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10篇)
2021-10-22
⽔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1
原⽂:
⽔调歌头·题西⼭秋爽图
清代:纳兰性德
空⼭梵呗静,⽔⽉影俱沉。悠然⼀境⼈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抹界
疏林。绝顶茅庵⾥,⽼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著⼏两屐,谁识卧游⼼?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何⽇得
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译⽂:
空⼭梵呗静,⽔⽉影俱沉。悠然⼀境⼈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抹界
疏林。绝顶茅庵⾥,⽼衲正孤吟。
空⼭梵呗,⽔⽉洞天,这世外幽静的⼭林,不惹⼀丝世俗的尘埃。还记得那⼣阳西下时,疏林上
⼀抹微云的情景。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位⽼和尚正在沉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著⼏两屐,谁识卧游⼼?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何⽇得
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在云⼭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边,真是快活⽆⽐。隐居⼭中,四处云游,⼀⽣
⼜能穿破⼏双鞋⼦,⽽我赏画神游、的⼼情⼜有谁能理解?往⽇误⼊仕途,贪图富贵,如今悔恨,想
要归隐⼭林,但是这⼀愿望要到何⽇才能实现呢?只希冀从这画中找寻。
注释:
空⼭梵(fàn)呗静,⽔⽉影俱沉。悠然⼀境⼈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
抹界疏林。绝顶茅庵(ān)⾥,⽼衲(nà)正孤吟。
梵呗:指寺庙中诵经之声。犹记⼆句:谓还记得那⼣阳西下时,疏林上⼀抹微云的情景。界疏
原⽂:
⽔调歌头·泛湘江
宋代:张孝祥
濯⾜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楚泽⾏遍,只⽋到潇湘。买得扁⾈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下
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云乡。
制荷⾐,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字,还与⽇
争光。莫遣⼉辈觉,此乐未渠央。
译⽂:
濯⾜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楚泽⾏遍,只⽋到潇湘。买得扁⾈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下
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云乡。
滩头洗⾜,夜⾊随急流从脚背流淌。清晨,晾⼀头短发,感受清风丝丝的微凉。吴地的⼭峦,楚
地的湖泽,⼀路⾏遍⼭⾊湖光,只是还未到达早已⼼神驰往的潇湘。买得⼀叶扁⾈,罢官归来,⼜何
妨。这是天意作美,如今让我如愿以偿,正值盛夏六⽉,⼀帆顺风浮泛沧浪。志趣⾼洁闲远,象秋蝉
蜕壳于浊泥,在尘埃之外浮翔,⼜如庄周晓梦化蝶,翩然于⽔淡云闲之乡。
制荷⾐,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字,还与⽇
争光。莫遣⼉辈觉,此乐未渠央。
恍惚可见——裁绿荷为⾐,缀秋兰为佩,⼀⾝清雅脱尘的⾐装。啊,那是屈原⼿持⼀束沁⼈的琼
芳。湘⽔⼥神嫣然⼀笑,飘旋舞的霓裳,拨弄琴瑟的纤指下流泻幽怨的⼀曲清商,唤起⾏吟泽畔的屈
⼦⼀腔报国的忠愤,写⼊《九歌》眷眷不忘那拂袖挥洒的⽂字,⼀字⼀句与⽇⽉争光。呵,莫要让⼉
辈知晓⼀江湘⽔的遐想,这泛⾈的乐趣悠渺不尽,正该我辈独享。
注释:
濯(zhuó)⾜夜滩急,晞(xī)发北风凉。吴⼭楚泽(zé)⾏遍,只⽋到潇(xiāo)湘。买得扁(piān)⾈归
去,此事天公付我,六⽉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云乡。
濯⾜:洗脚。晞发:晾⼲头发。吴⼭楚泽:泛指南⽅的⼭⽔。潇湘:湘⽔与潇⽔合流处称为潇
湘,这⾥指湘江。扁⾈:⼩船。付:给予,赐予。沧浪:⽔名,这⾥指湘江。蝉蜕尘埃外:蝉脱壳⽻
化飞上青天,这⾥表⽰词⼈超脱尘俗的胸怀。蝶梦:梦中化为蝴蝶。说明词⼈⾃⼰情致的悠闲。
制荷⾐,纫(rèn)兰佩,把琼(qióng)芳。湘妃起舞⼀笑,抚瑟(sè)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fú)拭
(shì)三闾(lǘ)⽂字,还与⽇争光。莫遣⼉辈觉,此乐未渠央。
制荷⾐:⽤荷叶作⾐服。纫兰佩:把兰花穿结成佩带。把琼芳:⼿握芳洁的花枝。湘妃:湘⽔⼥
神。抚瑟:弹瑟。清商:指悲凉的乐曲。九歌:屈原作品《楚辞》中的篇⽬,这⾥以《九歌》代指屈
原的作品。拂拭:抹去尘垢,⽐喻识拔真才。三闾⽂字:屈原曾任三闾⼤夫,这⾥指屈原骚赋。未渠
央:即未尽之意。渠,同“遽”,急遽;央,尽。
赏析:
词的上⽚写⾏⾈过湘⽔的情景。开头“濯⾜”⼆句即⽤屈原作品的词语,⼜⾮常切合⾈⾏途中情
景。⾸句见《楚辞·渔⽗》:“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次句见《楚辞·九歌·少司命》:“与⼥沐兮
咸池,晞⼥发兮阳之阿。”但“北风凉”出⾃《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濯⾜夜滩急”⼆句,既写驾
⾈远⾏者的表象动态,⼜借以抒发⾃⼰⾼洁的情怀,并且贯穿全篇。从濯⾜到晞发的意象,显⽰出词
⼈胸怀的⾼洁脱俗。“吴⼭”⼆句承上则抒发词⼈渴望到潇湘的⼼愿。“买得扁⾈”三句,进⼀步展⽰想象
与现实相结合的美好机遇。“六⽉下沧浪”,既点明了时间,⼜借指湘江并与上⽂潇湘呼应。”天公付
我”,从表象上看,⼤概是写天公为我作美,其实,词⼈此刻的⼼绪是异常复杂的,透过这幽默诙谐的
词语,读者可以体察到词⼈埋藏于内⼼的⼈⽣苦涩滋味。“蝉蜕尘埃外,蝶梦⽔云乡。”词⼈转换视
⾓,采⽤两个不同层次景⾊来展现蕴含着的奥秘。前句⽤《史记·屈原贾⽣列传》:“蝉蜕于浊秽,以
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的,皭然泥⽽不滓者也。”后者运⽤《庄⼦·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
蝶,栩栩然胡蝶也。”⽔云乡为隐者所居。这种多视⾓的审美情趣既是对屈原⾝处浊世⽽不同流合污的
⾼贵品格的赞美,⼜是借以⾃喻⽽显露出豁达⾃适的⼼情。
下⽚即景抒情。作者荡⾈湘江,脑海⾥浮现出屈原的形象。屈原那种忠愤忧国的情操,精美多姿
的诗句,撼动着词⼈的⼼扉。于是词⼈情不⾃禁地运⽤《楚辞》中的诗句注⼊渊篇,⽽落笔灵活⾃
然,别开⽣⾯。“制荷⾐”三句,承上启下,虽然词⼈运⽤《楚辞》成语,但思维意识已超越时空⽽带
有飘飘欲仙的幻觉。“湘妃起舞⼀笑”⼆句,由撷取成句到感情升华,由丰富的联想⽽产⽣飞动的意
象。这⾥既写“湘妃起舞”的场⾯,⼜有“抚瑟奏清商”的舞曲。“紧接着”唤起“三句以崇敬的⼼情颂扬屈原
的伟⼤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艺术价值。“结末”莫遣“⼆句⽤典。这⾥词⼈从幻想的画⾯中返回到现实的
境界,寓怨愤于欢乐中,余韵不尽。
词中不仅变换奇横,富有浪漫⾊彩,⽽且表达宛转曲折。全篇运化屈赋诗句和意象,将湘⽔⼈⽂
典故、神话传说与屈原⽂字融为⼀体,浑化组合,构成虚幻、空灵、⾼洁、纯美的意境,寄寓词⼈由
忠愤⽽转换为洒脱超旷的复杂⼼态。
⽔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3
原⽂:
⽔调歌头·重上井冈⼭
近现代:⽑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千⾥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路⼊
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寰。三⼗⼋年过去,弹指⼀挥间。可上九天揽⽉,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
歌还。世上⽆难事,只要肯登攀。
译⽂: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千⾥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路⼊
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长久以来都抱有宏⼤的志向,今天我再次登上井冈⼭。从千⾥之外来寻访这⽚旧地,哪⾥还有半
分它昔⽇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流⽔潺潺,宽⼤的盘⼭公路直⼊云端。过了黄洋界
隘⼝,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雷动,旌旗奋,是⼈寰。三⼗⼋年过去,弹指⼀挥间。可上九天揽⽉,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
歌还。世上⽆难事,只要肯登攀。
当年⾰命时期风雷激荡,红旗漫卷,这就是⼈世间。三⼗⼋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刹那。可
以飞向长空摘⽉亮,也可以潜下深海捉鱼或鳖,谈笑间⾼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
肯下定决⼼去登攀。
注释: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千⾥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chán)潺流
⽔,⾼路⼊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调歌头:词牌名,⼜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五字,平韵。重上井冈
⼭:1965年五⽉下旬,作者重上井冈⼭游览视察。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
⼭地区⽔利、公路建设和⼈民⽣活,会见了⽼红军、烈⼠家属、机关⼲部和群众。黄洋界:井冈⼭五
⼤哨⼝之⼀,另四个是⼋⾯⼭、双马⽯、朱沙冲、桐⽊岭。
风雷动,旌(jīng)旗奋,是⼈寰(huán)。三⼗⼋年过去,弹指⼀挥间。可上九天揽⽉,可下
五洋捉鳖(biē),谈笑凯歌还。世上⽆难事,只要肯登攀。
⼈寰:⼈世间。三⼗⼋年过去,弹指⼀挥间:从⼀1927年10⽉⽑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
⼭,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年,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下指、挥⼀下⼿的短时间。九天揽⽉:
九天,天的极⾼处。览同揽。捉鳖:喻擒拿敌⼈。
赏析:
全词上⽚纪事、写景,下⽚抒怀明志。⽂字简单、明了,沿袭了诗⼈⼀贯的写作风格,豪迈、⾃
信依然是⽑泽东在这⾸词中的两⼤元素。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句即破空⽽来,⽓魄⾮凡。诗⼈在闲庭信步的从空间让阅读者看
到的是⼀种⼤⽓派。“凌云志”借井冈⼭的巍峨写出了诗⼈的“凌云”抱负。三⼗⼋年前诗⼈在此⽴下的天
下抱负,今天早已经实现,如今他⼀路征尘归来,重访故地,⼼情是何等激动与⾃豪。诗⼈在⾛过他
⾃⼰当年曾经战⽃过的每⼀处地⽅时,都留下了深情的⽬光和不尽的思绪。这是最容易为⼈所理解的
词意。然⽽,“重上”的含义仅仅是重回、重游吗?为何“重上井冈⼭”⼜是诗⼈“久有”的“凌云志”呢?这
只是⼀次感情的寻觅回归,还是执政党领袖对使命的深层呼唤?
巍巍井冈,⼭⾼林密,⽵繁花盛,树茂草深。涧⽔潺潺,莺歌燕舞,“⾼路⼊云端”,三⼗⼋年前
的旧地,如今变了新颜。这让⾛在井冈⼭、站在井冈⼭的⽑泽东禁不住思绪万千、感慨万千。他透过
眼前的景⾊不仅看到了当年的腥风⾎⾬,也看到了⾃⼰坚定不移的信仰所起到的作⽤。也因此,诗⼈
激动、豪迈、⾃信,挥毫写下“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是⼀种驻⾜回⾸的豪迈与慷慨,也是诗
⼈即将进⾏新⼀轮⾰命⾏动的信⼼和决⼼。
诗⼈展⽰⼀幅绚丽多彩图画:蓝天绿树,黄莺婉转,紫燕飞翔,溪涧流⽔潺潺;举⽬仰望,盘旋
的⾼路,插⼊⽩云渺渺的云端。字⾥⾏间,洋溢着诗⼈⽆⽐喜悦、轻松⽽舒畅的⼼情。流畅明快的笔
调,抒发了诗⼈对井冈⼭变化之美的赞颂。
诗⼈采⽤以⼩见⼤的⼿法,形象的描绘了井冈⼭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
实、提⾼,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
湖南黄洋界海拔1343⽶,群⼭巍巍,云雾茫茫,形势其险要,可谓“⼀夫当关万夫莫开”。诗⼈以
轻松、舒畅的情怀来到黄洋界哨⼝,攀登⿁斧神⼯般“鹰隼难度,猿猴难攀”黄洋界,其他“险处”岂能阻
挡雄姿虎步,何须再看?诗⼈由眼前景⾊,荡开⼀笔,留下⼴阔的想象空间。
上阕描述诗⼈重上井冈⼭经过,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体;表达了诗⼈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
概。
下阕开头三句,铿锵有⼒,掷地有声。壮伟遒劲地展现了井冈⼭以及整个⾰命⽃争时期的风雷激
荡,红旗漫卷的壮阔场⾯。井冈⼭猎猎红旗,打碎帝、官、封枷锁,变成没有压迫,⼈⼈平等,⼈民
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诗⼈运⽤⽩描⼿法,不仅照应前⽂“重上井冈⼭”,点出离别的时间;⽽且浓缩时空距离,表达了
抚今追昔丰富的情感。三⼗⼋年,在以⽑泽东为⾸的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的中华⼉⼥经受的是⾎
与⽕、⽣与死严峻的考验,囊括抗⽇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民主义、社会主义⾰命和建设丰富内
涵。神州⼤地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过去”“弹指”看似轻松,饱含着沉重的牺牲和可歌可泣感⼈的
诗篇。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这只是万⾥长征第⼀步。
诗⼈以⽆产阶级⾰命家的豪迈⽓魄,表达中华⼉⼥凌云壮志。可以飞往昔⽇⾼不可攀的天上去
摘“⽉亮”,可以探⼊深不可测五⼤洋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唱着胜利的歌曲,从容⽽归。酣畅
淋漓的抒发了诗⼈征服宇宙的⾰命家豪情。
“世上⽆难事,只怕有⼼⼈”民间谚语;作者把深刻的哲理,⽤⼝头语融于诗词之中,诗⼈此词以
议论的⼿法结⽳,不仅⾸尾呼应,⽽且启迪、鞭策⼈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世界上
什么事都是如此。“⽆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有毅⼒,有恒⼼,就⼀定能实现。
下阕诗⼈触景⽣情,回顾三⼗⼋年⾰命历程;融情于理,以发⼈深省、深刻的哲理总结诗篇。
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谚语、古⼈诗句。叙事、写
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体,意境开阔、⾼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度统⼀,是现代诗词
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4
原⽂:
⽔调歌头·安⽯在东海
宋代:苏轼
余去岁在东武,作《⽔调歌头》以寄⼦由。今年⼦由相从彭门居百余⽇,过中秋⽽去,作此曲以
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相从之乐为慰云⽿
安⽯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缓离愁。⼀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
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
忘忧。⼀任刘⽞德,相对卧⾼楼。
译⽂:
安⽯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缓离愁。⼀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
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只有⾳乐可以减轻我的离愁别
绪。谢安既出⼭⽤世,本想功成名就后退隐东⼭。不料抱病还京,未遂初志。⼊西州城(在今江宁县
西)时,深以为憾。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园⼭丘。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
忘忧。⼀任刘⽞德,相对卧⾼楼。
既已年⾼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
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志,我却⽢愿⾝居平地,仰看他
⾼卧百尺楼。
注释:
安⽯在东海,从事鬓(bìn)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缓离愁。⼀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
扶病⼊西州。雅志困轩(xuān)冕(miǎn),遗恨寄沧洲。
东武:指密州。⼦由:苏轼之弟⽂学家苏辙字。彭门:指徐州。此曲:指苏辙《⽔调歌头·徐州中
秋》词。安⽯:谢安,字安⽯,阳夏(今河南太康)⼈。东晋名⾂,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
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濒临⼤海,故称东海。西州:指西州城,即古扬州
城。丝⽵:泛指管弦乐器。雅志:指退隐东⼭的⾼雅的志趣。轩冕: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沧
洲:⽔滨,古代多⽤以指隐⼠的住处。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qiú)。故乡归去千⾥,佳处辄(zhé)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
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任刘⽞德,相对卧⾼楼。
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要褐裘: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迟留:逗
留,停留。刘⽞德,刘备。
赏析: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发端明点“安⽯”,领起上半阕。词⼈的写作
⾓度⽐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业的辉煌,⽽是写他⼈⽣的另⼀侧⾯。劈
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吃惊。再写⼈
情的难堪:⼈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乐来抒写离愁。⽽后突出他⼀向抱有的
功成⾝退的⼼愿:“⼀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语⽓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
谓“安虽受朝寄,然东⼭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结果却是“扶病
⼈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词
中的“困轩冕”只是⼀个⽂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
⼀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退⽽相从之乐”。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早
计”是对“遗恨”⽽⾔,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活。以下七句是由此产⽣的设
想:在归乡的千⾥长途中,每逢⼭⽔名胜或有贤主、良朋接待之类好的去处,可以随意逗留,尽情游
乐,不必如官场中⼈因王命在⾝⽽⾏道局促,⼀层:我带着醉意唱歌时你跟着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时
你要搀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忘怀得失的,⼆层:这样,有雄⼼⼤志的⼈会瞧不起我们,那就
悉听尊便好了,我们只管⾛⾃⼰的路,三层:这种种设想,情辞恳切,⾔由中发,有如骏马驻坡,不
可遏⽌,充分表现出词⼈对辞官归隐⽽享弟兄“相从之乐”的夙愿。“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极
写想象中“退⽽相从之乐”的情态,简直是对⼆⼈的“合影”。篇末“⼀任刘⽞德,相对卧⾼楼”两句,反⽤
典故,并⾮真要趋同胸⽆⼤志的庸⼈,⽽只是强调素愿的坚定不移,这体现了⽤典的灵活性。
同《南乡⼦》(东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携如昨)、《减字⽊兰花》(贤哉令尹)等词作
⼀样,这⾸词着重表现了苏轼前期思想的另⼀⾯,虽然“功成名遂”尚未实现,出仕思想仍占上风,但
在某种程度上徘徊于出处之间,却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苏⽒弟兄寓居怀远驿时,即
有“夜⾬对床”,“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引、《再祭亡兄端明⽂》等)的⼝头约定,这
⼀回正是对前约的重申,当然在很⼤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其弟的安慰,词中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
过,他在诗词中不断表达的这种归卧故⼭的雅志,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苏辙词中的“但恐同王粲,相对
永登楼”,倒成了他们此后⽣活的写照。
⽔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5
⽔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 戴复古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胸吞云梦,直把⽓吞残虏,西北望
神州。百载⼀机会,⼈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乾坤⼿段,指授英雄⽅略,雅志若
为酬。杯酒不在⼿,双鬓恐惊秋。
【注释】
①李季允:名植。曾任礼部侍郎,沿江制置副使并知鄂州(今湖北武昌)。
②轮奂:⾼⼤华美。
③南楼:在湖北鄂城县南。
④胸吞云梦:司马相如《⼦虚赋》“吞若云梦者⼋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齐国之⼤,吞下⼋
九个云梦不觉梗塞。云梦,楚⼤泽名,⽅⼏百⾥。
⑤骑黄鹤:崔颢诗“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⑥赋鹦鹉:汉末⽂⼈弥衡在《鹦鹉赋》⽤拟⼈化的⼿法描写当时的有志之⼠,如同憧憬⾃由的鹦
鹉尽情领略⾼⼭美景。
⑦岳王祠:惨死在秦桧⼿中的抗⾦名将岳飞的祠堂。直⾄宋宁宗时才追封为鄂王、建⽴祠庙。
【题解】
这⾸《⽔调歌头》有⼩序⽈:“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李季允是什么⼈呢?原来是⼀个有抱
负的爱国者,名埴,曾任礼部侍郎,沿制置副使并知鄂州(今湖北武昌)。吞云楼是当时鄂州⼀名
楼。戴复古⾃称“狂游四海,⼀向忘家”,但却没有忘国,⽽且有“⼀⽚忧国丹⼼”。在那⼭河破碎的南宋
后期,他还热切地希望“整顿乾坤”,统⼀中原。这⾸《⽔调歌头》正是他与知⼼朋友倾吐⼼曲之作。
希望──失望──愁恨,构成这⾸词激昂沉郁,豪放悲壮的风格。
【作品鉴赏】
戴复古在诗上是江湖派前辈,学贾岛、姚合,颇负盛名。他的词和他的诗⼀样,具有较强的现实
性,⽓势奔放,亦不乏舒快⾃然之作。有《⽯屏集》,存词四⼗余⾸。
宋宁宗嘉定⼗四年(1221),⾦兵侵扰黄州、蕲州⼀带,南宋军队⼀再击败来犯之敌,民⼼振
奋,⼀度造成了“百载好机会”的有利形势。在这⼀年,李季允(名埴)出任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
(今武昌),修建了吞云楼。此时戴复古正在武昌,登⾼楼⽽览胜,写下了上⾯这⾸词。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开篇突兀⽽起。紧扣题⽬,描写吞云楼的胜概。巍巍⾼楼,直耸云
天,何等华美、壮观!“轮奂”,是称美吞云楼落成的话。第⼀句是作者站在远处仰望云端,直抒赞赏
之情,是正⾯描写楼之⾼耸⼊云。第⼆句⽤对⽐⼿法,说吞云楼的雄姿胜概⾜以压倒武昌黄鹤⼭上的
南楼。这个对⽐很巧妙,“南楼”是诗词中常提及的名胜,其中有⼀个著名典故。《世说新语·容⽌》记
载:“庾太尉(亮)在武昌,秋夜⽓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调始遒,闻函道中
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率左右⼗许⼈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于此处兴
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庾亮是东晋声名赫赫的⼈物,拥重兵镇武昌,号
征西将军。李季允⾝份、职务与庾亮有某些相近,作者⾔吞云楼胜压南楼,⾔下有李季允胜过庾亮之
意,这不免有些夸⼤,但是应酬之作中的常见现象。然⽽词⼈却不停留于⼀般的恭维,笔势出⼈意外
地来了⼀个逆转:“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如此巍峨华美的楼,登临纵⽬,⾃然是赏⼼乐事;
然⽽对李侍郎来说,重任在⾝,哪有观赏风景的闲情呢。李侍郎即使登楼,也是为了观察地形,然后
独坐苦苦思索破敌⼤计,这⼜暗与当年庾亮登南楼的风流雅事对⽐,衬托出今⽇李侍郎的⼀⽚忧国忠
⼼。
下⾯接着这层意思,进⼀步借楼写⼈。在司马相如《⼦虚赋》中,有位齐国乌有先⽣对楚国使者
⼦虚夸说齐地⼴⼤,并形容道:“吞若云梦(楚地⼴阔的⼤泽)者⼋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在这⾸
词中,戴复古更翻进⼀层说:“浪说胸吞云梦,直把⽓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登上这样的⾼楼,岂⽌
使⼈感到“胸吞云梦”,从这⾥北望中原,简直有⽓吞残虏(指⾦兵)的⽓概。从此句开始词的现实性
逐渐显露出来,作者写此词决不仅仅是为了赞美它的雄伟或恭维楼的建造者,⽽是为了抒写登楼后“西
北望神州”,胸中⼀腔收复失地的豪情。这⾥,作者巧妙地化⽤《⼦虚赋》语,点出“吞云”楼名的来
源,同时也就写出它直⼊云霄的雄姿,更进⼀步传楼之神,楼之神即⼈之神,李侍郎及词⼈⾃⼰抗⾦
的壮志亦可“吞云”。
词写到这⾥,已将“⽓吞残虏”的豪情抒写得淋漓尽致,突然⽂势作了⼀个⼤幅度的跌宕:“百载好
机会,⼈事恨悠悠!”前⾯提到词作于1221年,渡江已近百年,终于有了与⾦作战接连获胜的⼤好形
势,可谓“百年⼀机会”,可是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却不能抓住这个好机会,⼀举收复中原,眼见胜势
渐去,英雄亦失去了建功⽴业、实现抱负的契机,所以词⼈不禁叹道:“⼈事恨悠悠”。
登楼之作除了描景抒情之外,怀古亦是常见内容之⼀。词的下⽚便是将景、情和历史陈迹融为⼀
体,继续抒发“⼈事恨悠悠”的感慨。从吞云楼上放眼望去,江⼭胜迹,尽收眼底,远处的黄鹤楼使⼈
想起唐诗⼈崔颢的诗句:“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归结到“⽇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的悲感。那⽩浪接天的江中有⼀⽚绿地,正是鹦鹉洲。
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汉代⽂学家祢衡在此作出⽂采惊⼈的词赋,⽽有“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
如”之叹息。古⼈的流风遗韵,依稀还在,却已不可追寻。再向那黄鹄⼭下看,那⾥添了新景。
你看那旌忠坊岳王祠畔的杨柳,多么郁郁葱葱!但在那烟笼雾罩之中,深锁着他“⼗年之⼒废于⼀
旦”及忠⽽见杀的遗恨,当年抗⾦名将岳飞为了“收拾旧⼭河”,竟⾄饮恨惨死于投降派的屠⼑之下这等
悲壮的事,怎能不让⼈⽣出⽆限感慨?借岳飞抗⾦宏愿实现作者⾃⼰壮志未酬之愁。直⾄今⽇,中原
仍在陷落中,活着的⼈何以慰忠魂?因此词⼈⼜调转笔来,寄厚望于李侍郎“整顿乾坤⼿段,指授英雄
⽅略”了。同时作者⼜感到收复中原这项事业的艰巨,⼼⽣凄怆。还是让我们来⼲⼀杯吧,如果没有酒
来解忧,秋风起时,真要愁得双鬓都变⽩了。
登临是古诗词中的主要题材之⼀,如何能写得不落常套⽽有新意,是不容易的。成功之作⼤都不
是停留在描模亭台楼阁的外形⽽已,⽽是通过写物来写⼈,来抒情。试将戴复古这⾸吞云楼词与苏东
坡黄州快哉亭词(同是《⽔调歌头》)⽐较,不难看出它们都是通过写亭台楼阁抒发⼈的情志的范
例。东坡写快哉亭上所见情景:“忽然浪起,掀舞⼀叶⽩头翁。”但东坡见此情景,并不胆战⼼惊,⽽
是豪情满怀地称赞:“⼀点浩然⽓,⼗⾥快哉风。”显然,这是抒发他⾃⼰作为⼀个正直的⼠⼤夫的情
怀,虽是⾝处逆境,却胸中⾃有⼀股浩然正⽓。
戴复古吞云楼词和东坡词⼀样,也是紧扣住亭台楼阁的名字做⽂章,他定楼的“吞云”雄姿,却是
为了表现⼈的“⽓吞残虏”的凌云壮志;他写登楼所见之景:“骑黄鹤,赋鹉”,“岳王祠畔杨柳”,也都和
报国的壮志雄⼼联系在⼀起。楼与⼈、情与景,结合得很⾃然。这样的词,不仅写楼之形,⽽且传⼈
之神,可谓形神兼备,充满豪情壮采,并使⼈感到其时代脉搏的剧烈跳动。由此可见,作为⽂学,不
管写任何题材,最根本的都是写⼈,这是⽂学的⽣命所系,否则便不成其为⽂学了。
【作者简介】
戴复古(1167—?))南宋著名江湖派诗⼈。字式之,常居南塘⽯屏⼭,故⾃号⽯屏、⽯屏樵隐。
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余。曾从陆游学诗,作
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江湖诗⼈,戴复古作诗以苦吟求⼯,带有四灵余习,然能在盛唐名家中转益多师⽽⾃辟蹊
径。像四灵⼀样,戴复古将创作精⼒放在了五律上,其《⽯屏诗集》中五律的数量占了⼀半。与四灵
的五律多咏景物不同,他的五律多写⼈情世事,⼤多采取⽩描⼿法,清健轻快,⽆斧凿痕。
其词格调⾼朗,⽂笔俊爽,清健轻捷,⼯整⾃然。“往往作豪放语,锦丽是其本⾊。”(况周颐
语)。代表作为《柳梢青》、《洞仙歌》、《沁园春》(⼀)、《⽊兰花慢》、《西江⽉》(⼀)、
《望江南》(⼀)、《减字⽊兰花》(三)、《贺新郎》([四]、[五])、《满庭芳》(三)、《渔
⽗》(⼆)、《临江仙》、《鹧鸪天》([⼀]、[三])等,其中尤以《柳梢青》和《洞仙歌》两⾸流传
最⼴。《柳梢青》写词⼈登临岳阳楼,远眺洞庭湖,望见秋⽔深深,波光万顷,楼头独⽴,吟诗朗
朗,好不痛快;然念及国家危难,⼭河破碎,知⾳寥落,⼜不禁唏嘘感慨,⼼情沉痛。眼前只有君⼭
不⽼,⾃古如今。《洞仙歌》则以清新俚俗之语⾔描绘画城中重阳时节的酒肆风光,使⼈如见其景,
如闻其声。诗词集有《⽯屏诗集》、《⽯屏词》。
⽔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6
[原⽂]
黄庭坚
瑶草⼀何碧①,春⼊武陵溪②。溪上桃花⽆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云深处,浩
⽓展虹霓。只恐花深⾥③,红露湿⼈⾐。
坐⽟⽯,依⽟枕,拂⾦徽④。谪仙何处⑤?⽆⼈伴我⽩螺杯。我为灵芝仙草⑥,不为朱唇丹脸,
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去⑦,明⽉逐⼈归。
[注释]
①瑶草:仙草。
②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
③“只恐”⼆句:形容⽵经花丛仙露晶莹欲滴。
④拂⾦徽:指弹琴。
⑤“谪仙”⼆句:倾慕李⽩飘逸旷放,感叹缺少知⾳。
⑥“我为”三句:写⾃⼰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趋时的妾妇。
⑦醉舞:词中指放浪⾃得之志。
[赏析]
这是⼀⾸飘逸超旷的豪放之作。上阕写幽雅清纯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美景。瑶草、仙溪、桃花、
鹂鸟、⽩云、浩⽓等美好的意象;碧、黄、红、⽩等多种鲜美⾊彩,构成令⼈⼼驰神往的神话般的世
界。下阕写⾝临其境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所坐、所依、所拂的⾝边事物,件件⾼洁不俗。“谪仙何
处?”为与不为的选择,象征意味地表达⾃⼰的⾼洁不俗的志向。结尾写词⼈放浪形骸的风姿。全词写
景寓情、寄托理想,溶桃源遗韵和谪仙风情于⼀体,别具特⾊。
⽔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7
原⽂:
⽔调歌头·送王⼦初之太原
元代:王恽
将军报书切,⾼卧起螭蟠。悲欢离合常事,知⼰古为难。忆昔草庐⼈去,郁郁风云英⽓,千载到
君还。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
路漫漫,天渺渺,与翩翩。西风鸿鹄,⼀举横绝碧云端。⾃笑鹡鸰孤影,落⽇野烟原上,沙晚不
胜寒。后夜⼀相意,明⽉满江⼲。
译⽂:
将军报书切,⾼卧起螭蟠。悲欢离合常事,知⼰古为难。忆昔草庐⼈去,郁郁风云英⽓,千载到
君还。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
路漫漫,天渺渺,与翩翩。西风鸿鹄,⼀举横绝碧云端。⾃笑鹡鸰孤影,落⽇野烟原上,沙晚不
胜寒。后夜⼀相意,明⽉满江⼲。
注释:
将军报书切,⾼卧起螭(chī)蟠(pán)。悲欢离合常事,知⼰古为难。忆昔草庐⼈去,郁郁风云英
⽓,千载到君还。歌吹展江底,长铗(jiá)不须弹。
螭蟠:亦作“螭盘”。如螭龙盘据。长铗:指长剑。铗,剑柄。
路漫漫,天渺渺,与翩(piān)翩。西风鸿鹄,⼀举横绝碧云端。⾃笑鹡(jí)鸰(líng)孤影,落⽇野烟
原上,沙晚不胜寒。后夜⼀相意,明⽉满江⼲。
鹡鸰:《诗·⼩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鶺鴒”⽐喻兄弟。
赏析:
纵观全词,⽓势雄浑,悲壮慷慨,⼤处着笔,有⾼屋建瓴之势,⼩处作结,读者可以从作者的亲
⾝经历去体味⼈⽣的百态。吴梅在《词学通论》中称王恽词“精密宏博,⾃出机杼”,于词可见⼀斑。
⽔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8
原⽂: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为写悲壮,吹⾓古城楼。湖海平⽣豪⽓,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
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乔初嫁,⾹囊未解,勋业故优游。⾚壁矶头落照,肥⽔桥边衰草,
渺渺唤⼈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释:
庞佑⽗:⼀作佑甫,名谦孺(1117—1167)⽣平事迹不详,他与张孝祥、韩元吉等皆有交游酬
唱。
雪洗:洗刷。这⾥⽤“雪”字,疑与冬天⽤兵有关。
风约楚云留:说⾃⼰为风云所阻,羁留后⽅,这时作者知抚州(今江西市名,旧属楚国),未能
参加前⽅⼯作,故云楚云。
悲壮:指悲壮的胜利战绩。
吹⾓:奏军乐,这⾥象征胜利的凯歌。
风景:⽤《世说新语》载周“风景不殊,举⽬有⼭河之异”语意,指宋南渡。
燃犀处:晋温峤平乱还镇⾄采⽯矶,传云其下多怪物,燃犀照之,见⽔族奇形怪状。怪物指⾦
兵。
⾹囊:《晋书·谢⽞传》“⽞少好佩紫罗兰⾹囊,(谢)安患之,⽽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
之于地,遂⽌。”
乘风去:《南史·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胸怀⼤志,曾对叔⽗说:“愿乘长风破万⾥浪。”
赏析:
绍兴三⼗⼀年冬,虞允⽂击溃⾦主完颜亮的部队于采⽯矶,这是⼀次关系到南宋朝廷⽣死存亡的
重要战役,朝野振奋,国⼈欢呼,张孝祥怀着激动的⼼情,写了本词。
上⽚叙事。起⾸“雪洗虏尘静”充满胜利的痛快与喜悦,为全篇的情绪定调。采⽯之胜,具有重要
的历史意义,洗雪“靖康之耻”,释解宋⼈痛失家国之恨,所以词⼈笔调轻快⽽充满了豪情,同时他为
⾃⼰因受风云之阻未能奔赴前线⽽⼗分遣憾。“何⼈”⼆句,写他兴⾼采烈地命⼈吹奏军乐,欢庆胜
利,然后⽤⼀系列的典故抒写怀抱。“湖海”三句,说明⾃⼰平⽣具有豪情壮志,对中原沦丧感到痛
⼼,渴望恢复中原,⽬睹⼭河之异,亟欲⼀展平⽣抱负。夜间燃烛抚摸宝剑,⼼潮难平,想到曾在采
⽯矶战胜⾦军,就如当年温峤燃烛照妖⼀样使⾦兵现出原形,⼼中就⼗分⾼兴。
下⽚抒情。开头巧妙地举出两⼤战役的名将,破曹的周瑜和击溃苻坚的谢⽞以喻虞允⽂。虞和他
们⼀样年丰⼒强⽽战功卓著,都是从容不迫地建⽴了功业。⽽现在物换⽃移,时过境迁,他们的功
业,已成历史陈迹,空余古战场供⼈凭吊。
当前江淮失地尚待收复,词⼈希望⾃⼰能奔赴战场,借宗悫乘风破浪和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表
达了⾃⼰报效国家的愿望,回应上⽚“风约楚云留”,以激昂奋发的情绪振起全篇,使全词结束在慷慨
悲壮的激情之中。
全词闪耀着时代的光彩,将历史⼈物和历史事实融⼊词中,⾃然贴切,舒卷⾃如。词⼈壮怀激
烈,忧国情深,是⼀⾸洋溢着胜利喜悦抒发爱国激情的壮词。
⽔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9
原⽂:
⽔调歌头·游泳
近现代:⽑泽东
才饮长沙⽔,⼜⾷武昌鱼。万⾥长江横渡,极⽬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得
宽馀。⼦在川上⽈: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西江⽯壁,截断巫⼭云⾬,⾼峡出
平湖。神⼥应⽆恙,当惊世界殊。
译⽂:
才饮长沙⽔,⼜⾷武昌鱼。万⾥长江横渡,极⽬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得
江⾯风帆飘荡,龟蛇⼆⼭静静伫⽴,胸中宏图升起。武汉长江⼤桥建成以后,长江天险成为通畅
的⼤路。我还要在长江西边建起⼤坝,把巫⼭多⾬造成的洪⽔拦腰截住,让三峡出现平坦的⽔库。神
⼥如果当时还健在,她看到⾼峡出平湖,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注释:
才饮长沙⽔,⼜⾷武昌鱼。万⾥长江横渡,极⽬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得
宽馀(yú)。⼦在川上⽈:逝者如斯夫!
游泳:1956年6⽉,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长沙⽔:1958年12⽉21⽇作者⾃
注:“民谣:常德德⼭⼭有德,长沙沙⽔⽔⽆沙。所谓⽆沙⽔,地在长沙城东,有⼀个有名的‘⽩沙
井’。”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
武昌,⽼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不⾷武昌鱼。”这⾥化⽤。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
城)樊⼝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极⽬楚天舒:极⽬,放眼远望。武昌⼀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
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宽馀:字从⾷从余,余本意为“剩下
的”,“⾷”和“余”联合起来表⽰“⽤餐后剩下的⾷物”。指神态舒缓,⼼情畅快。⼦在川上⽈:逝者如斯
夫:时光如流⽔,⼀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风樯(qiáng)动,龟蛇静,起宏图。⼀桥飞架南北,天堑(qiàn)变通途。更⽴西江⽯壁,截
断巫⼭云⾬,⾼峡出平湖。神⼥应⽆恙,当惊世界殊。
风樯:樯,桅杆。风樯,指帆船。龟蛇:。在词中实指龟⼭、蛇⼭。⼀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
修建的武汉长江⼤桥。天堑:堑,沟壕。古⼈把长江视为“天堑”。巫⼭云⾬:在重庆市巫⼭县东南。
赏析:
上⽚:“才饮长沙⽔,⼜⾷武昌鱼。”⽑泽东是先到长沙,再到武昌的。但他不是简单地讲这次的
旅程,却借三国时代吴国的童谣来加以化⽤,这就与简单的叙述旅程不同了。《三国志·吴书·陆凯
传》称: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
建业⽔,不⾷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武昌居。”当时孙皓迁都,使百姓服劳役。百姓⽤船运送迁都
物资,逆流⽽上,深感烦苦,所以有这童谣。⽽事实上,当时作者已经找到了⼀条反映中国客观的经
济规律适合中国的路线。所以作者对这个童谣,反其意⽽⽤之,说成“才饮长沙⽔,⼜⾷武昌鱼”。“长
沙⽔”是长沙有名的⽩沙井⽔,武昌鱼是古武昌(今鄂城)樊⼝的鳊鱼,为著名的团头鳊或团头鲂。通
过这样的化⽤,正表达出作者从长沙到武昌,⼀路上⾮常愉悦的⼼情,也表达了⼈民的幸福安乐。
“万⾥长江横渡,极⽬楚天舒。”写出长江奔流到海的⽓势,写出横渡长江的游泳的壮举。“极⽬”,
⽤尽⽬⼒望去,表⽰望得远。“楚天”,武昌⼀带是过去战国时代楚国的地⽅。下⼀“舒”字,既写那⾥的
天地空阔,⼀望⽆际,感到舒畅;也写出在⼤江游泳的舒适,这⾥也表现作者游泳技能的卓越。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得宽馀。”在长江⾥游泳,是有风浪的。作者⾼超的游泳技
能,可以驾驭风浪,所以“不管风吹浪打”,不把风浪看做⼀回事。在长江中游泳,胜过在庭院⾥散
步,有⼀种海阔天空的感觉。因在庭院⾥散步,有院墙围绕,难免感到局促。假如结合作者当时的⼼
情,像作者说的“前⼋年照抄外国的经验”,那还有个框框,即以外国经验为框⼦,像在庭院散步那
样,有围墙围绕着。“从1956年提出‘⼗⼤关系’起,开始找到⾃⼰的⼀条适合中国的路线”,打破了“外
国经验”的框框,不正是“今⽇得宽馀”吗?这就想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来进⾏建设了。
“今⽇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
句:“⼦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上⼆句是⽑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联想⽽及孔⼦的话,然后⼀
字不差地截取了《论语·⼦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
⾥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对峥嵘岁⽉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有对⾃然规律的探究;既
有对⽣命的感悟,⼜有对世事⼈⽣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是只争朝⼣、催⼈奋进的号⾓。
词的下阕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以“风”字起,
紧接着上阙意脉,瞩⽬两岸景⾊,⼀“动”⼀“静”,相映成趣。⼀“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
了今天中国⼈民建设祖国、改变⼭河的豪迈⽓概。⼜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前两句,
先就眼前最突出的⼤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不仅写出了⼤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
将见到的⼤桥凌空的雄伟形象,⽽且写出了⼀桥贯通⼤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全词运⽤⾰命的现实主义和⾰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法,谱写了⼀曲社会主义⾰命和社会
主义建设的战歌。
⽔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10
原⽂:
⽔调歌头·中秋
宋代:⽶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秋。我来对景,不学宋⽟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
胜幽。⾃有多情处,明⽉挂南楼。
怅襟怀,横⽟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瓯。可爱⼀天风物,遍倚阑⼲⼗⼆,宇宙若
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译⽂: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秋。我来对景,不学宋⽟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
胜幽。⾃有多情处,明⽉挂南楼。
中秋的时候,捣⾐声混杂着风声,蟠蟀好像在思索⾼爽的秋天。我⾯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
宋⽟去纾解悲愁的。把凄凉的⼼意收拾起来,给每个酒樽⾥都倒上美酒,内⼼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
幽静。明⽉挂在南楼正是我觉得充满情趣的地⽅所在。
怅襟怀,横⽟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瓯。可爱⼀天风物,遍倚阑⼲⼗⼆,宇宙若
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怅惘这样的胸怀,于是拿起笛⼦吹奏,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在这清平之时,良美之夜,就把这
块地⽅借给我让我痛饮。看着这⼀天可爱的风景,我倚着曲曲折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也只是⼩⼩
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着枕头临江⽽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注释:
砧(zhēn)声送风急,蟠(pán)蟀(shuài)思⾼秋。我来对景,不学宋⽟解悲愁。收拾凄凉兴
况,分付尊中醽(líng)醁(lù),倍觉不胜幽。⾃有多情处,明⽉挂南楼。
砧声:也作“碪声”,捣⾐声。蟠蟀:蟋蟀的⼀种,宋代顾逢曾作《观鬭蟠蟀有感》。⾼秋:天⾼
⽓爽的秋天。兴况:情趣,意趣。分付:分别付予,这⾥指给酒樽分别倒酒。醽醁:古代的⼀种美
酒。
怅襟怀,横⽟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瓯(ōu)。可爱⼀天风物,遍倚阑(lán)
⼲⼗⼆,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qī)枕卧江流。
清时:清平之时,也指太平盛世。⾦瓯:酒杯的美称。瓯,杯⼦。阑⼲⼗⼆:曲曲折折的栏杆。
阑⼲,即栏杆。⼗⼆,形容曲折之多。欹:斜倚着,斜靠。
赏析:
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加倍感
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解悲愁”,强作精神,是⼀扬,这⾥“倍觉不胜幽”,却是⼀跌,如此
⼀来,作者闻秋声⽽引起的内⼼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有多情处,明⽉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轮明⽉出来了。⽉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以
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个银⾊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
⼀振。⾄此,词⼈才托出⼀轮中秋⽉点明题意。“多情”⼆字是在词⼈的感情⼏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
其真切⾃然,使⼈感到明⽉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为出⽉铺垫,以“⾃有”⼆
字转折,使⼀轮明⽉千呼万唤始出来,⽤笔颇为奇妙。
下⽚写赏⽉时⾃⼰在⽉光下“横⽟笛”、“倒⾦瓯”、“倚栏⼲”乃⾄“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
怀”的“怅”字承接上下⽚,巧妙过渡,既照应上⽚“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启下⽚的赏⽉遣怀。“横⽟
笛,韵悠悠”,⽟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在⼤放光明的中秋⽉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可是词⼈
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饮⼀场。
“遍倚栏⼲⼗⼆”,说明他赏⽉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发出对宇宙对
⼈⽣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之际
内⼼的真实感受,读来令⼈⼼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然更⾼,于是词⼈不觉豪饮⼤醉。结
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留下巨⼤的
想象余地。这⾸词⾃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不写
⽉华,偏道个⼈“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玩味。
这⾸词借中秋赏⽉之机,表⽩了词⼈为⼈的⾼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词的上
⽚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为出⽉铺垫,以“⾃有”⼆字转折,使⼀轮明⽉千呼万唤始出
来,⽤笔颇为奇妙。词的下⽚,侧重抒发词⼈向往隐居⽣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的遐想。全篇⽤
笔空灵回荡,⽽⾃有清景⽆限,清趣⽆穷,表现出⽶芾“为⽂奇险,不蹈袭前⼈轨辙”的特有风格。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15:29: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6509562011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1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10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