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是什么?答: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这本来是常识,即早已经被人们长期的
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谁也不会怀疑,因而也无需论证。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
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是常识;中学语文(母语)课程,
或分成两门课──语言(含写作)课和文学课;或合成一门语文课,每一册语文课本都分成
平行而相对独立的语言(含写作)和文学两个系统;无论是分成两门课还是合成一门课,文
学的分量都要重于语言。在我国的大学里,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也是常识;谁也不会怀疑,
为中学培养语文教师的师范大学中文系,就是中国语文系,也就是中国语言文学系。
然而,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这一常识,不仅不适用,而且简直还
不啻于离经叛道。“语文是什么”这个常识问题,困扰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竟然长达半个世
纪。语文教育专家(更不用说语文教师)对“语文是什么”的解释,不仅悖乎常识,而且还
显得荒谬。
近半个世纪来,我国语文教学界对“语文是什么”的权威回答,大抵有三种:
第一种解释,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文”的外延局限于“文字”,不仅空间太狭隘,而且逻辑
上也成问题,因为文字只是语言的记录,只是语言学科系统的组成部分。总不能因为汉语的
方块字掌握起来比拼音文字难度要大,就规定我国的学生要花12年时间去掌握汉字吧?
第二种解释,语文是语言和文章。把“文”的外延无限扩大了,所有形成书面文字的东西,
一份文件、一个合同、一张便条、一个写在黑板上的通知,都可以称为文章;收在语文课本
里的都是文章,历史课本、地理课本、数学课本、物理课本、政治课本、生理课本地都是文
章,是不是都要纳入语文教学系统?这种解释经不起分析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两种解释,虽然谬误是显而易见的,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被视为真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育界发动了一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大讨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
革──语文教育现代化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这场大讨论也有一个极大的遗憾:回
避或者绕开了“语文是什么”的回答,未能理直气壮说出常识,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因此
也未能确认文学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应有的突出地位。于是,这场大讨论前后──上世纪
90年代至今,语文教育界又有了“语文是什么”的第三种权威解释。
第三种解释就是不解释,或者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排斥性的否定解释;除了语文不是语言
和文学之外,怎么解释都可以;除了语文不是语言和文学之外,就用不着解释了。
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是什么”的解释,以及由此形成的语文教育理念,客观上是排斥文
学教育,把文学排斥于现代国民基础教育的殿堂之外。这是为什么?
首先,是传统的原因。
虽然我们民族有辉煌的古代文学传统,然而,对文学的排斥却是我们民族封建教育的传统。
封建私塾教育选用《诗经》作为两千年不变的经典教材,只是因为《诗经》的特殊性,远远
不是意味着我们民族有文学教育的传统。《诗经》只是作为政治读本、伦理读本、道德读本,
被选为私塾教育的经典教材的;《诗经》作为文学作品的底蕴,不是被掩盖起来,就是被阉割
了。《诗经》被选为两千年不变的传统经典教材,恰恰证明我们民族的没有文学教育的传统,
倒是有把文学作品当作政治读本、伦理读本、道德读本的传统。
历程,凡是我国封建教育传统中没有的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生
物、音乐、美术、体育、劳作等课程,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大纲编定,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
只能引进和学习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走的弯路就少,成效也相对显著。
语文课就不同了。我国第一代中小学语文教师(包括颇有影响的名师和语文教育专家),大多
是从私塾教育中走出来的,他们很容易把私塾教育和语文教育等同起来,认为我国没有数理
化和外语的教育传统,却有语文教育传统。这样,语文教育界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学习西
方现代语文教育经验的抗拒力,就不难理解了。启蒙运动实在短暂得可怜,来不及在语文教
育界发动一场“语文是什么”和文学教育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的大讨论,就消退了。
启蒙运动后出现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同晚清和民国初年的课本比较起来,文学成分是大大加
强了,然而,却还没有形成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的共识,在语文教育界,语文仍然以识字、
阅读和作文为主导,文学还没有堂堂正正进入现代国民教育殿堂,更不用说确立突出的地位
了。
传统私塾教育以封建伦理纲常为核心,以科举为目标,只设置了一门课程,即包括政治、伦
理、道德、历史、识字、阅读、作文等等的近似文科综合课。它的一部分,识字、阅读和作
文,属于现代语文教育的语言课范畴,其他部分,特别是它的核心──政治伦理道德纲常,
却是和现代语文教育大相径庭的。正因为这样,时至今日,主张现代语文教育以《三字经》
《百家姓》《论语》《孟子》等为基本教材、以背诵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议论,依然不时见诸报
端。
其次,是现实的原因。
20世纪后半世纪语文教改的历程,也许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一时期是50年代到70年代末,其上流理念是,语文是教化的工具,是灌输特定的狭隘的
政治目标的工具,语文课被上成政治课、道德课。有的课,如60年代初某校高二年级鲁迅小
说《药》的教学,虽然名早曰文学课,实则除了外加的、并不准确的写作技巧的罗列外,仍
然是政治课;《药》的所有人物都被牵强附会地纳入阶级分析、政治分析和道德分析的“理论”
框架,哪里还是鲁迅的《药》?当然,这责任不在哪位语文教师,甚至也不在语文教参,因
为在那个阶级斗争必须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年代里,语文是政治的附庸,鲁迅研究是政治
的附庸,文学也是政治的附庸,所谓文学分析课,自然也只能是政治分析课、阶级鉴定课。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12:5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6416462010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语文就是语文和文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语文就是语文和文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