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30 04:46:55 阅读: 评论:0

光盘加密-护蛋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23年10月30日发(作者:儿子满月酒简单通知)

《送别诗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大量阅读送别诗的前提下总结归纳这一类型诗歌的特征,包括常见意

象、意境特点,把握送别诗的主要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课前记诵,拓展诗歌阅读面,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古诗阅读语感;

讨论归纳,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命题,提高学生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典诗歌尤其是送别诗的幽深之美,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聚时光。

教学重点、难点:

送别诗特征归纳,思想情感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诵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鉴赏法、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词是文学殿堂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入诗歌的殿堂,对送别诗进行鉴赏。

二、预习展示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请展示:

(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每组赏析一首送别诗,课堂分组朗诵展示预习情况。

第一组《送别》;第二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三组《送杜十四之

江南》;第四组《芙蓉楼送辛渐》;第五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第六组《送

元二使安西》;第七组《谢亭》;第八组《赠汪伦》;第九组《山中送别》。)

评价:第三组无论是对语速语调把握,还是情感的把握较其他组更胜一筹。

三、初步感知

<>、送别诗形式标志:

师: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送别诗中有没有发现什么标志性的词语?

生:常含有“送”和“别”。(诗中出对应语句、字眼)

明确:标题中常含有“送”、“别”或“赠”等字眼。

<>、送别诗的方式:

1、古人送别与现代相同吗,他们有什么习俗呢?(生:折柳)

以王之涣《送别》为例: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明确:通过“杨柳”“攀折苦”等意象分析得出折柳送别习俗。

解析折柳送别习俗产生原因: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

向荣之意。

2、送别还有什么习俗?(生:喝酒、唱歌)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 《送元二使安西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 ——李

明确:饮酒饯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 《赠汪伦》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

的代称)

明确:唱歌送别

四、合作探究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

1、出示课件:寻找意象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山中送别》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 《送灵澈》

生:找意象“日暮”、“斜阳”。

明确:傍晚

2 出示课件:寻找意象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薛涛《送友人》

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 ——李白

3、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

人的离情别绪。 (反衬)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

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4、出示课件:寻找意象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 白《劳劳亭歌》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

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

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

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明确:长亭、渡口、南浦

五、质疑探究

<>、送别诗的情感:

出示课件:品析诗歌情感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明确:送别诗的情感哀伤凄婉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明确:送别诗的情感慷慨豁达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

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

《雨霖铃》等。

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

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

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

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送别诗中抒情方式有哪些?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

式。

借酒抒情 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 以乐景衬哀情 想象

送别诗的内容及主题倾向有哪些表现?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

蜀州》、柳永《雨霖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

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

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

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

勉)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六、总结概括

★★★送别诗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

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

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七、课堂小结: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

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

秋等。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

不走。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

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

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

不事雕琢,却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八、达标检测

鉴赏示例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鉴赏步骤

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

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

接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一二句表达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三四句将自己心中的愁

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

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

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2、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

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鉴赏示例2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九、拓展延伸

齐唱《送别》在宽松融洽的氛围中巩固所学内容,强化理解记忆,结束课堂

教学。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十、作业布置

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一篇300字的文章。

美国科学院院士-做简单快乐的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04:46: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6124152006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pdf

标签:雨霖铃教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