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向冯至推荐老友李春潮
作者:慕津锋
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版)》2021年第12期
冯至兄:
我的朋友李春潮,他很愿意知道德国文坛的情形,特别是最近关于歌德与浮士德的评
价,特为介绍,请接谈,并介绍些有关资料。您在这方面是有研究的,望您帮忙。如更有适当
的朋友,并望特为介绍。此致敬礼!
郭沫若
三·七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冯至文库”中珍藏的一封郭沫若书信。在信中,郭沫若将自己朋友李
春潮推荐给冯至认识。因李春潮喜欢德国文学,尤其是歌德的《浮士德》,郭沫若希望冯至能
给李春潮讲讲这方面的知识,并推荐一些资料和这方面的专家给他。(李春潮译著日文版《歌
德诗选》,并在1945年创作《怀歌德》。)
通过阅读该信,可以看出作为文坛泰斗的郭沫若对于提携、帮助自己这位老友的心情,为
让李春潮对德国文学、歌德、浮士德有更多了解,郭沫若不仅亲自出面将李春潮推荐给中国研
究德国文学、歌德专家冯至,希望他能讲讲;而且还希望他再介绍一些研究专家给李春潮认
识,可见他们的交情很深。
1936年,郭沫若与李春潮相识于日本,对于这段交往,李春潮好友李华飞于《在东京亲
聆郭老三次讲话》中有过描述。
1936年春节期间,由春潮、华飞、子豪、永麟、虹冤五人在东京目黑町华飞、永麟的住
所川村“贷间”开始筹备,决定各自征求成员,自费出刊,并推春潮、华飞去市川市邀请郭沫若
先生参加成立会,并给刊物命名。
成立会在御茶之水附近一家“中华料理店”召开,郭老大约9时许就来了,我们二十多个文
学青年鼓掌欢迎,春潮主持不拘形式的座谈,然后请郭老讲话,我担任记录。郭老命名刊物叫
《文海》:“海,波澜壮阔,容纳百家。”大家听得欢呼起来。接着转入正题,他说:“关于‘国
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在国内的刊物上,已经发表过不少的
文章,现在像已经成了过去了。在个人方面说起来,还是保持着《文学界》(1卷3期)上面
那文章的意见,想来各位早已看过。‘国防文学’这口号之提出,自然它有一定根据的。它的好
处,除了一听就牢记清楚之外,还能给我们一个极深刻的印象……”
郭沫若先生对当时中国文坛两个口号的论争作了具体详细的分析,给当时在日本留学的中
国文学青年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文海》在创刊号中刊载了一篇郭沫若先生的《关于天赋》和李春潮“反驳”郭沫若先生的
文章《郭沫若先生“七请”理论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七请》是郭沫若先生发表
在《杂文》(后改名《质文》)第四期上的一篇关于诗歌创作的文章。1935年前后,中国留
日学生盛极一时,单东京一地就将近三四千人,组成的进步文化团体不下十余个。当时寄居在
日本的郭沫若先生如潜龙得水,不顾日本便衣的监视,活跃于各种讲坛,并配合国内蓬勃兴起
的“国防文学”,给《杂文》等刊物写了大量文章。当时有人写信向郭先生请教诗歌问题,后发
表在《杂文》第三期上,标题《“关于诗的问题”的两封信》,此信一发表便引起了一些评论家
的批评。郭沫若阅后,立即推出一篇较系统的诗论《七请》予以回应。李春潮看此文后,对李
华飞表示他要写一篇反驳郭沫若的文章。李华飞在《郭沫若在日本二三事》中,对此曾有详细
描述。
同学李春潮看了拍案叫绝,可是再次阅读后,跑来向覃子豪和我说:“诗论写得好,也很
全面,可还有漏洞,我要写文章驳他!”“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我和子豪大笑,春潮把烟尾
巴向地一掷:“别瞧不起人!”第二天上午李春潮拿着一大叠稿子来登门:“走,找郭先生去!”
我看看他熬红的双眼,阅读了题为《郭沫若先生“七请”理论再认识》的万多字文章,对其刻苦
钻研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李华飞在该文中,对于郭沫若的《七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文学上思想性的重要。“意识是第一着,有了意识,无论用什么方法,无论用什么形
式,无论取什么材料都好。”郭的这个观点,当时“曾惹起一番议论”,因为像这样引伸发展,
岂不是会“导致标语口号的诗了”。
二、新文学的基本要求。郭说:“我写那几句话时,是兼顾着文艺的政治与艺术价值两方
面来说的。新时代的文艺非有前进的意识根本不成功。”所以,“意识是第一着”。“有了意识又
有很好的技巧或者是发明新的方法,那自然是最好。”这里说的“基本要求”,无非更加强调了
“思想性的重要”。
三、艺术的技巧问题和作家的能动精神问题。郭说:他自己是素来尊重技巧的人。而技巧
是包括在他那几句话(注,即意识是第一着)里面的。春潮认为“意识是否可以包括技巧或代
替它呢,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四、意识的修养问题。郭说:“意识并不是不修养不努力便可获得的东西,获得了之后不
继续修养,不继续努力,也不能保存,而会丧失的。”春潮认为所谓“修养”与“努力”,可能意
味着社会实践,那样应予肯定。
五、艺术家的天赋问题。郭在文中以“一个文人”为例,列成图式:
天赋+教育+努力+ 实践=一个文人。
春潮认为从这个公式看出,郭沫若虽没明显提出“七分天才,三分努力”的主张,却把天赋
摆在“一个文人”的首位,毫无疑问强调天才。春潮完全不同意这一看法,将郭的公式倒转过
来:
实践+教育+努力+天赋=一个文人。
六、文学上宗派主义的清算和标语口号诗的新解释。20世纪30年代,苏共中央因鉴于普
罗文学艺术的飞跃发展,狭隘的文学团体不能适应形式的需要,提出关于文学艺术团体的再组
织的提案,接着举行进步作家的大联合,決定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艺术及文学批评
的基本方针。郭当时受的影响较大,他在《七请》中主张“大家也应该紧紧地携起手来,清算
文坛上狭隘的宗派观念,和俱乐部主义,建立起统一的文艺战线”。
七、文艺与其他几个部门的不可分性。与小说、诗歌表现主题的区别。郭说: “文学中的
几个部分,诗、小说、戏剧、杂文,各种形式几乎各有职能,就和音乐、绘画、建筑、雕刻之
各个分化了一样。它们有它们的通性,然而各有它们的个性。
李春潮在他万余言的《再认识》中,对《七请》的“六请”洋洋洒洒作了补充的阐述,唯独
对第五“请”持相反态度。
正是因为李春潮的反驳和他执意前往郭沫若住处与之交流的想法,也就有了不久他们对郭
沫若先生的拜访,以及郭沫若创作《关于天赋》一文的原因。对于那次拜访,李华飞也在该文
中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
我和春潮以及他一位陕西老乡,搭“高架电车”转往千叶县的市郊公共车,赶往市川市郭
府。郭沫若傲岸地接过那叠厚稿,脸色随着对文稿的翻阅而解冻,逐渐流出笑容:“春潮,你
把我的文章读得很仔细,领会也很深啊!”“我只读了两遍。”春潮得意地狠狠抽了口烟。“他是
专攻文艺理论的。”我从旁插话。“不错、不错。你有几处阐明恰到好处。个别地方我还有保
留。至于天赋问题,想写篇短文,不妨让我再补说几句。”“郭先生关于谈天赋的文章,春潮的
《再认识》,我们打算在《文海》第一期上同时发表可以吗? ”我抓住这个良机提出请求。郭
沫若爽朗地说:“完全可以。春潮的稿子留下,过两天你们一齐来取。”
告别的时候,在郭先生住宅的庭院里,我为郭沫若、李春潮、王君、郭志鸿(郭的小儿
子)攝影留念。
1936年12月底,因为李春潮的进步文学活动受到日本当局的注意,不久日本当局以“疯
人”罪名,将李春潮关押收监于东京“疯人院”。后经郭沫若及留日同学多方营救出院,李春潮
不久回到国内。回国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李春潮在革命之余还从事诗歌创作和民歌的编辑工
作。先后著有《黎炎诗集》《战地之歌》,编辑有《山歌联唱》一、二、三集。因喜欢歌德与
雪莱诗歌,李春潮还先后译著了日文版《歌德诗选》《雪莱诗选》。
但有关他和郭沫若的交往记载并不多。但从此信可知,李春潮和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
还是时有联系。据李春潮子女回忆:
1956年,正当父亲年盛力强,创作力无比兴旺时,他希望写一部长篇抒情叙事诗……他
还希望对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从《女神》到《新华颂》九部诗集以及其他诗作进行深入研
究,写出一系列的探讨文章。
1955年,李春潮因受所谓胡风反党集团一案贾植芳问题牵连,受到审讯,1956年3月3
日去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喜欢歌德、喜欢写诗的郭沫若小友李春潮,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历
史的长河中,他像一朵小小的浪花,早已被卷走,但他为新中国、为自己的文学梦想所做出的
努力,我们不应忘记。谨以此文,纪念这位文学逝者。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14:42: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345532021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郭沫若向冯至推荐老友李春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郭沫若向冯至推荐老友李春潮.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