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杜鹃》赏析
阅读天地
0520 0823
郭沫若《杜鹃》赏析
原文: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
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
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
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
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
这篇散文即是循着“翻案”的思路而写的“翻案”的思路,今人谓之“逆
向思维”,是创造之一法。不过这次“翻案”,不是负面翻正,而是正面翻
负,即把正面价值的“爱的象征”的杜鹃鸟逆转成负面价值的“专横而残忍”
的形象(或隐喻)。文章先列举杜鹃鸟在文学史上的种种正面形象:望帝的化
身,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它不仅灌注着国民
的情感,而且走出国界,成为“东方情结”。接着笔锋陡转,出语惊人,指出
杜鹃鸟“名实不符”,过去的名声是出于对事实的误解。其根据是动物行为学
的知识,即杜鹃欺骗性地独霸莺巢,类似于中国成语中说的“鹊巢鸠占”。这
个事实是动物学的发现。翻开《辞海》杜鹃条目,其中赫然写着:“部分种类
不自营巢,产卵于多种雀巢中,由巢主孵卵育雏。雏出壳后,推出巢主雏鸟而
独受哺育。”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杜鹃鸟的文学象征竟与它的动物习性
如此不吻合,“打架”得厉害。
当然,文学象征是一回事,自然知识是另一回事,它们各有其价值,即人
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科学讲事实,文学讲虚拟。我们完全不必要去追究“龙的
传人”这句话或这个文学意象。龙本身是想象中的动物形象,所谓“九似之
象”;“传人”则是后代的意思,龙是华夏族的祖先出于远古的图腾意识。用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宋朝的辛弃疾 一首《贺新郎》,写的是杜鹃作为志士献身山河的悲壮情
怀: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在文学史上,杜鹃有时是薄命的佳人,有时是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
思,血是遍山踯躅,总之,它是集爱怜、哀怨、纯洁、至诚于一身,以菲薄之
身,成就了民族的幽魂,几乎贯穿整个文学史的时空。
就算是在日本等东方国度里,杜鹃也是一个很鲜明的文学思想的符号,它
从一个小小的鸟类,成为形而上的理念,成为志士们为了理想、爱情及家国献
学家、社会活动家。但历史是公正的。到头来,最后被世人贬为中国新现代史
上最媚俗、最没有骨气的文人,人格表现中缺乏一种道德勇气,一种风骨精
神,一种人格力量。连他的儿女都说:我的父亲是个罪人,犹如杜鹃那样,把
心思都用在追逐名利上了,没有很好地尽养育之责。
就象他自己在短文中说的: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少人面杜鹃被人哺养着,将
来会怎样?莺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是的,中国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14:06: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324082021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郭沫若《杜鹃》高考诗歌精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郭沫若《杜鹃》高考诗歌精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