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加强学法指导

更新时间:2023-10-30 12:16:02 阅读: 评论:0

排山倒海的近义词-和弦外音

巧用信息技术加强学法指导
2023年10月30日发(作者:1971年5月11日)

巧用信息技术 加强学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不但要向学生揭示教材实质,而且要教会学

生思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这些都说明,

我们教师应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

程,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高效地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十分紧迫的课题。为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和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正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

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它的优势与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

数学能力,发展智力,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造就一批会学习、善思考的

符合新世纪要求的人才,是新形式下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只有将信息技术

与数学课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向学、乐学、善学、优学,让学生创造

性地学好数学。本文拟从信息技术渗入的角度,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依据,

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使学生向学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

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

的一半,就一堂课而言,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引

入。教师应努力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自然而又巧妙的引出课题,

并为课堂进一步教学作好铺垫。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以教师为主导的

前提下,如果不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无法

开启学生的心扉,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

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就可能受到影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跃课堂气氛,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客观上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学

生感到新奇而有趣,也就能够充分而迅速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并使无意注意

逐步转为有意注意,变被动为主动,变自发为自觉,使学生充满心理的紧张和学

习的欲望,从而进入渴望学习、急于听下去的“向学”状态。

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老师说今天猴王请客,带来了8个苹果,请8

位客人,如果只来1位,可分几盘,每盘放几个,如果来了两个、三个客人,那

怎么分?如全来时怎么分?在学生的回答下课件动画显示猴王分苹果的方法,

妙地利用录音和图片相结合,"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

的内容,很适合小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

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

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向

学”的目的。

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

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演示把一个圆涂成红色,提问:

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面积)

后教师启发学生猜测联想,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知图计算?这时有的学生说把

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平形四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三

角形;还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梯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展开了想象

的翅膀。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求

知的欲望和创新意识。

二、巧用信息技术,优化过程,使学生乐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且易分散。小学生的天性是好

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

发展,也多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

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景尤为重要,教师要适时地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到有意注

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坚毅的意志和自制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

计时,应多迎合学生这一特点,让小学生觉得学习有兴趣,从而愿学、乐学,做

到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多媒体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条件。

何利用上课开始时创造的良好心理状态呢?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这一渴望学习、

主动学习的契机,利用愉快教学法,不断制造乐学点,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

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例如教学《认识平面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人民桥和体育场之间的建筑平

面图,要求学生以人民桥为起点,终点为体育场,找出不同的路线。如果只是简

单地运用实物投影,用不同的水彩笔划出不同的路线,虽然也能让学生直观地看

到行走的路线,但往往会让人有紊乱的感觉。如果能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就能达到更直观、更形象的效果。学生分组在电脑上操作并说说怎么“走”的,

有几条不同的路线。点击相邻两个建筑物就会出现线路,如果操作有误,按“重

试按钮”操作。然后指名演示,讨论:共有几条不同的路线,哪条最近,为什么?

最后对路线优化处理:根据学生交流,及时整理,电脑出示线路 1234

再选择并出示最近路线。只要向东、向南,不回头,就是最近路线。这样在安静

的网络操作下引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脑力风暴,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

求,又促进了“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境界的达成。本课的教学由于有效使用

了信息技术,不仅使此课所教的内容更加形象,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又如“相遇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相遇问

题中的相遇、同时、相向的结构特点,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之间的数量关系,

使学生脑海中疑云缭绕,心欲通而未得时,往往急切地希望借助什么东西来启发,

以求茅塞顿开。为此我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屏幕显示小华、小青两家住地用房屋标志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

耳的哨声后,小华和小青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

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哨声,小华走的路程用兰色线段表示,小青走的路程

用红色线段表示。这样抓住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形、光、色的特点,创设动态情

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

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让学生达到一个思维的高

度,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接着,再利用多媒体,逐步演示两

人所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每经过1分钟、2

钟、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由于多媒体演示形象,使学生能理解到:

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这一重要数量关系。因此充分

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有层次、有节奏地设计了几个乐学点,给孩

子们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整齐划一,但又有张有驰相对

独立,使“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学生的情绪得

到了有意识的调节与控制,始终处于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起来就显得轻松而

活跃。

三、巧用信息技术,拓展延伸,使学生善学

俗话说:“工夫在诗外。成功的教学,不仅仅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

还应该启发学生获取更多的新知识以及重视学习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点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善学”的目的。教材本身是有限

的,而我们的教学都是无限的。这“有限”和“无限”就靠我们教师来驾驭。当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我们可选准契机,引入多媒体,深化结局,使学生做到由“向

学”到“乐学”、“善学”的自然过渡,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计算机存储

信息量大,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的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

觉性。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在短时间内展示大量的内容,在课堂展示或供学

生课后查看。学生开阔了眼界,思路放开了,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例如在《统计表与统计图》的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上网收集近五年、十三年

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每百人中电话、手机拥有量等数据,绘制统计表与统计图,

学生不仅学到了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而且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取

得的显著成就,体会到数学来自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道理。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做到“数学知

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后,讲解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棱长为4

厘米的小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红色的各有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

也没有?由于解答本题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解答起来很困难,而教师

利用教具进行引导理解又存在着诸多不便。如果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屏幕

上的“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演示,既可以使学生顺利地突破思维

障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安排了以下一个练习: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能

说几种就说几种)

[1、把8个三角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4份;2、三角形占总数的

1/4,三角形占总数是3/43、三角形是三角形的1/3 三角形是三角形的3

倍;……]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习题,答案是多样的。此题的设计关键在于并没有作统

一要求,让学生说出4种或5种答案,而是能说几种就说几种。看到这个题目,

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样既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充分发挥自己

的想象,重要的是满足了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表现欲望,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

舞台。

四、巧用信息技术,优化练习,使学生优学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法的养成,必须通过一

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现行教材中的习题往往只停留在“知”的层次,不能达到

“活”的层次。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达不到增强。那么,最佳效果就是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来巩固

所学的知识。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

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

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练习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

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计算机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

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计算

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

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

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

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

在《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出示了家里房子的平面图,然后请学生

根据个人的不同爱好,自主选择要计算的面积,达到了不同层次地训练,也体现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的理念。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也能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学习中,有按指定分数给图形填色的练习。这样的

练习答案是不唯一的,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填完一种后计算机

再鼓励学生想出别的填法,只要学生填的份数正确,计算机就会给学生肯定的反

馈,错了就给学生鼓励。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程度上培养了学

生发散思维,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这光靠教师很难做到。

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写

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

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如在形

式上再略加修饰,不失为一种学生喜欢的数学电脑游戏——“鲜花配绿叶”:两

片绿叶上分别设定两个随机数,周围放置“0---9”十朵花,请学生将绿叶上的

两个数做减法,根据运算法则,从个位算起,先点击的一朵花作为个位花,它将

飞到个位的位置上,再点击十位花,一道题做完后由电脑系统自动判断正误,

欢乐和哭泣两种声音表示判断结果。学生对这样的数学游戏十分欢迎,并真正达

到了寓学习于娱乐之中。

总之,课堂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素质的主要阵地。采用多媒体能丰富

课堂教学的形式,突破教学难点,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

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及动口的能力,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与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无定法,但

有法。只要我们“力用在点上”、“刀用在刃上”,适时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

术,是一定能够比较理想地指导学生的学法的。

微博营销-摇摆的近义词

巧用信息技术加强学法指导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12:16: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639362762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巧用信息技术加强学法指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巧用信息技术加强学法指导.pdf

标签:学法指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