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蔡文姬》
郭沫若的《蔡文姬》
建国后,郭沫若写有著名的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郭
沫若写《蔡文姬》(1959)的主要动机是“要替《胡笳十八拍》呼吁一下”,
“替曹操翻案”(郭沫若:《蔡文姬·序》)。剧本主要是借助“文姬归汉”
的历史故事,成功地塑造出蔡文姬这一艺术形象。蔡文姬是个才华横
溢的诗人形象,也是一个饱受风霜、一生坎坷的伟大母亲的形象。她
是汉代名儒蔡邕的女儿,流落匈奴十二年,嫁给左贤王,有了一儿一
女,虽然生活富贵荣华,但她怀念故土。曹操赎她归汉继承父业纂修
《续汉书》,使她又经历了“生离”之苦。他感情丰富,善于自责,又
博学多才,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归回长安继父之遗业。当她得
知董祀蒙受了不白之冤时,敢于直谏曹操,据理说明真象。纠正了曹
操的偏听谗言,显示出文姬的坦荡胸怀。
剧本选取“文姬归汉”的故事,通过“别子”、“释念”和“进谏”等情
节,不仅描写了文姬的变化,更深的意图是想通过这些情节来刻画曹
操。剧中的曹操不仅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个充满诗
人气质的人物,对诗有特殊的爱好和独到的见解。他为蔡文姬的诗拍
案叫绝,喜形于色。特别是在剧中最后一幕,着重表现了曹操做为政
治家的坦荡胸襟。他知过必改,勇于承认错误,并以“兼听则明,偏
听则暗”的箴言鞭策自己。在第五幕里曹操充当月下老人,撮合董祀、
1
蔡文姬姻缘,尤显曹操的亲切热情、通情达理和平易近人。蔡文姬归
汉八年后写成的《重睹芳华》,是对曹操的功德和为人的写照。剧中
通过这些描写达到了给曹操翻案的目的。
《蔡文姬》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抒情长诗。无论是人物塑造,剧
情发展,人物对话都有着浓郁的诗的意境。把《胡笳十八拍》作为贯
穿全剧的一条线索,使剧本显得气势雄浑,诗意盎然。尤其是长安郊
外一章,蔡文姬抚琴弹唱《胡笳第十四拍》,尽抒心中的不平,使舞
台氛围与人感情完全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2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14:1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329542021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郭沫若的《蔡文姬》.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郭沫若的《蔡文姬》.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