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上课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30 04:56:03 阅读: 评论:0

接收函-项目副经理

故都的秋 上课教案
2023年10月30日发(作者:小姨我要)

故都的秋

教材概述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

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

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

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

秋的落寞。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

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学生一般认为的景物

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

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高》)

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

的是秋雨的凄凉。面对秋景,诗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客观景物和作者的主观感

受是统一的,和作者的个性、经历和情趣是分不开的。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

观现实,进而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面

故都的秋,他读到的是怎样的秋呢?

二、文本解读

(一)学习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

学生齐读12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故都的秋的?请具体分析?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

”“”“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

往之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

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信息筛选

提问: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明确: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

”“”“悲凉的特点呢?

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静对着像

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

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秋槐落蕊图:-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

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

凉的都市闲人

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3)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

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色: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清)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

幅冷色的画面。

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味:破墙 疏疏落落 落寞 衰弱 凉风 微叹 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

小结:声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

韵,如入其境。

4)讨论: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外诗人

甚至常人对秋都有深情呢?(提示:联系记叙描写中的议论的作用思考)

明确: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本段从对故都的秋的记叙深化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

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

于自然气息之外在增添了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

(三)学习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1.学生齐读最后两段,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作

者在对比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段主要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通过对比直抒作

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

与骆驼。

明确:句中的四个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性

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拓展探究

1.如何理解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花色以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明确:因为蓝色和白色为冷色,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为暖色。

2.枣子为红色,作者为什么选来作为体现故都秋的”“”“悲凉特点之景物?

明确:因为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的枣子颜色为淡绿微黄,表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和作者的心

境。

3.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但作者不展开写北平的名胜,只选取上述平常秋景来写呢?试

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明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选取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的,秋声

是寂静与落寞的,秋味是悲凉的,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

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

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作家的文

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

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拓展延伸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答:颂秋。但是,由于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全文的基调却是忧

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三、课堂小结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

感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使人感伤。《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

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在选景时,

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

聚的特点。

四、作业设计

读《碧云寺的秋色》,体会文章的的关系,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一部分(1-2):赞秋

北国秋感:”“”“悲凉江南秋感:慢、润、淡

第二部分(3-12):绘秋

小院秋晨色冷色调

秋槐落蕊 寂静与落寞

闲话秋凉 悲凉

秋果胜景

第三部分(13-14):恋秋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减少寿命也要留

总结: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

抒发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

教学反思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作为中学阶段的文学鉴赏教学,重在对作品

语言的揣摩,对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和实现文学的社会作用,

给学生的情趣、才华、品质和思想造成一种优良的深远的影响。它既要落实语文课听说读写

的基本目标,又要志在长远,给学生一块感受生活、体味人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园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是说,语文

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

想、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领悟

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

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开篇诗词的导读奠定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鉴赏欲望。学生们争先恐后起来,课堂不时碰撞出火花,一些不爱说话

学生也抢着发言,气氛相当活跃。教师的真情独白深深的打动了学生,赢得全班热烈的掌声,

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整个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我思考着在高中的散文教学中,如何通过美读引导学生鉴赏,如何在文学

作品中感受人文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等,探索出高中语文新的教学模式。 诗人荷

尔德林曾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语文教师最大的职责应该是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

对接,让语文活动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让语文的诗意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

命品质。而语文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找到最适合于释

放才能的契机。我认为,美读可以点燃学生介入语文的热情。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

也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

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到审美对象的

美。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对美读有过确切的诠释:美读就是用心地读,只有当学生的

心灵完全沉浸于言语作品时,听读类的输入型语感图式就可以得到开拓与改造 在教学实

践中,老师们往往忽略了教师的美读的示范、感染作用,而只仅仅通过录音材料,或个别朗

读较好的学生的表演来点缀。而我在教学中,强调了教师的美读。在精心挑选的贴近课文感

情基调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我富有感情的对课文片断的朗读,很快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进

神采飞扬造句-核衣壳

故都的秋 上课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04:5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6129632006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故都的秋 上课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故都的秋 上课教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雨霖铃教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