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三军失败的多重因素
红十三军的失败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全国革命低潮,敌大我小、
敌强我弱,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幼年时期的红军对于革命艰巨性
复杂性认识不足,领导集体牺牲殆尽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签:红十三军;失败;“左”倾冒险主义
1929年冬,中国共产党将浙南地区农民暴动所诞生的多支农民武装统一组
建为浙南红军游击队。1930年8月,浙南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
第十三军(以下简称“红十三军”),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
杰,下辖三个大队,人数最多时达到6000余,主要活动在包括温州、台州、处
州在内的广大浙南地区。可惜的是,红十三军的全盛时期仅仅只维持了半年左右
的时间, 到1930年初冬,红十三军就元气大伤。1932年春,在敌人重兵围剿
下斗争失败,除少数干部战士继续坚持游击战争以外,红十三军不复存在。红十
三军的悲壮斗争历史是中国革命光辉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回首历史,当重
温这段血与火的历史时,难免让人深思:曾经作为整个江南地区第一支正规红军
的红十三军,何以失败的如此之快?通过梳理相关史料,笔者认为其背后有着复
杂而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全国革命低潮,敌强我弱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据统计,从
1927年到1932年的短短6年时间,共产党人、革命群众牺牲人数至少在100万
人以上,全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下,革命处于低潮。
浙江是江浙财阀的“根本重地”,依靠江浙财阀支持的蒋介石政府自然对自己
统治的核心区域的治安情况高度重视。面对红十三军的迅速崛起,南京国民政府
根本不会容忍共产党在其“后院”点燃革命烽火。红十三军刚刚成立,国民党中央、
地方各级就迅速做出应对。1930年5月,成立“苏浙皖三省剿匪指挥部”,淞沪
警备司令熊式辉亲自兼任总指挥,朱世明担任浙江省“剿匪”指挥官,制定所谓“剿
匪“计划。1930年6月,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派出省保安四团和保安五团,与温、
台等地的警察进行“会剿”,由于红十三军力量不断壮大,国民党开始加派围剿兵
力。7月6日,国民政府在上海召开苏浙皖三省“剿匪”指挥部的“剿匪”会议,通
过《三省剿匪计划》,提出“主联防分剿,主剿不主抚”,“三个月剿匪,三个月清
乡”。1930年9月,国民党调集一三五旅和浙省保安团三、四、五、七四个团,
辅以各地民团组织,以及由“苏浙皖三省剿匪指挥部”派来温州“督剿”的教导师一
营,使得国民党的“清剿”兵力达到一万余人。在敌人优势兵力的不断进攻下,红
十三军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面临国民党装备精良的优势兵力围剿,红十三军自身的武器装备极为落后。
胡公冕回忆曾回忆当时的武器情况,连最起码的“步枪、木壳、鸟枪、红缨枪、
大刀等都不够分配,很多人徒手跟着”。红军战士生活条件艰苦异常,只有土布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17:0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6565612012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十三军失败的多重因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十三军失败的多重因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