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31 07:24:36 阅读: 评论:0

社会调查方法-兔子的故事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2023年10月31日发(作者:晚安表情包可爱)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

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

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

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

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

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

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

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

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

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

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

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

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

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

情景。

四.诵读指导

1.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3. 教师指导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

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

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4.再请学生试读

五.整体感知

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

整体感受。

1.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本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

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六、词句鉴赏

(一)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

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

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

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

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

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

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

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

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

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

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

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

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

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

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

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

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

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

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

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二)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

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

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3、教师点击PPT幻灯片,出示有关诗歌意象,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

生认识。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

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

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

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

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

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

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

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

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

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

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

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

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

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4、学生自主朗读作品,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

5、学生作示范朗读。

七、技法探究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

手法。

其实,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

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

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

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

情。

请同学们再在《雨霖铃》里再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和

效果。

明确: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意象渲染

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

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作用: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

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九、作业布置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

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假期结束,要

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

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以“别离”为题,写一篇文章。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请男生一起诵读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

生活。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

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

明这首词的主旨。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

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

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四人一组讨论,品读)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

些景象?

——俊在:

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

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

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

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的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把

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

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

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

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

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

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

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啊!

(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

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1 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

2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

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

穷的哀怨。

中国多少面积-面试问题回答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07:2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708276771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雨霖铃公开课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雨霖铃公开课教案.pdf

标签:雨霖铃教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