比较注意运用音韵,来加强诗篇的艺术效果。
总之,《女神》的作者不愿将自己不羁的个性囚禁在一个形式之中,它一切
都是为了适应内在的要求而创造的。它的浪漫主义精神给当时的诗坛开辟了广阔
无限的新天地,开创了一代新诗风。
第三节 《凤凰涅磐》赏析
一、思想内涵:
这首诗创作于1920年1月,是《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抒情长诗。它
借凤凰“集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
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它体现了中国人民改造祖国和民族的伟大愿
望,与五四革命运动前驱者的思想一致,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深广的思想意义。
长诗共六章: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
序曲:首先展示在梧桐枯,醴泉消歇,冰天下寒风凛冽的丹穴中上,面对茫
茫大海,莽莽平原,一对哀歌的凤凰集香木为自己安排火葬。作者描绘的场景象
征着无边阴冷的中国,渲染凤凰自我牺牲时的悲壮气氛,突出凤凰形象的壮美与
崇高。
凤的哀鸣是对旧社会罪恶的揭露,对冷酷、黑暗、腥秽的旧世界发出强烈的
诅咒,并质问它“为什么存在”。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否定。
而凰歌中,则是女性悲痛的倾诉,在滔滔的泪水中倾诉了无限的哀痛,它回
想起那过去悲哀、烦恼、寂寥、衰败的历史,决心要追回那“年青时候的”、“新
鲜”、“甘美”、“光华”和“欢爱”的年代,表现诗人对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
决裂,显示出五四新一代思想的迅速觉醒。
凤凰同歌:凤凰英勇地投身自焚,以救得新生,体现着诗人要把旧中国彻底
改造为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在火中获得新生不仅是凤凰,同时也象征着诗人自我。
群鸟歌:通过给禽类中群丑的画像,对现实中那些横暴的统治者、贪婪的剥
削者、庸俗的市侩、无耻的文人进行了无情的鞭鞑。群鸟的丑态反衬了凤凰的崇
高精神境界。
凤凰更生歌是全诗的高潮,写东方黎明时分,凤凰更生后出现一片“新鲜”、
“净朗”、“华美”、“芬芳”,春潮滚滚,生气勃勃的光明世界,这也是诗人
对新中国的憧憬与展望。
《凤凰涅槃》集中地体现了诗人那种“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
力”的思想。其思想艺术特色表现在:
(一)塑造凤凰的光辉形象。这首诗中,凤凰交相辉映,是两个互相补充的
形象整体。在世界到处充满屠场和囚牢的境遇下,凤凰并不悲观,却更增加了与
旧世界诀别,用革命烈火净化一切的勇气。凤凰的自我牺牲、自我再造,表现了
一种英雄主义的壮烈的气概。它们的痛苦与欢乐,正是五四运动中广大人民群众
彻底革命,自觉革命的形象写照,但凤凰又各有鲜明的个性,凤对整个宇宙的反
抗,诅咒、质问,突出了它的坚强反抗和冷静理智的性格,凰则感情热烈,企望
光明,对祖国民族的苦难表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性格比凤较为温柔。
(二)《凤凰涅磐》洋溢着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而其中泛神论
的思想又占了一定的比重。如诗中“一切和谐”,把宇宙万物融为一体,那“一
切的一”(创造万物的本体)和“一的一切”(由本体产生的万物)都具有“悠
久”、“和谐”的属性,这是本体那神,神即自然的泛神论思想的体现。而“一
切的一切”都经过革命的“火”的自我净化后即不分我、你、他而融和一起,这
样主观与客观、个人和大众,在宇宙本体中同时存在,都获得和谐统一。
应该看到,这里的泛神论思想融合着诗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和革命理想主义的
色彩。但诗中对理想中国的认识不免失之抽象空泛,其中还带有“物我无间”的
无差别境界的唯心色彩。
(三)长诗在创作方法上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道德凤凰是诗人理想的
化身。它具有彻底破坏、坚决反抗和努力创造的革命精神。其次诗的构思更表现
了诗人驰骋无际的幻想和无限美妙艺术想象,从理想化的凤凰形象,到它们集体
自焚和涅磐前后两个世界的鲜明对比,种种离奇变幻的情节,显然涂上了一层浪
漫主义的色彩。但这一切又是植根于现实,而不是凭空的臆造。
(四)在表现形式上彻底打破旧诗格律的镣铐,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随
着诗情的自然消长,结构大开大合,体现自由与严谨的统一。如“序诗”中的第
二节五句诗,整齐严谨,每句三个章节,与古代五言、七言诗的章节相等,而偶
句韵脚相同也与我国古诗和民歌相协。又如凤歌中的诗句和凤凰和鸣中的句式,
运用了排比、对偶、复唱,各种长短句安排得错落有致,富变化于严谨,加以整
齐多变的章节和响亮的韵脚,诗节或长或短,诗行参差不齐,节奏时缓时急,诗
的内在旋律和诗人感情节拍十分和谐,同时也可以看出郭沫若在此的创作,对新
诗格律也进行了探索。因而在局部上也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特点,但长工诗
仍然受到惠特曼那种豪放粗犷、明快诗风的影响。
第四节 历史剧及《屈原》
郭沫若早在“五四”运动高潮中就以蒸腾着浓烈生活气息的历史剧歌颂反
封建的叛逆精神,抒发追求光明自由的理想。抗战时期,郭沫若深切地感受到人
民的愤怒和时代的召唤,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
《孔雀胆》、《南冠草》等六部大型历史剧。这是继《女神》之后,郭沫若的文学
创作出现了第二次“火山爆发期”。这些历史剧,都是贯穿着“借古鉴今”的新
鲜精神。它们所表达的反对投降、主张御侮、诅咒黑暗、歌颂光明和正义的主题,
深刻地熔铸着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内容,熔铸着战时人民的爱憎感情
和理想愿望,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强烈的政治作用。
这些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屈原》。这部剧作创作于“皖南
事变”之后的1942年1月,正值国际法西斯猖獗,国内反共投降势力嚣张之时。
郭沫若将“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
们当前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的屈原是一位诗
人和爱国志士。他的政治理想是希望楚国强大,联合六国抗秦,实现中国统一,
故事从这里开始:秦国为了实现征服六国的野心,派丞相张仪赴楚游说楚王,请
楚王与齐国绝交。楚国听了屈原的建议,加以拒绝。张仪便扬言要选一位美女献
给楚王,目的是威胁楚王的宠姬郑袖,促使她同谋离间屈原与楚王的关系。郑袖
果然派屈原的政敌上官大夫靳尚和张仪密谋定下一条陷害屈原的计划。楚王为张
仪践行,郑袖排练歌舞助兴,演唱屈原的《九歌》,请屈原赴宫庭排练,在楚王
步入宫廷时,郑袖故意晕倒在屈原怀里,一见楚王,诬蔑屈原调戏她。楚王信以
为真,大怒之下,免掉屈原的官职。于是,楚王听信了张仪的话,撕毁了楚齐联
盟,转而依附秦国,屈原被囚楚在东皇太乙庙,靳尚派人毒死屈原,屈原女弟子
婵娟误饮了毒酒,保全了屈原的生命,在卫士帮助下,屈原离开了燃烧着的东皇
太乙庙,决心到汉北去,和汉北人民一道,做一名耕田的农夫。以屈原为代表的
楚国人民和以南后为代表的统治集团之间联齐抗秦还是绝齐降秦两种政治路线
的斗争,影射和讽喻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现实,从而引起强烈的反响。
历史剧及《屈原》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有口皆碑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楚国人,一生
经历了怀王、襄王两个时代。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围绕楚国内部抗秦派与亲
秦派的斗争,以屈原一天的经历艺术地概括了他一生的精神,使主人公屈原成为
一个高度浓缩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的艺术典型。作家赋予这个典型的基本特征
是:对祖国对人民矢志不移的爱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作为一位爱国的政治家和诗人,屈原不仅具有坚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
而且兼备高尚的气节和情操。第一幕《桔颂》以诗情画意的笔触,展示了波澜时
代“做人的道理”。屈原勉励青年人要“独立不移”、“赋性坚贞”。他说:“在
这战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重要。”“我们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
其实屈原自己就禀赋这种高尚的品格,并且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表现出来。屈原
作为楚国抗秦派的优秀代表,他坚定地主张对外抗秦联齐,与关东各国和亲,促
成中国的大一统;对内修明政治,以人民为本位。显然这是一套代表祖国和人民
利益的主张,也非常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然而,他的为人与政治主张却遭到他
人的诋毁与陷害。南后郑袖一伙采取最卑鄙的手段诬陷屈原“淫乱宫廷”,使屈
原处于含冤莫白的境地。这时屈原所倾心关注的,并不是自己的荣辱毁誉,而是
祖国人民的命运和前途。他奋起向楚王重申自己的主张:“爱护老百姓,和关东
诸国和亲”。他沉痛地告诫楚王:“老百姓都想过人的生活,老百姓都希望中国
结束分裂的局面,形成大一统的山河。”他还当面斥责南后郑袖:“你陷害的不
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楚国啊!„„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啊!”在这里,屈
原作为政治家的坚定性,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以及光明磊落的品德等都得到了
集中的表现。
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挚的爱,激发了屈原对楚国亲秦派的斗争精神。当他路遇
楚王、南后、张仪一伙时,他机警地借骂张仪,震慑了这群祸国殃民的卖国贼。
他被关进东皇太乙庙内,面对沉入黑暗的祖国,迸发出那段感人肺腑的“风雷
电”独白,把主人公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盘呈现给读者。屈原让自己跟风雷电融为
一体,呼唤道:“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睡昨在黑暗怀
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这沉郁悲愤的内心独白,突出地表现了屈原
那种“不屈不挠,为真理斗到尽头”的伟大精神。
剧本把主人公放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通过强烈对照、彼此映衬以及理想化
等方法,成功地塑造屈原这个爱国诗人和政治家的艺术形象。如与屈原的光明磊
落、大义凛然的性格相对照的是南后郑袖偏狭自私、阴狠狡诈的性格。还有为了
衬托主人公屈原的形象,剧中塑造侍女“婵娟”的形象,正如郭沫若说:“婵娟
的存在似乎是可以认为屈原辞赋的象征的,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理想化手法,
如第一幕就写的《桔颂》的诗句,和屈原对《桔颂》的阐释,这其实是象征主人
公屈原的道德文章。那“赋性坚贞”、“志趣坚定”的品德,那“光明磊落,大
公无私”思想性格,显然是经过充分理想化的。另外整部剧本的情节、细节、尽
管大都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但是屈原一生的精神却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屈原的
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都是作家高度理想化的手法来塑造的。
屈原的形象既是历史的,又蕴含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他的典型性不仅要从大
波大澜的战国时代去说明,也应当放到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现实环境中去理解。这
就是屈原这个形象“借古鉴今”的意义。
史剧《屈原》写于“皖南事变”之后的一九四二年一月,那时不仅坚持江南
抗战的新四军遭到国民党的阴谋暗算,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也遭到普遍的封
锁或进攻,而且国统区的爱国进步力量也受到严重摧残,“无数的爱国青年、革
命失踪了,关进了集中营。”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异常愤怒。郭沫若说:“我
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
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古代屈原的经历,无疑寄寓
着战时爱国志士的遭遇。当年他对楚国亲秦派的悲愤和抗争,曲折地反映了战时
国统区人民与国民党的矛盾和斗争。周恩来谈到《屈原》时说过:剧中的《雷
电颂》是郭沫若“代表国统区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控诉。”而屈原形象所表现
的凛然正气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战时国统区的巨大鼓舞和激励。当年《屈
原》的发表和演出在国统区人民中间引起的强烈反响,就是有力的证明。
(二)艺术风格:
在艺术上,历史剧《屈原》充分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1、“失事求似”的史剧表现方法。
郭沫若于一九四二年十九日写的《历史·史剧·现实》一文中,提出:“历
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
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在他看来,剧作家既要尊重史实,又不能拘泥于史
实,“失事”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历史“真实性、必然性”。作家所追求的目标不
是历史的形似,而是历史的神似。亚里斯多德指出,诗比历史更有普遍性。他说:
“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更受到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
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作家在史剧创作中所追求的美学目标,
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诗意。因此,作家创作的《屈原》,追求的是“神似”,是
把民族精神的美质挖掘,再现出来,化为诗的赞歌,写出诗意的真实。同时,作
家又通过这种诗的激情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起来,作家为现实所激起的愤怒,通过
屈原的愤怒抒发出来,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因而,作家在
情节安排上,之所以要更生动一些,为的是不断地以邪恶势力对屈原进行陷害和
侮辱,从而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推动屈原愤怒之情的抒发。这也就是说,不写
张仪同屈原的纠葛,就无法使屈原的反强秦的民族正气得以展现,不写南后对屈
原的陷害,就无法突现屈原的骨气。这一切都推动了屈原的愤怒之情走向“爆
炸”的一端。因此,作家虽未写出史实的准确性,但在表现屈原愤怒之情上却同
历史上的屈原相似,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忧愁幽
思而作《离骚》”。王逸也说:“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
由此看来,“失事求似”所求的是感情的相似。这也就是历史剧创作中浪漫主义
主张的体现。
2、悲壮激越的悲剧精神。
如同前面所分析,郭沫若在创作悲剧人物时,并不完全拘泥于具体史实,而
是着眼于“发展历史的精神”,和写出人物“合理的发展”。他总是把悲剧人物
的性格、思想、行为尽量升华,以致于达到理想的高度,使他们的高贵性格和正
义的思想行为更多地带上理想的因素。这种主人公性格愈美好愈强烈,一旦他们
遭到失败或毁灭的时候,便愈能显示出慷慨悲壮,激越奋发的悲剧精神,便愈能
造成一种悲壮的美。诚如作家总结自己的悲剧创作经验时说:“悲剧的戏剧价值
不是在单纯的使人悲,而是在具体地激发起人们把悲愤情绪而化为力量,以拥护
方生的成分而抗斗将死的成分。”这悲壮激越的“悲剧精神”,以正面人物的理
想化为核心,构成剧本革命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史剧中塑造的屈原就是这
么一个典型。戏剧一开头就表现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激情同道德力量的结合,那首
《桔颂》,就是屈原独立不倚的精神写照,尤其诗人在遭受一连串打击后,他想
的不是个人的荣辱,而是祖国与人民,充分显示出高尚的风骨和节操。最后那气
势磅薄的“雷电颂”,正是他痛苦、愤怒至极的反映,是屈原灵魂、情感、品德、
理想最集中、最强烈的表现。因此,“雷电颂”是一曲雄浑悲壮的交响曲,是最
鲜明地表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
3、顿挫的诗意的抒情。
郭沫若是一位抒情诗人。他写的历史剧《屈原》也有浓郁的抒情诗味。《女
神》时代那种爆发式的激情又在他的史剧中复活起来,给史剧增添了不少诗意的
美。这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又一重要表现。作家经常在剧本中插入一些诗词、短歌、
小曲等,有以渲染环境,烘托气氛,乃至刻画人物。如《屈原》中演唱的《九歌》,
《桔颂》诗词的反复出现等,这类诗的穿插,使郭沫若的史剧充满了诗情画意和
浪漫主义情调,而更有富有抒情特色的是屈原被幽囚在东皇太乙庙中的那段“风
雷电”独白,淋漓酣畅地抒发了抑郁愤怒之情。他希望狂风把“暗无天日”的世
界吹动起来;他幻想隆隆作响的雷公的车轮把他带到“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
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把那划破长空的闪电比作“最犀利的剑”,要求它把
浓重的黑暗劈开!历史上的屈原没有写过这样的“独白”,这是郭沫若根据当时
的处境和心情所做的大胆创造。它既是屈原一生郁积的总爆发,又是郭沫若代表
国统区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的控诉。这段“独白”沉郁顿挫,是绝妙的散文诗,是
作家倾注了全部热情和鲜明的爱憎写出来的,回荡着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
作业:
1、怎样评价《女神》的思想价值及在新诗史上的贡献?
2、《女神》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地球,我的母亲》是怎样表述反神权与个性解放等思想的?
4、《凤凰涅槃》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14:42: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345792265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三章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郭沫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三章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郭沫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