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门峡的成语故事
与三门峡有关的成语故事
三门峡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五六十万年前,这里就留
下了华夏祖先的足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
息繁衍、辛勤劳作,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也衍化出许多成语典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与三门峡有关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一、召公遗爱
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县以西由召公治理。相传他下乡视察时,
就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地方官吏要群众腾出房屋让他休息,烧
茶备饭招待他,他马上制止了,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
文王之志。”召公还在棠梨树下受理民事,听讼决狱,他秉公而断,
终军,字子云,西汉济南人,少博学善辩,汉武帝时名臣。《汉
书·终军传》:终军尝请出使南越,谓:“愿受长缨,必羁南越卫而致
之阙下。”越相吕嘉不欲归顺,发兵攻杀其主,终军为汉使者,并受
其害。时年仅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汉武帝时,十八岁的终军去长
安求取功名,经过函谷关时,关吏给终军“繻”(一种帛质的出入关
门的证件),终军道:“大丈夫四游,必取功名,出关何用此物!”
弃繻而去。到长安后,上书言事,得汉武帝信任,官拜谒者奉使,受
命去南越(今广西一带)平叛。
当终军持着朝廷授予的节仗,浩浩荡荡至函谷关,当年给终军发
繻的关吏认出了他,给他手下的官兵说:“此使者原是此前弃繻后
生!” 唐朝诗人胡宿《函故关》诗中赞道:“望气竞能知老子,弃繻
何不识终童!”
四、秦赵会盟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公元前279年,秦在屡败的情况下
提议秦赵双方在渑池相会,以期在谈判桌上达到战争中未获得的利益。
宴会上,秦王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
象,善观天象的尹喜却从中发现了不平常,红光之前有一团紫气缭绕
徐徐向西移动,在黄河南岸,弘农河畔,紫色渐渐地越聚越浓,以至
于层峦叠嶂之间,云霞蒸蔚,景色异常美丽壮观。尹喜眼观天象,即
兴打了一卦,细推卦理,不由欣喜若狂:“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
于是他赶紧下了土台,吩咐手下打扫庭院,清扫街道,准备迎接圣人。
并告诉门人,凡有与众不同的人来都要留下来,好好招待,而且还要
马上向他报告。布置好后,尹喜沐浴更衣,静候圣人。
当时周朝的柱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长)老子李耳,因
不满朝庭xx,诸侯相争,辞宫不做,离开洛阳,打算经函谷关西去,
过隐居生活。老子皓首长须,神采奕奕,倒骑青牛来到函谷关前。
守门关吏见此人与众不同,立刻报告关令尹喜。尹喜赶忙来到关
前,将老子迎到客舍,共进餐膳。二人边吃边叙,谈得很投机。函谷
茫禹迹,浩浩长春”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
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砥柱岛上镌刻了前四句:禹凿锋铓石,巍
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
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意指开始有损失,终于取得最后胜利;或这方面失败了,却在那
方面获得成功。语本《后汉书·冯异传》:“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
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建武二年,汉大司徒邓禹无力平定关中的局势,光武帝刘秀命冯
异代禹以平定关中。冯异自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境内)出发西进。
沿途招降渑池霍郎、陕县王长、湖(今河南省灵宝市境内)浊惠、华
阴(今陕西省华阴市境内)阳沈等武装势力。与赤眉义军在华阴相遇,
相持60余日,数十次战斗,招降赤眉刘始、王宣等5000余人。建武
三年(27年)冯异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邓禹及其车骑将军邓弘等与
冯异汇合,二邓要求冯异配合共攻赤眉,冯异认为:“与贼相拒且数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07:39: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09162771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与三门峡的成语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与三门峡的成语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