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静夜》诗歌赏析
郭沫若《静夜》诗歌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
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
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郭沫若《静夜》诗歌赏析,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现代作家、诗
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革命活动家,文学界、
史学界权威。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生于四川省
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
《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
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
《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
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
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
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
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
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
任。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
《卓文君》。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
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
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
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
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
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
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
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
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
团中漏出来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
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
“天河何处?”这一问看似与前文联系不大,但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
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
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
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
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
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
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
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象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象着有
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
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
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象,这就是郭沫若的
想象!
主题归纳
这首小诗通过对月光,松树,疏星,天河,白云的描写,大胆想
象,描绘出一幅极为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失
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背景说明
《静夜》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
后郭沫若最苦闷的时期。当时他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
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
读印象。解读《静夜》时必须联系上述具体的时代背景.
这首小诗共两节。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
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
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
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
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海底的神人鲛人的故事。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
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13:1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291302021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郭沫若《静夜》诗歌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郭沫若《静夜》诗歌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