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评课稿1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
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
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
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一、目标定位准确
朱碧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情,把本课目标定位:
1.认读并理解“庄稼、灌溉、淹没、暴躁、冲毁、灾害”等词语。
能正确、规范书写“池、浮”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聚焦动词,通过学习,读出水娃娃不同
形态的变化。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微课自主学习“雹子”,知道水
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能借助板书介绍水娃娃
本堂课的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三、课堂突出双基教学
双基就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这是我们老一辈教师对
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概括。这节课里,朱碧老师在教学中很关注字词句
段的学习,关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充满艺术性
周老师的课堂结构紧凑,以‘’变魔术‘’贯穿整堂课,使得课
堂犹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浑然一体。
板书图文并茂,有图有文字,既形象又有趣,概括出文章的主要
内容 ,帮助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
语言温柔,节奏慢,很适合小孩子,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顾及不
同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很让人感动。
对于本堂课,我也有几点看法,提出来拱大家研讨:
1.在学生学习课文后,可以问问学生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不好读,
带着学生读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
好地理解课文。
2.认识雨、雹子、雪的时候,学生在说还想知道雪的时候,老师
直接忽视,对于南方这些小孩子,这材料是不是需要准备。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引领学生动笔
在“品读课文”教学环节中,周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第1、2自
然段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圈:我会变成什么?巡视中关注学生动笔的
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帮助。特别是在交流时,周老师非常关注学生
动笔的有效性:
1。方法指导细致入微。如学生在圈 云 时,文中是云字上有引号,
像【“云”】,周老师利用学生的课本展示时提醒道:“这个小朋友
圈的好,圈字时不圈边上的标点。”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在课本上圈圈
划划时有些随心所欲,以致好好的文章被圈划的一塌糊涂,周老师的
提醒会让学生养成整洁的好习惯。
2。纠错方式值得提倡。在交流中,有学生在圈 雹子 时,把 小硬
球 也圈出来了,周老师没有简单地纠正,而是问学生:“雹子、小硬
球是两个吗?那为什么叫小硬球呢?”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得出:
应该圈 雹子 。继而周老师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还有没有像“小硬球”
这样的写法?与学生一起交流“小水珠、小花朵”表示的是什么,为
什么要这么写。这样的教学真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力着想,达到“举一
反三”的效果。
二、教师示范动笔
在课文第2自然段对于“云变成雨、雹子、雪花”的教学中,周
老师抓三个动词“落、打、飘”,让学生到黑板前对应着贴一贴,再
说说这么贴的理由。
生:雪轻轻地,用“飘”;小硬球重重的,用“打”下来;雨是
不轻不重的,用“落”。教师顺势说:“这三个词用得好,我们可以
在书上做记号。”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演示,用“△”,学生学着在书上
做记号。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发现值得学生动笔的文本亮点,
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课题的研究点之一,
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力逐步得到提升。
整堂课中,周老师的字词教学独具匠心,令人眼亮,值得我们好
好学习,主要体现在:
一、识字做到“触类旁通”
如“雹、袍”的学习,周老师在学生正音、会读、比较不同的基
础上进行拓展:说说带“包”的字。学生说到:跑、泡、抱,周老师
再出示相关的字,并引导学生记忆:有脚就会“跑”,有水就是
“泡”……既形象有很生动,对学生的识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类似
还有“躁”的学生,也让学生说说带“喿”的字,如“操、澡、燥”,
并利用偏旁进行儿歌式的记忆。可见,对于识字教学周老师不仅关注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15:00: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649217764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评课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评课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