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更新时间:2023-10-30 01:21:07 阅读: 评论:0

东湖风景区-妈妈的英文单词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2023年10月30日发(作者:怀孕特征)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考点导图】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

1.政治制度

中央机构的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2.社会经济

(1)农业:翻车;均田制;耕耙耱技术。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3.文化成就

(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

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二、隋唐时期(公元581907)

1.政治制度

(1)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提高了行政

效率。

(2)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2.社会经济

(1)农业:唐朝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灌溉

工具——筒车。

(2)手工业:丝织技术高,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①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

②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③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④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3.文化成就

(1)思想:佛、道盛行,三教合一。

(2)科技: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3)文学:①诗歌: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

表。

②出现唐传奇。

(4)艺术:①绘画:进入繁盛阶段,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初唐阎立本的《步

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②书法: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

三、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

1.政治制度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

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

中央集权。

(2)元朝的政治制度

①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社会经济

(1)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

花瓷器。

(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

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3.思想文化

(1)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①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要求“格物致知”。

②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

③理学在宋元是官方哲学。

(2)科技

①宋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

②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

(3)艺术

①绘画: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

作。

②戏曲: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4)文学: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元时期出现话本。

四、选修内容

(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主题一 魏晋至元的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

时期。

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时

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 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

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

的进步。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并外传;宋元哲学思

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世俗性

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是“重商主义”者,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表示,应“多积金,

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至神宗时,居然令众“政事之先,理

财为急”,朝廷的价值取向与16世纪的欧洲皇室相当类似。

——材料均摘自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

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请回答: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

的“现代”大转型。

解题思路 根据对“现代大转型”说法进行理解,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

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回答。

答案 (1)政治: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经济:土地买卖、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的出现、货币经济的普及、货币

的虚拟化(纸币的出现)促使市场经济的发达。(焦炭冶铁技术的突破和迅猛

发展、造船与瓷器生产技术的突破,标志着第一次现代能源和制造业革命;

陶瓷之路开辟,一个由中国带动的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开始形成。)

(3)文化:科举制度打破了特权垄断,开放了社会等级。(儒家思想更专注于

个人化、思想性、民间文化发达,文艺复兴全面昌盛;三大发明定型和外传,

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

主题二 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

1.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既

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

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2.演变

(1)“三省六部”是自魏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

最高统治机构,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2)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对三省六部制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

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

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

制等,其实质是强化了皇权。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

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

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

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

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

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

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

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解题思路 (1)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的

比较。(2)题根据材料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

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和课本相关知识回答。

答案 (1)同:分工明确;相互制衡。

异:唐朝的三省最终受制于皇权,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西方的三权

分立立足于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

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主题三 客观公正地看待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1.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就作用而言,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

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3就选拔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财产、

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开、公平、

客观。

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是由中央采

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

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

虽然科举制的弊端(忽略品行,考试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显而易见,但在当时的

社会大背景下,它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

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则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

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请回答:

这两种看法是否相互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思路 科举制实施的前期在选拔人才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应该肯定。到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思想,所以应否定。

答案 并不矛盾。

这两种看法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隋唐建立科举制度,

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

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

“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了封建君

主专制统治。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了新型人才

的成长。

主题四 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科技上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发展成熟并广泛使用的时期,更是

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

荣。正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2.思想上

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

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3.文学上

(1)词成为宋朝主要的文学体裁。一方面,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文

人多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故宋词多反映了南北分裂的

史实,如辛弃疾的词;另一方面,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使词的

文学特征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2)元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

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

娥冤》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控诉。

4.书画艺术上

(1)宋元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书画家,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等;同时风俗画

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宋代

随着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

(2)宋代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

反映了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维护封建统治的理学产生。元代强调表现个性、借

物抒情的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请回答:

结合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某一方面的新变化,论证马克思、恩格

斯的观点。

解题思路 紧密结合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回答。

答案 科技:战争频繁,促进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海外贸易发展促使指

南针用于航海;“重文轻武”使得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日益盛行,催生了活字

印刷术)

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发展为理学。

文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宋词(书法、风俗画)等市民文化

兴起。(或:文人山水画的兴起反映了文人阶层的壮大、理学兴起)(回答某一

方面即可)

通史排查——真题对点

知识点一 三省六部制

1(2013·江苏单科)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

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辨别选项 BC:与史实不符;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史实依据 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

答案 A

2.(2012·山东高考)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材料信息 品级较低的官员行使宰相职权,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答案 B

知识点二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3(2013·福建高考)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

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辨别选项 A:没有对其批判;B:学子的坚持不等于愚昧无知;D:表述错误。

理解题意 材料是对学子坚持科考的原因分析。

答案 C

4(2012·安徽高考)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

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理解题意 唐太宗强调“悉其行”即强调注重品行。

答案 D

知识点三 宋元政治制度

5(2012·山东高考)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

代是( )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关键信息 “官僚队伍扩大”“活字印刷术”。

答案 C

6(2012·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

( )

D.明北京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辨别选项 A:图中无尚书省和门下省;B:宋代是中书门下;C:由“中书

省”“枢密院”判断;D:明代裁撤中书省。

答案 C

知识点四 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

7.(2013·重庆高考)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便钱至诸州者,

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

),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指

(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材料信息 “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

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两项。

史实依据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

答案 D

8(2013·天津高考)“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

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

前提条件是 (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调动知识 元代黄道婆创新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推动了我国棉纺业的发展。

答案 B

知识点五 理学的发展

9(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孔之道”,宋代以后

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辨别选项 A: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B:在西汉时已深入人心;C:朱熹整理

《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D:兴起于宋明时期。

答案 C

10(2013·北京高考)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

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审题关键 “吸收外来文化”。

答案 B

11.(2013·安徽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

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

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

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

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

准产生影响。

审题技巧 注意从程朱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而不是分析其影响。

答案 (2)“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

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代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

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

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

知识点六 唐宋元时期的文化

12.(2013·重庆高考)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

(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辨别选项 A:战国时期;B:西汉前期已有纸;D: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

期。

答案 C

13.(2013·四川高考)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

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

材料信息 A项属于行书,B项属于隶书,C项属于篆书,D项属于草书。

审题关键 “写意性”。

答案 D

模块排查——线性题组

政治模块题组

1.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

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

属于“史识”的是 (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

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辨别选项 AB两项属于“史实”的范畴;C项属于“史论”的范畴;D项属

于“史识”的范畴。

答案 D

2“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

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

特点是 ( )

A.重用亲信 B.频换丞相

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

材料信息 “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

院”。

答案 C

3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

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

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

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材料信息 “行省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

富”。

辨别选项 A:行省受中央的节制;C:材料未体现分权与制衡;D:中书省是

最高行政机构。

答案 B

4“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

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

的实行有利于(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材料支持 “进入政府”“没有精力谋革命了”。

理解题意 科举制为封建政权培养了大批“顺民”,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 D

经济模块题组

5.围绕下面两幅图片的讨论,学习小组得出的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 )

A.图一:图中的犁可据实际需要控制耕土的深浅

B.图一:此耕作方式随井田制的出现而出现

C.图二:图片素材源于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D.图二:这种犁结构完备可改变牵引点的高低

调动知识 曲辕犁出现于唐代。

主要依据 图一犁辕是直的,属于耦犁;图二是曲辕犁。

辨别选项 图一中犁不可调节耕土的深浅,A项错;图一反映的牛耕技术出现

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错;图二曲辕犁出现于唐代,C项错;D项符合曲辕犁

的作用。

答案 D

6.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

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铺合、

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

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这反映出的北宋商业活动的特

点是 ( )

A.已出现了繁荣的“夜市”和“草市”

B.已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C.商业活动受到相国寺的控制

D.已出现了专业化的商品交易场所

材料信息 “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

答案 D

7法国学者埃狄纳·巴拉兹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经发育成熟;

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材料中的“新因素”是指

( )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城市生活 D.资本主义萌芽

史实依据 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辨别选项 B项在宋代之前就存在;C项是宋代经济繁荣的表现;D项出现在

明朝中后期。

答案 A

8.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

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农民负担着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调动知识 在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主导地位。

答案 D

文化模块题组

9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

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

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 )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材料信息 “盛唐”“痛快淋漓”“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

循”。

答案 C

10.宋代刻本书动辄数千卷,除汴京、浙江、福建、江西中心地区外,江苏、安

徽、湖北、广东等地也出现不少技术很高、印刷精美的刻本书。其中既有儒

家经典,又有曲艺、话本等说唱文学作品。这说明宋代

( )

①雕版印刷事业兴盛 ②城市经济的繁荣 ③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④理学思

想影响大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题技巧 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 C

11.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

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 )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审题关键 “宋代兴起”。

解题技巧 排除法,④不属于宋代的物质文化,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 A

12.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

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调动知识 “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一物的道理、知

识,明显带有科学性。

答案 B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

1《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

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中正制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答案 B

解析 题干引用材料强调西晋时期选举官员的权力为世家大族垄断,寒门子弟

受到排斥,这与当时的九品中正制选才标准密切相关,故选B项。

2《牵制管理进化论》一文认为唐代创立的某制度分化了决策权力,避免一言堂,

由人治决策变成制度决策,用法治与权力制衡管理天下。这项制度可能是

(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唐代”和“分化了决策权力”等信息可知,答案为

D项。

3《新唐书卷54·食货志》载:“(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

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

乃取之,号‘飞钱’。”下列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便利了商品流通

D.“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答案 A

解析 “飞钱”的出现,主要是有利于商品的交流。虽然它本身不能用来交易,

但是使人们不需再长途携带钱币,缓和了钱币的不足,又由于它本身不能用来

交易,因而并没有增加政府货币的供应量,故选A

420136111738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

我国载有

三名宇航员的神州十号飞船发射到太空。我国使用火箭的

历史源

远流长,“火箭”这一名词最早可能出现在下面哪部著作中

( )

A《史记》 B《唐史》

C《明史》 D《资治通鉴》

答案 B

解析 我国的火药技术在唐末才开始用于军事,因此,火箭这一火药武器的出

现不会早于唐朝,故B项正确。D项《资治通鉴》虽也有可能记载,但其撰写

于北宋时期,时间晚于《唐史》,不符合题干中“最早”的要求。

5“此时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

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度环节分工……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

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上述材料中的“此时”

是指 ( )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明显错误,故排除。而唐朝的三省

六部“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度环节分工”,与材料“不取决于”

相违背,故排除B项。元朝丞相的权力极大,没有进行事权分割,故排除D

项。宋朝进行了事权分割,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财权,故答案为C

6.宋太祖曾说:“昔者科举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殿试,尽革其弊矣。”时人认

为,“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材料中时人的认识所体现的科举制的作用是

( )

A.打破特权垄断 B.彰显社会公平

C.促进社会稳定 D.扩大人才来源

答案 C

解析 时人认为科举制使普通百姓入仕的机会增多,使得更多的人对科举抱有

希望,从而严格要求自己,不轻易做违法的事情,故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7《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

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

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答案 B

解析 题干反映唐朝坊市门按时开闭,而到宋代则“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

往往茫然不能知”,说明宋代坊市界限打破,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无

从反映。

8.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 )

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同时通过

修正自身,格物致知等,说明了提倡知识分子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方能担当

治国人才,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片面理解材料;C项材料未体现。

9“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

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 )

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天工开物》

B.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唐宋时期文化领域成就的理解。A项是在明朝中期;C项是

政治领域且在明清之际;D项是在明朝。故正确选项为B

10.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

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

司空见惯。”材料反映的宋代婚姻关系变化的原因有

( )

①科举制度盛行 ②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③商业经济的繁荣 ④理学的兴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①②③均符合题意。而理学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不是题干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1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

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表明行省

各级官员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和牵制的;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

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故B项符合题意。

12.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

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

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工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

原因是 (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提示“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说明

元朝科举制的取消,导致文人转而在元曲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

下工夫”,促进了元曲的兴盛,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1318分,第1422分,共40)

13.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

倒退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

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

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现在)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

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材料二 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

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

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

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

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

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贷。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三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

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

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

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王国维认为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之地的主要原因。(4

)

(2)据材料二,归纳元朝杭州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

城市的主要特色。(6)

(3)据材料三,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说明你的理由。(4)

(4)据上述材料,分析古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主要作用。(4)

答案 (1)古都,是文化中心;前朝文人相对集中;元代废科举,儒士移情于

词曲。

(2)表现:打破市坊界限;市场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交易量可观;注重市场

管理。特色:文化中心、商业中心。

(3)认同: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不认同: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经济管理;促进文化繁荣。

解析 本题考查元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特点。第(1)问根据材料中杭

州的历史地位、元朝政策的变化以及经济决定文化等解答即可。(2)问根据

材料二中的“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宽阔”“许多广场或集市”“……都有

销售”“有两个大公署”等即可解答。(3)问是开放性试题,钱穆对行省制

度是持否定态度的,从中央集权的强化和中央权力过大、地方失去活力两方

面解答即可。第(4)问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等方面解答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无欲,非圣人不能也……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

能无?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问:“饥食渴饮,冬裘夏葛,何以谓之天职?”

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明年(隆兴六年)夏,大旱,(朱熹)上疏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十五年奏:“愿陛下自今以往,

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而不

使其少有壅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

——《宋史·朱熹传》

材料三 今之治人者,视古贤圣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多出于鄙细隐曲,不

措诸意,不足为怪;而及其责以理也,不难举旷世之高节,着于义而罪之。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

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

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

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17241777)《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天理”和“人欲”的含义?(4)

(2)材料二中朱熹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意义。(6

)

(3)概括材料三中戴震所批判的政治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的角

度指出戴震持批判态度的时代背景。(8)

(4)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与“今之治人者”运用理学的各自意图。(4)

答案 (1)含义:“天理”是指人的正当(基本)欲望;“人欲”是指人过分(

)的欲望。

(2)政治主张:正君心;体恤百姓(或以民为本);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做到存天

理、灭人欲。

意义:有利于封建君主实施仁政(维护统治)

(3)现象:统治者强调(维护)等级秩序;下层民众遭受理学迫害(或统治者以

理学压迫下层民众)。背景:君主专制日趋强化;程朱理学趋于僵化(程朱理

学居统治地位)

(4)意图:朱熹:用理学规劝统治者。“今之治人者”:用理学压迫(束缚)

民。

解析 (1)问结合材料的信息回答其含义。第(2)问从材料中紧扣“政治主

张”结合朱熹思想主张说明;意义从统治角度说明。(3)问结合材料所述分

析归纳批评的政治现象;背景结合戴震生活的时代,从政治、思想角度归纳。

(4)问据材料信息分别指出各自意图。

五世其昌的意思-风字笔顺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本文发布于:2023-10-30 01:21: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86000672005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pdf

标签:窦娥冤教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